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上班族想確診?甚至有人賣確診者口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0326)

🤧好想確診喔,沒有確診的方法嗎?

最近20~30多歲的韓國上班族間,開始傳著想確診COVID-19的言論。因為社會對確診者的批判相較過去緩和許多,加上韓國政府防疫政策放緩,使韓國社會開始出現這種現象。 特別是Omicrom變異株的流行,加上疫苗覆蓋率提升,確診後的病痛感已經跟一般感冒差不多,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隔離期間可以像休假一樣快樂玩耍,其實根本就是邊玩邊賺錢。

🤧韓國怎麼規定的?

目前韓國政府規定,確診者必須經過一週的居家隔離,甚至對部門確診者提供補助金。不過有薪休假者、境外移入者、違反防疫規定者、在受國家或地方政府財政支援的機關工作者等人,無法獲得補助金。

🤧甚至有人賣確診者口罩

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甚至有人在二手交易網站販售確診者使用過的口罩,讓想確診COVID-19的上班族購買。有賣家在產品介紹強調「這是昨天確診後在家戴的口罩」、「只要戴上它深吸一口氣並感染,就能夠在家不工作還拿補助金」,該口罩甚至定價5萬韓元(約1174台幣),根本賺到不行(欸

25歲多的上班族朴先生則表示,「事實上也是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吧,雖然身邊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買了確診者的口罩,但似乎不會到想譴責的程度。」

🤧還是別小看病毒啊!

專家則認為,錯誤的訊息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許多人認為疫情症狀現在已經像感冒一樣,但武漢肺炎仍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遺症,且並不是每個人在確診後都能產生抗體,就算抗體產生後仍會隨著時間下降,若病毒再產生變異,就又有可能再度確診。特別是嬰幼兒、年長者、孕婦等高危險群,遭到傳染後相較年輕人將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

아시아경제 "놀면서 돈도 벌고 코로나 걸리고 싶다" 2030 직장인들, '황당' 감염 이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萊福在韓國|韓國新聞編譯、文化觀察的沙龍
14會員
62內容數
在韓國生活的你,想知道韓國日常生活、食衣住行有什麼重要的變化與新知嗎? 日常消費或是交通有什麼新的政策與討論呢?萊福帶給你滿滿的生活新知!
2024/09/27
人人都在備考公務員的的時代過去了。 本來在韓國待業青年們最多人準備的就業考試類中居冠的「公務員」,今年首度敗給「一般企業」,掉到第二名。這也是2006年後,公務員考試首度被擠下第一名寶座。
Thumbnail
2024/09/27
人人都在備考公務員的的時代過去了。 本來在韓國待業青年們最多人準備的就業考試類中居冠的「公務員」,今年首度敗給「一般企業」,掉到第二名。這也是2006年後,公務員考試首度被擠下第一名寶座。
Thumbnail
2024/01/25
年關將近,無論是朋友聚會、公司聚餐等場合也多了起來。許多公司都會舉辦 #尾牙、春酒等大型聚餐活動,大家都希望可以在抽獎中分一杯羹,也期待公司可以邀請喜歡的藝人到尾牙演出。然而,韓國有一群深受年末 #公司聚餐 所苦的上班族,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 韓國「職場甲質119」檢舉專線今年以來接獲的權力濫用 
Thumbnail
2024/01/25
年關將近,無論是朋友聚會、公司聚餐等場合也多了起來。許多公司都會舉辦 #尾牙、春酒等大型聚餐活動,大家都希望可以在抽獎中分一杯羹,也期待公司可以邀請喜歡的藝人到尾牙演出。然而,韓國有一群深受年末 #公司聚餐 所苦的上班族,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 韓國「職場甲質119」檢舉專線今年以來接獲的權力濫用 
Thumbnail
2024/01/08
韓國地方自治團體每年都會舉辦募集大學生的實習活動,由於累積經驗的同時還可以籌備學費,詢問度非常高!然而今年卻被批評此種招募是一種歧視⋯ 本次首爾市發布的實習招募,是以具首爾市民身份、以及就讀首爾市內大學的在/休學中大學生為對象,負責與市政相關的各種工作內容,預計招募250名(含175名一般生與75名
Thumbnail
2024/01/08
韓國地方自治團體每年都會舉辦募集大學生的實習活動,由於累積經驗的同時還可以籌備學費,詢問度非常高!然而今年卻被批評此種招募是一種歧視⋯ 本次首爾市發布的實習招募,是以具首爾市民身份、以及就讀首爾市內大學的在/休學中大學生為對象,負責與市政相關的各種工作內容,預計招募250名(含175名一般生與75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