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維多利亞公園至政府總部,約三個地鐵站距離的這一段路,相信對不少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多多少少也會試過用雙腳走過。自己仍在港島上班的年代,一個月裡走三數遍,也是司空見慣。
過去多年的七月一日,在這一段路上,汽車總會暫時消失。由眾多公民社會團體組成的民間人權陣線(民陣),都會在這天籌辦遊行,持續爭取各項的政治、社會訴求。
多年發展以來,遊行形式雖然變得行禮如儀,不少較為基進的抗爭者也會質疑遊行的效用,但不得不否認的是,遊行提供了一個平台,予在各個不同範疇努力的公民團體,有機會接觸公眾,展現他們的工作成果,促進交流。馬路上除了被眾多怒髮衝冠的人民佔據著,在遊行的路線上,亦佈滿了不同團體的街站,百花齊放,也是遊行裡一道重要的風景。
2020 年的七一遊行申請,因所謂的防疫安排被拒,而民陣在惡法的紅線壓境下,也無奈宣佈解散。去年亦曾經有其他公民團體欲接棒繼續嘗試於七一申請遊行,同樣被拒。公民社會在七月一日舉行的遊行,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成為了歷史。
如昨天的文章所述,在過去多年的七一,自己也在協助團體的街站運作,故此自己看遊行的視角,倒是蹲在同一個位置上,看著遊行隊伍從遠方邁進,如潮水流過,直至龍尾也遠去了,汽車就會陸續重新出現。遊行不再,自己在這天沒有身份去忙碌,倒是仍然有點不習慣,卻也不忍心就這樣呆在家裡。
於是,就決定在這個日子,好好的再走一次這段路,當作是點點的延續。
由銅鑼灣地鐵站 E 出口至維園噴水池入口的一段短短的路,以往多年的七一,都是大型政黨兵家必爭之地,由早年的民主黨、公民黨,到後來的社民連和香港眾志等,政黨的重要人物,基本上都會在這裡出現,高喊政論,和呼籲市民參加遊行。這一天,公安的佈防未及五月三十五日那麼嚴密,但沒有了各種的叫嚷,跟日常的情景,也沒有任何分別了。
過去有不少市民都會在遊行路線裡插隊加入,但也有不少人會堅持進入維園的足球場等待起步,有說是跟遊行人數的統計有關聯。畢竟是盛夏,遇上陽光充沛的日子,有些遊行人仕在尚未出發起步的時候,就已經吃不消了。在 2010 年代的後數年,維園足球場在七一總會被其他團體租用了,遊行只能改以中央草坪集合。儘管中央草坪尚能容納大量市民,但由該處走回大馬路的通道,異常狹窄,造成了不必要的樽頸位。
這天的維園,同樣被有識之士租用,作所謂的慶回歸活動,場內擺放了一些陳設予人打卡。但由於颱風迫近,風雨交加,根本沒有人到訪,足球場只餘下吹倒了的鐵馬陣和看守著的保安員,很是冷清。
七一遊行因為參與者眾,一般也會安排途徑高士威道,而非直接使用糖街出銅鑼灣,很快就通過了遊行時常常出現的樽頸位 --富豪酒店和崇光百貨。銅鑼灣的路段,過去同樣是大政黨的街站位置,也再看不到政黨的直幡,聽不到政治人物的發言,只餘下車輛在川行著。
由波斯富街開始,一直至灣仔,都是公民團體可以設置街站的位置。本來,有意設站的公民團體都需要通知民陣,以便作出協調,但曾經有些討厭老泛民的政黨,卻無意遵從這些協定,早早自行預先擺放一些物資,把所有有利位置都佔據了,令本來規劃好街站空間運用的團體,都失了預算。在設置街站至靜候遊行人潮抵達的期間,也總會看到一些友好在東奔西跑,寒喧數句後,就各自繼續為自己的團體努力;也有一些專門記錄遊行和街站的人士,趁著這個沒有那麼匆忙的時刻,端詳單張細閱。凡此種種,不論是紛爭或問候,在沒有遊行的情況下,自然也不復見於街頭上。
電車,是港島區一道獨特的風景,而這一條遊行路線,也跟電車軌跡有多處重合。在 2003 年的七一,已經有市民在電車上展示倒董的文宣。近年的七一,雖有完全停止有關地區的電車服務的安排,但也有試過間歇性地讓電車繼續行走。雙層的電車亦是拍攝遊行人潮的上佳位置,遊行人士跟電車乘客也偶有互動。沒有了遊行,電車自然能夠維持正常的服務,不少電車也貼上了慶回歸相關的廣告,縱然有機構贊助免費乘車,也無助提升載客量。
由銅鑼灣至金鐘的這一段路,在日常的狀態,不消一小時已經可以完成。跨過仍然有不少人未敢重新踏足的夏愨道,算是結束模仿遊行路線了。沿路回想起多年來七一遊行的種種,雖有回憶煞的成份,但趁著腦海裡尚有一點記憶,還是值得好好寫下來,否則假以時日,我們就會忘記了,七月一日,公民社會曾經有過如斯的操作。
穿過有不少外傭在野餐的添馬公園,沿海傍繼續信步至中環,空地上泊滿了貼上慶回歸廣告的旅遊車,估計本來是要有活動發生的,只是因為颱風而取消了,結果遺下了不少戴著紅色口罩、不操粵語的人在通往中環碼頭的天橋上對著紅燈籠打卡拍照,卻連車費也要倒蝕。
雖然最應該感受到風雨的物體,在雨帶仍未到港之時已從速離去,但上天還是透過風雨,把一些用錢堆砌出來的歌舞昇平拖跨了,也算是有所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