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535年,陽曆一月,北魏在權臣高歡的「叛亂」下,正式分裂為二。史稱東西魏,實際上當時是北魏跟東魏
南朝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再次派出北魏降將建立偽政權。
這次走的是徐州老路,荊州這邊始終闖不過。不過不管哪邊,都是東魏的管轄區。
說得更準確一點,是東魏南霸天,侯景的管區。
侯景跟高歡,也算是貌合神離。
南朝偽政權很快被擊破,又派出大將陳慶之進擊,仍不敵退走。這不大不小的混亂,倒也給高歡爭取了一些喘息空間。
跟西魏比起來,東魏的情況要艱困許多。
不但有侯景這個南霸天,與西魏交界處也有胡荒天子劉蠡升,更有兗州刺史樊子鵠、南青州刺史大野拔造反。
不過接替了爾朱榮大部分勢力的高歡,也是一個實力堅強,見招拆招。
先是把南朝攻勢交給侯景應付,一舉兩得。又以和親麻痺胡荒天子,伺機擊破。更派人攻打潼關,逼得西魏宰相宇文泰親上前線。
南朝不怕,陸續有來。可西魏的番王刺史,就一一投降了東魏。很快地,西魏的河套地區淪陷。
但雙方都還沒有決戰的心理準備。
先安內,再攘外。
東魏推出了特使問民間疾苦,西魏則頒布二十四條新制,益國利民。
與其說是關懷百姓,不如說是高歡跟宇文泰正在分頭穩定自己內部的支持度。
東魏的領土,漢化程度高,白話是地主多,既得利益者多,不服者眾,所以派金牌小密探是重要的。
西魏的領土,胡夷較多,新貴求福利,所以改制是重要的。
只要能穩住,東魏的力量絕對是更強的。
這不,高歡隨即發起了勞役令,徵召七萬六千人營建鄴城新宮。隨之,點兵再次進攻西魏。
高歡帶兵親征,只吃乾糧,馬不停蹄只花了四天就抵達邊境。
那攻城要有攻城具啊。
高歡早有準備,下令眾人將馬槊綁成雲梯,趁夜攻下城池。隨後留下守將,將左近五千戶居民遷回東魏。
西魏有個涼州刺史曹泥,過去分裂前就與高歡交好,此時更趁機要與東魏連成一氣。要連結高歡所奪下河套區的城池。
既有內應,高歡決定大舉出擊。命阿至羅率三萬騎兵,與曹泥會合,逼降中間的秦州刺史。
高敖曹封鎖洛陽周邊,竇泰直取潼關。
大軍更從長安西北搭造浮橋,預備度過黃河。
四面楚歌的宇文泰只能領兵出戰,先往北進。
如果說高歡是用兵調度如臂使指的曹操,那宇文泰就是智多近妖的諸葛亮。
「高歡不算聰明過人,但生性狡詐。」
軍議上,宇文泰仍是一臉淡定。
「按目前的局勢來看,高歡定是認為我們會倚靠潼關之利,先去迎戰北面敵軍……真正的主力,必在竇泰那邊。」
「竇泰向來是高歡先鋒,手下多是精兵,但屢勝必驕,我們出其不意,定能先敗竇泰。先鋒潰散,高歡本軍也一定會撤退!」
諸將狐疑:「北面已近在眼前,此時調轉,若一時三刻不能取勝,只怕後悔莫及啊。」
宇文泰又道:「之前高歡打下潼關,我們只在長安周邊守禦。這是我在最近五十場戰役中佈下的局,就為了削他這隻老狐狸。」
「高歡認為我只會打守城戰,不能也不敢離開皇上跟他拼鬥。」
「他們造橋,要讓十萬大軍盡皆渡河,至少也要五天……五日內,我必取竇泰。不敗竇泰,不留人頭!」
隔日,宇文泰從前線抽出六千騎兵,放出風聲表示要回轉長安,保護魏帝退往隴右。
第二天,南下的六千騎兵,只分出十騎前往長安,剩下的五千九百九十一人,突然就消失了蹤影。
第三天一早,正在準備攻打潼關的東魏竇泰,發現自己被西魏騎兵包圍了。要從攻城陣勢轉為野戰陣勢,哪裡還來得及?
竇泰兵敗自殺,旁邊高敖曹怕西軍來襲,燒毀輜重撤退,洛陽一帶的西魏軍民,開始組織反抗東軍。
北面的大軍,渡河才到一半,高歡當機立斷退走。
兩魏兵甲暫歇,某方面來說,這時大致是以黃河為界。只有一個隸屬東魏的軍閥在黃河南。
侯景。
當高歡在北方展開大戰略時,南朝在幹嘛呢?
在對抗侯景。
東魏朝廷下令侯景主動南征,同時高歡開始對西魏發起進攻。很顯然,高歡怕宇文泰忙於對付自己的時候,讓侯景從南邊直入長安,扮個關中王劉邦。
你說要不是高歡侯景互相猜忌,此戰早勝?就算侯景入長安,分裂之勢仍是不會變的。
卻說侯景南征,本是攻城陷陣,好不愉快。
蕭衍連忙調兵遣將抵擋,結果白忙一場。
侯景打破楚州,想要再進一步時,面前的南朝守將,是咱們白袍戰神陳慶之來著。南朝援軍抵達時,陳慶之早把侯景打得棄輜重逃散。
該年陳慶之的轄區饑荒,還順便賑了個災,可喜可賀。
可惜,這也是陳慶之人生的最後一戰。
不過,侯景跟陳慶之很可能並沒有交鋒。
因為高歡一開始並沒有讓侯景知道,自己打算四面包圍宇文泰。而這場沒有被記錄細節的戰爭,侯景撤退的時間,就是竇泰入潼關,高歡陳兵黃河時。
南朝援軍正在趕來,硬拚之下勝負損失都未可知。選擇拋下輜重來阻斷敵軍追擊,也是兵法正道……
但坦白說,如果陳慶之是個普通笨蛋,很可能就會在收輜重的時候丟了性命。
文醜其實就是這麼死的。
你有算計,我亦不弱。
南北四雄第一回合的交手,究竟是誰輸誰贏?
就大局來說,其實是宇文泰最輸。西魏的生存空間,已被大幅壓縮。
於是,才休兵半年,再掀戰火的,毫不意外就是宇文泰。首先的目標,就是收復洛陽。
高歡的兵法,是用將。
宇文泰的兵法,則是用兵。
出發前,他一貫要求軍紀,整肅以攻。
西魏的士兵,可以連夜急行,也可以冒雨作戰。
僅僅半個月的時間,宇文泰連破數陣,攻占洛陽西側的弘農。原本支持東軍的洛陽周邊豪族,也開始紛紛向西軍獻上忠誠。
宇文泰作戰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他絕不自行處決東魏將士。有生者必送長安,交由魏帝朝廷斷奪。
宇文泰不斷以行為告訴所有人,西軍才是正宗,奉天子為尊的朝廷。跟東魏高歡權臣霸府是不一樣的。
面對西軍又急又猛的攻勢,高歡的反應也是很快。跟上次一樣,高歡十萬大軍開北渡,高敖曹三萬大軍出河南。
高歡已經打探清楚,宇文泰之所以要打得這麼快,這麼急,就是因為關中饑荒。
曹操出手,大軍壓境。
孔明出陣,他媽的就是缺糧啊。
宇文泰一邊對後方發起徵集令,一邊後退。他知道,高歡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北面進軍仍是故布疑陣,真正的目標,一定是會師渭南。
宇文泰的意思,是中途突襲高歡。但老樣子,先知都是被氣死的,諸將大多反對。大家認為,堅守等援軍來就可以了。
「白癡,我們的援軍來,對方也會師完成。更不要說那些牆頭草到底有多少人會來。」
宇文泰一意孤行,帶兵引誘高歡進入渭曲,就是渭水河道的一個彎曲處,讓自己三面被河道包圍,單面迎敵。
背水列陣。
韓信的背水陣可沒這麼死絕,更暗藏伏兵偷襲敵本陣方勝。
高歡有信心,在這裡解決宇文泰。
兩軍正面衝擊。
突然,西軍鼓聲大作,高歡一愣。四下並無高地,橫豎也不會有伏兵才對啊。
哪裡想到,宇文泰設下的,不是韓信背水陣。而是「小霸王」孫策背水陣。
渭水旁蘆葦叢中,刷刷刷地立起了西軍旗幟,而且是左右都有!
右李弼,左趙貴,殺入敵陣!
正面獨孤信等人見伏兵之計發動,更是猛力衝殺。
高歡心裡想的,還是韓信背水陣,立刻下令收束本陣防衛。但李弼趙貴的任務,卻是從中截斷東軍。不及半數的東軍被圍,難敵西軍背水虎狼之師。
待到高歡反應過來,優劣之勢已然逆轉。
家大業大的高歡,哪裡願意拚命,調頭便去。宇文泰手下十二將死命更是追趕。
原本東軍各營保持一定距離,避免給人家七百里連營一鍋端。這時候,反遭西軍各個擊破。
一場微縮版淝水之戰,赫然於渭水再現。大將獨孤信更長驅直入,擊退高敖曹,預備重迎魏帝入洛。
河南戰火遍地,優勢完全向西軍傾倒。高歡退回鄴城,四年內不敢再興兵師。
東西大局,就此底定嗎?
很遺憾的是,東魏是雙頭蛇。
南方侯景,養精蓄銳已久,旋又接納高敖曹,聯手直襲洛陽。
縱是宇文泰多智,暗箭終究難防。在侯景的偷襲下,宇文泰險些喪生沙場。雖然反擊成功,但由於短暫的失控,讓獨孤信等人不敢戀棧,最終,西軍還是失去了洛陽。
而先前宇文泰送還關中的東軍將士,更趁機謀反。
所幸逃得一死的宇文泰與魏帝及時趕回,平定叛亂,重整旗鼓。
然侯景出擊,最大的隱憂就是南朝動態。高歡遂遣使南梁,使者就是後來寫下《魏書》的作者,魏收。
意外的是,蕭衍選擇了臣服。
其實我們只要換個角度就會看懂了。
十數年來,蕭衍的北伐國策都是「建立北方偽政權」,來達成聯盟式的一統天下。事實上,過去兩百多年來的南朝北伐,最接近成功的就是這個方式。
這時候,北方正宗是西軍。當蕭衍選擇跟東魏結盟,南梁不就瞬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嗎?
相對的,東魏失去了絲路帶來的商業力量,也只有跟南梁結盟,吸收海上絲路的利益,才能繼續堅持下去。
那我們也可以看出,領土僅僅維持在關中雍涼,勉強護住絲路的西軍北魏,仍舊能夠以一敵二。高歡跟侯景的輪番上陣,始終不能打趴他們。
這不只是宇文泰的打仗本領過人而已啊。
也就在這樣的三國鼎立,征戰不休下,中國地區的貿易開始產生變化。位居絲路進入中國要道的隴西地區,靜靜的,慢慢的累積著驚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