當青春和家園不再,你還敢歸零上路嗎?這部由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的電影,橫掃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金獎,解密高年級「經濟難民」的RV休旅人生,並照亮他們如仙人掌般的堅韌性格。
青天、遠山、黃沙、綠茵,廣袤的畫面,公路一筆劃開。這是粗獷原始的美國中西部,也是公路電影的標準場景。不管青春無敵的Gap Year冒險,或者白領渡假的荒野狂飆,都在此上演,都洋溢著中產與青春的浪漫想像。反觀《游牧人生》女主角芬恩(由法蘭西絲‧麥朵曼飾演),年過六旬、喪夫無子,哇,大概是部呈現銀髮游牧生活的獵奇電影吧。至少一開始,我是這麼以為的。
我們的異地獵奇,他們的殘酷日常
我不懂,為何要鼓勵別人投入畢生積蓄、背負貸款,就為了買一棟負擔不起的房子?
對於妹夫喬治那幫房產仲介朋友,芬恩眼神堅定地提出異議。劍拔弩張的對話,雖點破她異於主流的價值觀,但可別斷言她逃避現實或害怕承諾,因為她可是願意妥協、也十分念舊的。高中畢業時父親送的盤子,她視若珍寶;對離去的伴侶,她更是難以割捨。妹妹口中「勇敢而誠實」的她,自由奔放、早早離家,伴著愛侶波,來到石膏公司所擁有的小鎮——帝國鎮。數十年來,丈夫就在石膏公司工作、自己則遊走於各種職位,在小鎮外圍的員工宿舍裡,過著不算富裕卻安穩的「類中產」生活。
沒料到一夕之間,風雲變色。波突然染病去世,產業沒落、企業縮編,連小鎮也成為時代眼淚。這時的芬恩,對故人和往日依然念念不忘:
所以,即使得尋找免費停車處、冬夜冷到打著哆嗦,她選擇暫時搬進RV休旅車、四處打零工維生,直到凜冬寒風吹跑所有工作機會...。
隨著芬恩南下,拜訪名為RTR的游牧社群,等著她的,是更多類似的生離和死別。星空下,他們圍著營火取暖,各自分享上路的理由。有人,在越戰後罹患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人,雙親接連罹癌過世;還有人,眼看同事退休後數日就死於肝臟衰竭,而那艘專為退休準備的帆船,卻從未駛離車道、遑論下水。社群的靈魂人物——蓄鬍白髮卻精神奕奕的
鮑伯‧威爾斯,更在經歷兒子自殺的劇痛後,才決定幫助同樣遭逢變故的人們。畫面中,營火熠熠,儼然竟是眾人守護的最後那盞希望之火。
在水平世界裡,游牧著真實與虛構
改編自記者潔西卡.布魯德的紀實小說,這部片刻意以最少的虛構,營造最多的真實。影像風格純粹而唯美,在自然光中展現大西部曠野美景,卻也不過度美化。即使不到《
猜火車》屎尿外溢的程度,芬恩在鏡頭前打噴嚏牽絲、在馬桶上盡情狂瀉的畫面,卻也如實呈現。而且,不只帝國鎮的興衰真有其事,除了芬恩和萌生情愫的戴夫(大衛·史崔森飾演)等少數幾位專業演員,其他都是如假包換的游牧者,甚至在法蘭西絲刻意融入下,剛開始完全不知其真實身份。
女主角芬恩(由法蘭西絲‧麥朵曼飾演)和戴夫(大衛·史崔森飾),圖片來源:slate.com
實中帶虛、遊走紀錄片和劇情片之間,早就是導演趙婷的拿手絕活。她的前作《重生騎士》,便是啟用素人牛仔為主角,以他意外墜馬的真實事件為引,琢磨出騎士掙扎重生的精彩劇本。也因為這部片,獲得李安導演盛讚、又促使法蘭西絲揣著小說改編電影的版權,登門合作。
勾人心魂的鏡頭與琴音
將故事緻密縫合的,還有精心挑選的背景音樂。在義大利作曲家Ludovico Einaudi蒼涼的《Oltremare》琴音中,我們跟著芬恩驅車南下;而筆者鍾愛的冰島音樂人Ólafur Arnalds的《Epilogue》,前半平靜、後半雀躍,敲響了芬恩與戴夫全家會面的期待之情,也將劇情帶往最終的懸念:面對戴夫的追求,她將留下,還是離開?
「家只是一個字眼嗎?還是心有寄託之物?」「戒指是一個圓,他永遠不會結束,你的愛也永遠不會結束,就算你想拿下來也可能拿不下來。」這些游牧者所吐露的箴言,再加上鮑伯的真情告白:
我在這裡遇過無數人,我從不跟他們作最終告別,只會說路上見。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暗示,芬恩終將選擇獨自上路。畢竟,別人的美房和被褥,比不上自己的車;別人的感恩節團聚,比不上自己靜靜獨坐;而再好的對象,終究比不上曾經的十指緊握。
所有聚散離合,只能接受、唯有前進,彷彿不時現身螢幕的仙人掌,堅毅地活在荒漠。於是,芬恩回到荒廢的小鎮,處理掉舊物,看一眼舊家,最後終於邁開大步,走進後院那片蒼茫...。
他們曾是我們,我們也可能成為他們
看到最後,我恍然大悟,哪來的獵奇片?這根本是一齣後青春、後中產的寫實公路電影!
年邁的無產游牧者,他們曾是我們,我們也可能成為他們。當然,台灣沒有大片草原和沙漠,沒有休旅車發展的充分條件,但誰不曾換工作換伴侶換生活換房子?家庭和人生,從來不是永恆如金的啊。
影片裡人去樓空的死城、無聲靜默的兒童遊樂場,對照疫情中的台北城,不是驚人地相似嗎?大難當前,難保不會天人永隔或喪失生計,我們或該多些感恩、同理和更重要的,互相攙扶。因為沒有誰,能置身事外;沒有誰,能保證永遠與游牧絕緣。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