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訂閱制之路(7)-我的改變與受眾的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開始訂閱制後,我邊搬文章,邊回顧這五年來文章內容、受眾反應的變化,晚上就跟幫我做專頁數據分析的友人談起這五年。我常常有一種很深刻的感觸。

身為一個人類,我時時吸收新知,樂於學習與成長。但我的學習是累積的,專頁受眾接收的內容則是破碎的。

這件事三年多以前我就意識到,但在懶得整理內容,彙整成冊狀況下,文章就越積越多,過了兩年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也是我會想出版微觀的地方創生最大理由,只是必須老實說,這本書沒有把內容編輯彙整的很好,出版社給了我這個新手作者太多空間,反而讓我手足無措。

想把我這幾年在日本產官學、社會創新圈學習與經歷的事,彙整成一個完整個形式記錄下來,是最大的初衷(the 初衷 since2019)。

我漸漸不再滿足於撰寫單篇的文章,而期待自己能有系統的整理這些內容,越寫越長的文章,越來越多的內容,回憶起來在這個時期,臉書提供的環境已經不再適合我。


以上是以學習內容來做整理所得的已知,接下來才是這篇文章想聊聊的新知。

在與數據分析友人閒聊時,再度談到了講到爛的“受眾”,我的讀者到底是怎樣的人?一直以來我們是用數據看人,居住台灣、年齡是30到40、女性、對日本話題有興趣等等,但我一直都遺忘了在實體活動、講座裡跟讀者互動那些細節。

曾經在一個朋友舉辦,名為台日人才小聚的社群裡,有一位讀者說「裏物語一開始很敢寫敢講,但是最近講話變保守,也沒那麼好看了。」當時因為工作繁忙,牽扯的業內人士也越來越多,上googlo也慢慢會有我資料,在專頁撰寫部分為了維持王城內的和氣,我當然不能寫太多。

不寫太多的原因不單純是這樣。


【網路形象與被牽連的人】

那之後發生了被覺青炎上的事件,大概就是我在專頁寫了一篇抱怨大學生上課態度差的文章,裡面被認定涉及人身攻擊,那篇就被到處分享,還好自己是個小粉專沒引起多大風波,但當時出征的人去各大社團分享(講地方創生根本也沒幾個社團,這圈超級小眾)「這個人很噁,大家不要邀他來演講」,當時我本業不是演講,就算有受眾也不是大學生,雖然不爽但也不痛不癢,想想好像沒事,但是後續引起的風波除了影響到當時邀我講課的老師立場,也對不起那些拉拔過我的前輩老師。

回顧當時風向明顯分為老師立場跟學生立場兩派(不一定以年紀來分),老師派的除了留言,有些有在任教不方便留言的也私訊相挺,然後叫我看開點別跟學生認真,而學生當然是每個都自走砲,沒下限的攻擊。

但真的因為專頁太小就算再去分享大家也不知道我是誰,根本吵不起來。

後來很多小小餘波就不說,道歉了事之後我也學到教訓,網路聲量對一萬多人的小粉專而言,有時帶來的負擔會比利益大很多(而且我也沒靠粉專賣東西,頂多就偶爾宣傳活動)。但東京裏物語這塊招牌砸了,很多人的心血會付諸流水。所以跟台灣單位合作的事,我都選擇閉嘴。(這件事之前也是沒講,只是這次太氣才釀下大錯)


2021年後半開始的小小線上讀書會現在也還在進行,與其去大學被學生訓練,不如靠這樣慢慢聚集一些想一起成長的夥伴。

2021年後半開始的小小線上讀書會現在也還在進行,與其去大學被學生訓練,不如靠這樣慢慢聚集一些想一起成長的夥伴。


【態度跟立場的轉變】

前面說為什麼“不能寫”,接下來我要說為什麼“不想寫”。

台灣社會非常愛去脈絡化解釋很多事,然後互相批判把立場不同的人當白癡,網路上大家最爽看人被打臉,大部分討論串與其說大家在討論,不如說想把自己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種風氣我很多年前就非常看不過去。人在海外就知道台灣人這個族群有多弱勢、多不團結、在國內又多會自HIGH、多自卑。台灣要強台灣人就是要團結,不管你是藍綠統獨。我在日前幾年生活看了一堆雞掰台灣人互婊後,就決定自己要當個好台灣人。當時只是個留學生不懂社會上那些複雜的事,在寫文章這幾年,從批判政府、批判業界、批判國際局勢開始,的確聚集了一些讀者。但在了解業界的事,了解官僚跟公務員真正的工作,產官學之間的矛盾之後,我漸漸開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同理每個立場人們的苦衷。

不管再大咖的人,只要身在結構中,難免會身不由己,而我這種需要常常牽線,又卡在台日各種業界中的人,就要知道每個地方潛規則是什麼,想法是什麼。當然我個人不可能每種想法都認同,但至少該理解他們身不由己的部分,跟想努力的部分。

在我想法跟價值觀逐漸走向宏觀時,原本的讀者們卻開始漸行漸遠了。

網路世界可以帶起風潮的內容,不是好笑好玩的,就是勾起負面情緒的,這些內容就像毒品,不斷刺激網路使用者的感官,讓大家開始沒辦法接受相對平淡中立的內容。新聞標題跟農場文標題沒兩樣,內文採用網友留言、用小說情節方式呈現社會案件,這都是家常便飯。

我想透過裏物語端正這樣的風氣。

台灣需要把娛樂、評論、新聞等內容劃分得更清楚。只是這樣不僅槓上的是臉書演算法、行銷法則、也槓上了我原本的受眾。

在日本各個地方發生的共創風潮,是我想在台灣或跨台日這個新領域發起的(圖片取自ENJOYWORKS簡報)

在日本各個地方發生的共創風潮,是我想在台灣或跨台日這個新領域發起的(圖片取自ENJOYWORKS簡報)

結構裡不存在單純的惡,而我們只要活著就必然身處於某種結構之中,因此以社會道德最大公約數為基準,用已開示資訊去批判每一件事,不僅容易失準,還會顯得無知與無情。

相信很多內容提供者早已注意到這件事,不過究竟有多少閱聽者可以在了解這個前提下進行閱讀呢?

【結語-走向更小眾的市場】

轉到方格子之後,有把前後文連貫起來的功能,讓長文拆解後更容易被閱讀,閱讀環境也比FB友善,但讀者就要重新累積了。期望臉書有十分之一讀者會跟著我來這裡,野心好像有點太大,就先以一百人為目標慢慢累積吧。

我搬到方格子還不到一個禮拜,裏物語的下一個五年也才剛開始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2.4K會員
250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這篇文章探討一款結合SDGs與地方創生的桌遊,並分享作者的遊戲體驗與反思。文中詳細介紹遊戲規則、角色設定及遊戲目標,並從臺灣及日本的案例出發,探討地方創生及政策推動的困境與挑戰。最後,作者分享個人在推廣桌遊過程中的經驗與體悟,並點出共識的重要性以及臺灣社會發展的現狀。
Thumbnail
2025/04/17
這篇文章探討一款結合SDGs與地方創生的桌遊,並分享作者的遊戲體驗與反思。文中詳細介紹遊戲規則、角色設定及遊戲目標,並從臺灣及日本的案例出發,探討地方創生及政策推動的困境與挑戰。最後,作者分享個人在推廣桌遊過程中的經驗與體悟,並點出共識的重要性以及臺灣社會發展的現狀。
Thumbnail
2025/02/10
這篇文章報導了參訪日本農福連攜的案例。文中詳細介紹了農福合作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以及農家如何透過靈活的人力配置和作業流程的分解,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也探討了農福合作在社會認知度和推動上的挑戰與策略,並分享了日本農家在生產流程、商品企劃和永續經營上的專業與努力。
Thumbnail
2025/02/10
這篇文章報導了參訪日本農福連攜的案例。文中詳細介紹了農福合作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以及農家如何透過靈活的人力配置和作業流程的分解,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也探討了農福合作在社會認知度和推動上的挑戰與策略,並分享了日本農家在生產流程、商品企劃和永續經營上的專業與努力。
Thumbnail
2025/01/28
2024年回顧,作者詳述一年來的經歷,包含地震、酒造參訪、工作坊、喪禮、社會活動等,並分享個人感悟與反思。
Thumbnail
2025/01/28
2024年回顧,作者詳述一年來的經歷,包含地震、酒造參訪、工作坊、喪禮、社會活動等,並分享個人感悟與反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不小心又亂抓了些片段,真的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看不懂想表達什麼是正常的。
Thumbnail
不小心又亂抓了些片段,真的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看不懂想表達什麼是正常的。
Thumbnail
並不是我特別反叛,是身邊的環境總是帶給我一種:我們的夢想可以很高,但做的事不必襯得起我們的企圖心。就會很納悶,這是台灣人式的成功嗎。XD
Thumbnail
並不是我特別反叛,是身邊的環境總是帶給我一種:我們的夢想可以很高,但做的事不必襯得起我們的企圖心。就會很納悶,這是台灣人式的成功嗎。XD
Thumbnail
我對「人脈」這種現象很不以為然;不是因為不稀罕這件事,是我不認為「人脈」的經營會優先於自然發展「人際關係」。就好像我今天跟一個人相處不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利益可以「交換」,就是別人並不是一個有什麼樣價值的物品。
Thumbnail
我對「人脈」這種現象很不以為然;不是因為不稀罕這件事,是我不認為「人脈」的經營會優先於自然發展「人際關係」。就好像我今天跟一個人相處不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利益可以「交換」,就是別人並不是一個有什麼樣價值的物品。
Thumbnail
2021年的第一次長期出差,從石川出發,足跡遍布了關東、四國、九州,總移動距離超過3000公里,而2021下半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系列文章紀錄了我2021年10月出差時的雜感,內容有短有長、正經也有北爛,大家就抱著殺時間的心態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Thumbnail
2021年的第一次長期出差,從石川出發,足跡遍布了關東、四國、九州,總移動距離超過3000公里,而2021下半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系列文章紀錄了我2021年10月出差時的雜感,內容有短有長、正經也有北爛,大家就抱著殺時間的心態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Thumbnail
我漸漸不再滿足於撰寫單篇的文章,而期待自己能有系統的整理這些內容,越寫越長的文章,越來越多的內容,回憶起來在這個時期,臉書提供的環境已經不再適合我。
Thumbnail
我漸漸不再滿足於撰寫單篇的文章,而期待自己能有系統的整理這些內容,越寫越長的文章,越來越多的內容,回憶起來在這個時期,臉書提供的環境已經不再適合我。
Thumbnail
回顧從2017年開始的東京裏物語到底做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回顧從2017年開始的東京裏物語到底做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11 月份有種個人色彩重生的感覺,在寫我觀點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帶有一份初稿,然後修飾過才讓它上架,畢竟寫文也一樣帶有溝通的成份,如果我的目的是希望讓人認同,總不好文章寫完像是要跟人幹架似的 XD。
Thumbnail
11 月份有種個人色彩重生的感覺,在寫我觀點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帶有一份初稿,然後修飾過才讓它上架,畢竟寫文也一樣帶有溝通的成份,如果我的目的是希望讓人認同,總不好文章寫完像是要跟人幹架似的 XD。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