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後記:錄影帶的那一道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好,我是葉郎,也就是《錄影帶生與死》這個寫作計畫背後的文字工。

最後想跟各位讀者交代一下為什麼要寫錄影帶這樣一個早就被遺忘的的故事:

錄影帶曾經是我個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扇窗。

小弟我只比最早的錄影帶格式 Betamax 早了幾個月在台灣南部的高雄出生。成長於沒有金馬影展、沒有太陽系MTV、沒有電影圖書館的台南,在我十多歲時現身的大叔大嬸錄影帶店就是我的全部。那裡就是我的電影學校,就是我的藝術啟蒙。《My Life As A Dog 狗臉的歲月》、《Dead Poets Society 春風化雨》和《Amadeus 阿瑪迪斯》就是我的人生導師。

我的成長經驗中,電影從來沒有跟電影院劃上等號。過去不是,顯然未來也不是。

我家那個不算寬敞的客廳才是我人生最常前往的影廳。

那個影廳甚至早在家父買了第一台錄影機之前就已經開張營業好幾年。2年前過世影評人景翔老師,在1980年代會替無線電視台的電影放映節目做演前、演後導讀。我永遠記得小學6年級守在不比我現在的筆電銀幕大多少的電視機前看完《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時,那種頭皮發麻、無法言語的恍惚狀態。多虧景翔老師的演後解說某種程度上收回了我已經魄散四方的靈魂。

必須提到另外一個沒能寫進這個寫作計畫的另外一個電影花園:

我高中就讀的台南一中隔壁,正好是來自美國的天主教神父紀寒竹的華燈藝術中心。紀神父在那個勝利路的地下室小房間裡定期放映自己的電影收藏,也特許我們這些隔壁的高中生可以用類似圖書館的書卡檢索那些錄影帶和LD光碟的片名和演職員表等資訊(那些卡片就是我人生第一個 IMDB),並且支付微薄的費用租下場地跟一中電影社的同學們一起觀看。

紀神父的這個作法肯定在法律邊緣,然而卻是這些十六、七歲南部少年在那個當下絕無僅有的一道電影的光。

我當然也會把青春期的每一個週末耗在如今廣為人知的全美戲院,欺騙父母說在學校溫習功課,然後跟同學騎著腳踏車飛馳前往全美(對!我們就是活在《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語》的宇宙),一口氣連闖兩廳看盡4部電影。

然而錄影帶、光碟的體驗終究是專屬於我這個世代的生活體驗。這種實體媒介的體驗正因為串流的全面統治力量,而像電影片尾的牛仔一樣,背向著觀眾緩步騎向遠處的夕陽。

這就是為什麼我責無旁貸必須代表錄影帶的世代寫下這個故事。

而且企圖將這個即將滅失的故事印成紙本這件事本身就很錄影帶。很夕陽,很美。

圖說:散場時請記得您的隨身物品,再會!

圖說:散場時請記得您的隨身物品,再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葉郎-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7/02
機器戰警也是我小時候的重大創傷,真的好可怕
Mauyoah-avatar-img
2022/07/02
老闆和我的生活經驗剛好相反,七年級前段的我在中壢長大,小時候住的地方步行三分鐘的路程就是中源戲院。全家人最常去的週末活動就是去看電影,記得成人票價是100,兒童票50;我們全家去看也沒多少錢(倒是吃了不少熱狗和爆米花就是了)。想想那時候也看了不少兒童不宜的電影;記得機器戰警第一集讓我做了好久的惡夢XD 錄影帶要到國小四五年級才有,我記得那個跑車造型的倒帶機,我也記得第一隻看的錄影帶。當時我爸在美商公司工作,他帶回來「餐桌/電話禮儀教學」的錄影帶逼我和我弟看⋯⋯
avatar-img
葉郎的沙龍
1.5K會員
283內容數
錄影帶不只是上個世紀的革命性科技媒介,也是一整個世代橫跨二、三十年的共同生活型態。我的首部數位連載作品《錄影帶生與死》,重溫 70 年代錄影帶工業的黃金年代與興衰跌宕,從錄影帶、DVD 到 Neflix 的數位崛起,錄影帶如何改變世界?一同探尋錄影帶的前世今生,走進電影工業後台,揭開幕後的文化革命。
葉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02
抱歉,打擾大家! 因為一篇採訪報導的需求,需要尋找以前家裡開過錄影帶店的人受訪。由於文章內容需求,希望以非連鎖品牌優先。 兩年前《錄影帶生與死》/《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幾場講座活動當中,有不少讀者曾經分享他們自己家經營錄影帶店的經驗。真的非常抱歉,當時沒有意識到應該要留下你們的聯絡方式。
Thumbnail
2024/10/02
抱歉,打擾大家! 因為一篇採訪報導的需求,需要尋找以前家裡開過錄影帶店的人受訪。由於文章內容需求,希望以非連鎖品牌優先。 兩年前《錄影帶生與死》/《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幾場講座活動當中,有不少讀者曾經分享他們自己家經營錄影帶店的經驗。真的非常抱歉,當時沒有意識到應該要留下你們的聯絡方式。
Thumbnail
2024/03/08
▌Ghost in the VCR machine—— AI 讀報錯了嗎 ? ▌ 整整一年前的今天,有本叫做《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小書在台灣出版。不是什麼多麼值得慶祝的週年,但昨天的國際新聞簡直就像在慶祝這件事一樣,完全地回顧了該書的第三章〈行動代號:全面圍堵——好萊塢如何試圖殺死錄影帶〉的完
2024/03/08
▌Ghost in the VCR machine—— AI 讀報錯了嗎 ? ▌ 整整一年前的今天,有本叫做《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小書在台灣出版。不是什麼多麼值得慶祝的週年,但昨天的國際新聞簡直就像在慶祝這件事一樣,完全地回顧了該書的第三章〈行動代號:全面圍堵——好萊塢如何試圖殺死錄影帶〉的完
2023/12/10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一書昨天正式拿到了 Openbook 好書獎這個沉甸甸的年度生活書獎座。感謝 Openbook 和評審的肯定。這是我3年多前開始這個寫作計畫之初從沒有意料到的結果。更感謝寫作平台方格子 vocus 和出版社新經典文化的團隊,沒有你們緊迫盯人,這本書可能還停留在四年前
Thumbnail
2023/12/10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一書昨天正式拿到了 Openbook 好書獎這個沉甸甸的年度生活書獎座。感謝 Openbook 和評審的肯定。這是我3年多前開始這個寫作計畫之初從沒有意料到的結果。更感謝寫作平台方格子 vocus 和出版社新經典文化的團隊,沒有你們緊迫盯人,這本書可能還停留在四年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04年侯導開辦了師徒學苑,他上課時,時常講起觀察生活的重要,那是DV興起的年代,他上課時看我們拿著小DV,說也許我後來不拍電影了,我也會拿著一台到處然後,呲、呲、呲,他比著手勢嘴上自動配音,然後綻放那副孩子般的笑容。 上完課那幾年,我在在不同場合遇到他,本以為他在忙著講話沒打擾他,突然侯導
Thumbnail
2004年侯導開辦了師徒學苑,他上課時,時常講起觀察生活的重要,那是DV興起的年代,他上課時看我們拿著小DV,說也許我後來不拍電影了,我也會拿著一台到處然後,呲、呲、呲,他比著手勢嘴上自動配音,然後綻放那副孩子般的笑容。 上完課那幾年,我在在不同場合遇到他,本以為他在忙著講話沒打擾他,突然侯導
Thumbnail
自生命的斷裂處,點亮一盞燭光,便投出一道陰影。陰陽平衡,大道也。 序曲— 一個片刻記憶畫面、一些聲響與空間場域,在後來走過的日子裡,仍不時會回來扣門。也只有在失去了,才會驀然明白那時所留下的生命線索與意義。
Thumbnail
自生命的斷裂處,點亮一盞燭光,便投出一道陰影。陰陽平衡,大道也。 序曲— 一個片刻記憶畫面、一些聲響與空間場域,在後來走過的日子裡,仍不時會回來扣門。也只有在失去了,才會驀然明白那時所留下的生命線索與意義。
Thumbnail
今天這篇貼文不是寫影評的,《下一站,天國》這部作品是一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應該就知道,其實導演故事裡喜歡的描述方式。 我突然也覺得,是阿,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哪一段回憶呢?
Thumbnail
今天這篇貼文不是寫影評的,《下一站,天國》這部作品是一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應該就知道,其實導演故事裡喜歡的描述方式。 我突然也覺得,是阿,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哪一段回憶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葉郎,也就是《錄影帶生與死》這個寫作計畫背後的文字工。 最後想跟各位讀者交代一下為什麼要寫錄影帶這樣一個早就被遺忘的的故事: 錄影帶曾經是我個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扇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葉郎,也就是《錄影帶生與死》這個寫作計畫背後的文字工。 最後想跟各位讀者交代一下為什麼要寫錄影帶這樣一個早就被遺忘的的故事: 錄影帶曾經是我個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扇窗......
Thumbnail
說到「懷舊」你會聯想到什麼呢?雜貨店裡頭各式各樣的銅板甜點?在公園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閃電布丁?早上跟晚上六點的卡通時間?不用戴口罩出門的日子?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格編此次精選創作者們的精彩內容,分享那些透過屬於他們時代的記憶。
Thumbnail
說到「懷舊」你會聯想到什麼呢?雜貨店裡頭各式各樣的銅板甜點?在公園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閃電布丁?早上跟晚上六點的卡通時間?不用戴口罩出門的日子?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格編此次精選創作者們的精彩內容,分享那些透過屬於他們時代的記憶。
Thumbnail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Thumbnail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