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離開豆瓣的你們去了哪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久違地打開豆瓣想看看友鄰們有什麼新動態,才後知後覺的發現世界變了調,我居然連一篇文章的收藏都不被允許,因為身為非大陸用戶需要重新認證,得與個人證件自拍來通過用戶審核,否則無法在豆瓣上發言,更準確地說,除了閱讀你不具備任何行為能力。作為港澳台的用戶就必須選擇,是否要以個人身份資料換取在豆瓣上的行為能力,漸漸地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友鄰退出曾經陪伴他們走過青年時代的精神角落,淪為豆瓣的難民,正努力地將過去留下的文字和記錄遷移,但是沒了豆瓣該去哪裡?

raw-image

比起這些在電影或是文學頗有見解的友鄰來說,清寒如我倒是沒有什麼可搬的,我只是不知道他們離開豆瓣以後,該去哪裡挖掘如此深刻的評論和豐富的視角,畢竟我不是那個時代的文藝青年,現在也稱不上,但離開豆瓣確實對兩岸三地的許多用戶來說是一種時代的殞落。

如同豆瓣最知名的標語「我們的精神角落」,豆瓣的創立來自於楊勃對於「讀書交流平台」的想法,從電影、書籍、音樂的分享日漸形成更富有生活氣息的社群,就像鄰里之間互相討論附近便宜實惠的攤販一樣,在豆瓣你可以分享好書,也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小發現,文不文藝倒是其次,只是透過分享與交流去創造虛擬世界的相遇,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友鄰。這對小眾的興趣喜好和獨立電影來說,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地方,因為哪怕相距遙遠也能聚集起一群人一起熱愛某一件事。

豆瓣上有一種很特殊的氣氛,與現在的社群網絡有很大的不同。在豆瓣你與其他人的連結不是取決於真實世界的關係,而是因為相似的喜好與興趣來成為對方的友鄰,在這裡你的頭銜、學校、工作,你是誰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你看見了什麼有趣的事?嚐到了什麼美食?讀了什麼喜愛的書?看到了什麼難看的電影?體驗了什麼樣的人間?重要的是我們關注的事物有相似之處,於是我們成為了友鄰,或是創立了小組。我們在其中暢所欲言,可以為一碗道地的米粉爭辯,也可以分享你支持的論述,當然也可以僅是將豆瓣作為個人觀影、閱讀記錄的平台。

raw-image

但是當豆瓣的用戶越來越多,自然就會有人發現這個巨大的市場,也就吸引了不同目的的用戶,當大眾走向豆瓣以後,他們的初衷備受挑戰,社群被資本被飯圈給侵蝕,成為了一群人聚集攻擊另一群人的基地,豆瓣的精神角落被植入仇恨的種子,書籍、電影、音樂的評分被資本所操作,而高喊民族主義的人群也利用評分的機制實踐他們以為的正義,性別的對立將此作為戰場互相廝殺,豆瓣的初衷已不如初見。2021年末豆瓣被以違反《網絡安全法》的相關條例屢次罰款,政府要求他們正視網路言論的問題,加強監管用戶的職責。

於是,你是誰變得重要了。

那港澳台的我們是誰,就變得尷尬了。

雖然過去豆瓣也會處置不當言論作出禁言或停號,在中國社群的言論自由本來就有所限制,但是這麼多年來它仍然成為無數中文影迷、書迷、樂迷凝聚的一方土地,甚至當年的文藝青年都已經成為了當今的學者,豆瓣曾是餵養他們精神養分的地方,它讓許多人找到在現實世界難以尋求的知己,互相分享彼此生活的共鳴,而他們在豆瓣留下的文字與紀錄,也乘載著思想與知識,再繼續滋養著相同興趣的新一代人。

然而,當港澳台的用戶不得不離開時,豆瓣的精神角落就會失去一群來自不同教育思想的人群,如此一來也許豆瓣可以更靠近主流,但同時也意味著失去多元。對港澳台的人來說,也很難再找到一個取代豆瓣的中文平台,因為我們的人口、市場、產業都不足以去匯聚豆瓣這樣的存在。當然更讓我感到難過的是,這意味著中文的世界再一次地被分裂,哪怕我們拋開政治,只想要以一部電影、一本書、一首歌來交流,想要以一個故事來尋求知音都不再如此容易。即使我們仍然可以在其他社群維持聯繫,但那個以文會友,百家齊放的時代仍然告別了,哪怕我們都知道在這樣充滿對立的年代,一點點的交流都彌足珍貴,一點點的共識都可以帶來希望。

但時代從來沒有聽見我們的聲音,對立對大多的掌權者而言都等同於利益,我們這些豆瓣的難民們也只是小小的犧牲,不足以憐惜,我只想問曾是豆瓣用戶的你們流浪去了哪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on magic elsa的沙龍
8會員
6內容數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吸取知識日益碎片化,我們腳下的步伐也越來越快,突然覺得如果不寫下來,一切好像都會迅速地流失,那些喜歡的影像、文字都被更新更潮的事物擠壓出去。為了避免多年後遺忘過去所有的所見所聞所感,從現在開始將喜歡的電影、戲劇、影集以心得、影評等方式撰寫下來,偶爾也寫寫影視產業的文章。
2022/06/16
在疫情開始的2020年,我收到來自柏林電影院的郵件,內容是關於36家柏林獨立電影院聯合發起的募款活動,為了撐過政府宣布的封鎖政策,他們不得不尋求支持者的捐款。然而,2022年的全面開放為危機沒有解除,他們面對串流的壯大,還有與片商之間不再緊密的關係,這些都像這幾十年來反覆被提及的問題 電影是否已死?
Thumbnail
2022/06/16
在疫情開始的2020年,我收到來自柏林電影院的郵件,內容是關於36家柏林獨立電影院聯合發起的募款活動,為了撐過政府宣布的封鎖政策,他們不得不尋求支持者的捐款。然而,2022年的全面開放為危機沒有解除,他們面對串流的壯大,還有與片商之間不再緊密的關係,這些都像這幾十年來反覆被提及的問題 電影是否已死?
Thumbnail
2022/06/16
看完《指考風暴》以後,我想起曾經在交流活動中遇見的女孩,她有著深邃的眉眼,烏黑微捲的頭髮,與導演Shawkat Amin Korki有著相同的母語和相似的經歷。生於伊拉克的導演 Korki 在兩三歲時隨著家人逃往伊朗生活,好多年過去以後,同樣的命運依然上演,戰火依舊無情。她在煙硝中失去了父親
Thumbnail
2022/06/16
看完《指考風暴》以後,我想起曾經在交流活動中遇見的女孩,她有著深邃的眉眼,烏黑微捲的頭髮,與導演Shawkat Amin Korki有著相同的母語和相似的經歷。生於伊拉克的導演 Korki 在兩三歲時隨著家人逃往伊朗生活,好多年過去以後,同樣的命運依然上演,戰火依舊無情。她在煙硝中失去了父親
Thumbnail
2022/06/12
關於顏色的秘密:為什麼是「綠色」+「粉紅色」? 影集中顏色的選擇除了童話故事常用的粉紅色之外,綠色是採用韓國前總統朴正熙推行的新鄉村運動中的流行色,也是1970 年代韓國孩子們在學校田間活動日穿的運動服,這件看起來復古和俗氣並存的制服能在三十多年後成為全球流行,想必也是朴正熙始料未及的吧?
Thumbnail
2022/06/12
關於顏色的秘密:為什麼是「綠色」+「粉紅色」? 影集中顏色的選擇除了童話故事常用的粉紅色之外,綠色是採用韓國前總統朴正熙推行的新鄉村運動中的流行色,也是1970 年代韓國孩子們在學校田間活動日穿的運動服,這件看起來復古和俗氣並存的制服能在三十多年後成為全球流行,想必也是朴正熙始料未及的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可惜台灣缺少像「豆瓣」這種大規模匯聚並留存讀者和閱聽人集體經驗的網站。
Thumbnail
可惜台灣缺少像「豆瓣」這種大規模匯聚並留存讀者和閱聽人集體經驗的網站。
Thumbnail
吃飽穿暖、豐衣足食後,往往開始講究生活品質; 但,什麼才是有品質的生活呢?或許 lifestyle 足以詮釋。假期最後一天的午後,天陰雲沈稻風拂面,鄉居村活滿室書香。我在稻田邊的小書店裡,享受難得一派輕鬆的悠哉日常。
Thumbnail
吃飽穿暖、豐衣足食後,往往開始講究生活品質; 但,什麼才是有品質的生活呢?或許 lifestyle 足以詮釋。假期最後一天的午後,天陰雲沈稻風拂面,鄉居村活滿室書香。我在稻田邊的小書店裡,享受難得一派輕鬆的悠哉日常。
Thumbnail
比起這些在電影或是文學頗有見解的友鄰來說,清寒如我倒是沒有什麼可搬的,我只是不知道他們離開豆瓣以後,該去哪裡挖掘如此深刻的評論和豐富的視角,畢竟我不是那個時代的文藝青年,現在也稱不上,但離開豆瓣確實對兩岸三地的許多用戶來說是一種時代的殞落。 於是,你是誰變得重要了。
Thumbnail
比起這些在電影或是文學頗有見解的友鄰來說,清寒如我倒是沒有什麼可搬的,我只是不知道他們離開豆瓣以後,該去哪裡挖掘如此深刻的評論和豐富的視角,畢竟我不是那個時代的文藝青年,現在也稱不上,但離開豆瓣確實對兩岸三地的許多用戶來說是一種時代的殞落。 於是,你是誰變得重要了。
Thumbnail
無可避免的,人就是群體動物。走到哪裡都是要社交的,逃也逃不了。唯有靜下心來從這些紛擾的人際關係中,堅守自己的信仰,勇敢的拋棄自己不要的,留著可以與自己相伴的,才不用在未來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遺失的自己、一次又一次尋找可以依附的(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
Thumbnail
無可避免的,人就是群體動物。走到哪裡都是要社交的,逃也逃不了。唯有靜下心來從這些紛擾的人際關係中,堅守自己的信仰,勇敢的拋棄自己不要的,留著可以與自己相伴的,才不用在未來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遺失的自己、一次又一次尋找可以依附的(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
Thumbnail
我漸漸不再滿足於撰寫單篇的文章,而期待自己能有系統的整理這些內容,越寫越長的文章,越來越多的內容,回憶起來在這個時期,臉書提供的環境已經不再適合我。
Thumbnail
我漸漸不再滿足於撰寫單篇的文章,而期待自己能有系統的整理這些內容,越寫越長的文章,越來越多的內容,回憶起來在這個時期,臉書提供的環境已經不再適合我。
Thumbnail
軟體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心 最近我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我習慣的社群,這是我不知道第幾次離開推特或是換賬號,而這篇文章我不是要討論我離開的原因,而是要討論你真的了解網路也需要尊重嗎?
Thumbnail
軟體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心 最近我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我習慣的社群,這是我不知道第幾次離開推特或是換賬號,而這篇文章我不是要討論我離開的原因,而是要討論你真的了解網路也需要尊重嗎?
Thumbnail
這是一篇原本刊登在波波黛莉的文章,刊登日期:2021.04.10。因為我想要整理Popdaily的網站,將Popdaily更趨
Thumbnail
這是一篇原本刊登在波波黛莉的文章,刊登日期:2021.04.10。因為我想要整理Popdaily的網站,將Popdaily更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