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媽媽的『媽寶』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媽寶這個詞的構成,應該是一個以媽媽為中心,而欠缺獨立思考的孩子,但為什麼我的標題會是寫,沒有媽媽的媽寶,原因很簡單因為她從小媽媽就不在身邊,而他卻成了一個媽寶。
孩子從出生就在一個非正常家庭下成長,而父母的存在,只在他還處於懵懂時期。在他開始成長的人生裡,就是被外公外婆、阿姨養著,而這些不是父母的長輩,總是覺得他父母不在,所以盡可能的給予一些幫助,但孩子在懵懂時期接觸到的是,父親對母親家暴,及自己的被冷落,導致他會認為其他長輩的存在是可以協助他解決所有問題的,也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容易與外界的人起衝突,而每次都有其他的長輩幫他處理,導致成年後,孩子缺乏了自己的判斷力,不懂得選擇對他有益的朋友,也不懂得解決他所遇到的問題,也對自己的未來茫茫然。
他心裡認為外面花花世界的朋友,能帶給他當下開心的朋友,才能算是朋友,而對家人的定義是,會在他有麻煩時替他解決的人。
一個沒有媽媽的『媽寶』,用了半輩子受害者心態,博取其他長輩的憐惜,幫他解決一切的問題,漸漸的這孩子大了,長輩老了,發現再也幫不了他了,要放手了...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會有一個起因,但在傳統社會中,我們往往被教育成因果,而不是探究原因與結果,因果的探究很玄學,且有許多事是無法驗證,但原因與結果卻不一樣,所有事件的發生,他的結果都與原因有著息息相關,但人們往往只探究結果的好壞,卻忽略了造就這個結果的原因。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會有一個起因,但在傳統社會中,我們往往被教育成因果,而不是探究原因與結果,因果的探究很玄學,且有許多事是無法驗證,但原因與結果卻不一樣,所有事件的發生,他的結果都與原因有著息息相關,但人們往往只探究結果的好壞,卻忽略了造就這個結果的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多心疼爸爸或媽媽,因為一雙手要養很多張嘴,要任勞任怨、做馬做牛,甚至完整犧牲才能達到。亞男的母親三十四歲就守寡,一個人千辛萬苦把亞男拉拔長大,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亞男記在心裡清清楚楚。這對母子彼此依賴甚深,亞男對母親的依賴是情感上的,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讓媽媽安心開心,而母親的依賴
    我記憶中家人之間的互動很淡漠,不是冷漠無情那種,是有感情的,但清淡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媽,她絕對是一個毫無邊界感的媽媽。 別誤會我,她毫無疑問是好母親,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用盡了一切力量養育我成人,我非常感謝我媽為我的付出。但是,她仍然是一個相當不好相處的人,她不尊重子女隱私,常使用「我都是為你好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媽寶男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小事讓媽媽處理,大事一定要問媽媽。比問媽媽更慘的是,媽媽自動干涉,媽寶男不喜歡卻不敢反抗,通常這種不是特別窩囊,就是對另一半的脾氣很壞。 在交往的過程中,男友如果一直提到父母,那也不一定能代表對方一定是媽寶,可能只是他跟爸媽的感情很好,好到每次約會可能爸媽都會打電話來。
    Thumbnail
    男性同胞不喜歡被稱作「媽寶」,因為媽寶這個詞好像在譏笑一個成年人還沒斷奶,無時無刻都要依賴媽媽的照料。不過漸漸的,有一些跟母親特別親近的男人不再介意被稱作媽寶,有時還會主動承認自己有嚴重的媽寶症,以顯示自己與媽媽的好感情。我自己的兄長也不介意被稱作媽寶,雖然他大學畢業就經濟自主了,因為知道媽媽最疼他
    Thumbnail
    媽寶和孝順僅一線之隔,以前覺得男友的家庭好有愛,教養真好,現在才知道男友根本就是典型的媽寶…! 媽寶男,聽起來可能有點可愛,但是真正交往起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僅是在跟男友談戀愛,還得時時刻刻注意他背後那位如影隨形的——媽媽! 什麼是「媽寶」,他們有哪些行為與特質,以及如何與媽寶男友和諧相處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媽寶男這一族群已經不再罕見。孝順和媽寶之間有著微妙的界線,但是過度依賴母親的成年男性特徵卻是明顯的。了解這些特徵有助於避免與媽寶男交往,免得日後煩惱不斷。 媽寶和孝順的區別 媽寶和孝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孝順是尊重和愛護父母的表現,而媽寶則是過度依賴母親,影響到個性、人際關係和愛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當我好朋友當媽媽後 在我們面前都用自己的感受表達 比如說: 我們另一個朋友跟爸媽吵架 我那位好朋友都會鼓勵我們 去跟爸媽溝通 爸媽都是很愛孩子的 而我們其他人 就只能是靜默⋯⋯ 無奈的是~她現在是媽媽身份 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來自於自己生活」 ——這是主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多心疼爸爸或媽媽,因為一雙手要養很多張嘴,要任勞任怨、做馬做牛,甚至完整犧牲才能達到。亞男的母親三十四歲就守寡,一個人千辛萬苦把亞男拉拔長大,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亞男記在心裡清清楚楚。這對母子彼此依賴甚深,亞男對母親的依賴是情感上的,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讓媽媽安心開心,而母親的依賴
    我記憶中家人之間的互動很淡漠,不是冷漠無情那種,是有感情的,但清淡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媽,她絕對是一個毫無邊界感的媽媽。 別誤會我,她毫無疑問是好母親,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用盡了一切力量養育我成人,我非常感謝我媽為我的付出。但是,她仍然是一個相當不好相處的人,她不尊重子女隱私,常使用「我都是為你好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媽寶男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小事讓媽媽處理,大事一定要問媽媽。比問媽媽更慘的是,媽媽自動干涉,媽寶男不喜歡卻不敢反抗,通常這種不是特別窩囊,就是對另一半的脾氣很壞。 在交往的過程中,男友如果一直提到父母,那也不一定能代表對方一定是媽寶,可能只是他跟爸媽的感情很好,好到每次約會可能爸媽都會打電話來。
    Thumbnail
    男性同胞不喜歡被稱作「媽寶」,因為媽寶這個詞好像在譏笑一個成年人還沒斷奶,無時無刻都要依賴媽媽的照料。不過漸漸的,有一些跟母親特別親近的男人不再介意被稱作媽寶,有時還會主動承認自己有嚴重的媽寶症,以顯示自己與媽媽的好感情。我自己的兄長也不介意被稱作媽寶,雖然他大學畢業就經濟自主了,因為知道媽媽最疼他
    Thumbnail
    媽寶和孝順僅一線之隔,以前覺得男友的家庭好有愛,教養真好,現在才知道男友根本就是典型的媽寶…! 媽寶男,聽起來可能有點可愛,但是真正交往起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僅是在跟男友談戀愛,還得時時刻刻注意他背後那位如影隨形的——媽媽! 什麼是「媽寶」,他們有哪些行為與特質,以及如何與媽寶男友和諧相處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媽寶男這一族群已經不再罕見。孝順和媽寶之間有著微妙的界線,但是過度依賴母親的成年男性特徵卻是明顯的。了解這些特徵有助於避免與媽寶男交往,免得日後煩惱不斷。 媽寶和孝順的區別 媽寶和孝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孝順是尊重和愛護父母的表現,而媽寶則是過度依賴母親,影響到個性、人際關係和愛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當我好朋友當媽媽後 在我們面前都用自己的感受表達 比如說: 我們另一個朋友跟爸媽吵架 我那位好朋友都會鼓勵我們 去跟爸媽溝通 爸媽都是很愛孩子的 而我們其他人 就只能是靜默⋯⋯ 無奈的是~她現在是媽媽身份 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來自於自己生活」 ——這是主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