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二點班機回台中,
友人要去奎壁山看摩西分海,
我們前年已經去看過,
就留在馬公市區觀光。
這兩天早餐時間熱鬧起來,
「海悅」的早餐雖然是素食,
但三天的菜色都有變化,
設計菜單的廚師有用心。
問過櫃台退房時間12點,
吃過早餐整理好行李,
啟動健行模式。
澎壺─風如茶
經過「澎湖生活博物館」時,
還未到開館時間,
先仔細欣賞「澎壺─風如茶」,
這個巨大的裝置藝術作品,
以東北季風、玄武岩、
海洋以及澎湖人文特色,
作為公共藝術創作的元素。
大茶壺表達澎湖人好客,
以特產風茹茶迎賓。
茶壺上嵌滿了空透的彩繪碗,
在冬天時承接了呼呼的北風,
又名「接風碗」。
為來往的遊子旅人們接風洗塵,
希望澎湖孩子接風轉而御風,
為澎湖開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先往文澳城隍廟,
回程再進「澎湖生活博物館」。
澎湖孔廟
順道進隔壁孔子廟參觀。
澎湖孔子廟前身
是「文石書院」,
因為採用澎湖當地
特產的文石所砌成,
故稱為「文石書院」。
文石書院建於1776(國家圖書館館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4_0000364382)
由澎湖第十八任通判
胡建偉所倡建,
建於清朝乾隆31年
(西元1766年),
是當時澎湖唯一的學校,
他也是第一任的文石書院院長。
澎湖孔廟整體建築改建過數次,
目前僅剩登瀛樓為文石書院遺跡。
登瀛樓(魁星樓)在L'escadre de l'amiral Courbet (孤拔將軍的艦隊插畫)
建築外觀如塔狀,
一樓上方題有「奎壁聯輝」,
二樓題有「登瀛樓」字樣。
登瀛樓為前清傳統式
中國風味的閣樓。
門牆、窗櫺、簷角都相當雅緻。
昔日文石書院登瀛樓(魁星樓: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
孔廟包括大城殿、東廡、西廡,
暨大成門、櫺星門及崇聖祠等等。
走了一段路看見一間廟宇,
是西文里的公廟文澳祖師廟,
是康熙年間
就有文獻紀錄的祠廟,
現狀是1997年完工。
文澳城隍廟
文澳城隍廟不在大馬路邊,
牌樓很高大但廟門面很袖珍。
文澳城隍廟坐北朝南,
早先南面正臨海濱,
因應第三漁港興建
填海造陸工程,
再也不復過往格局。
文澳城隍廟廟門石鼓為花崗岩,石鼓基座線條簡潔與門枕石相連,整體造型優美。
門坊應該是後來建置,
讓人注意往裡走到城隍廟。
文澳舊名暗澳,
曾是行政中心所在。
文澳城隍廟是清朝在澎湖
設立的第一間官方祭祀廟宇。
依清朝慣例「凡守土官入境,
必先祭城隍而後履任」,
從清朝設立巡檢司時間起算,
推測建廟時間最早可能為
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
1885年法國士兵控制澎湖之後,與當地居民合影於文澳城隍廟(維基百科)
室內大量使用梭柱,
上下兩端收小如梭形的圓柱。
城隍爺是陰陽兩界的窗口,
在陽間司懲兇罰惡,
在陰間專司審判。
光緒13年(1887年),澎湖前後任通判程邦基、李春榮亦有感神蹟,敬贈「視觀察」匾
城隍廟都都有一個大算盤,
傳說人往生後,
靈魂先由城隍爺主審,
再由東嶽大帝複審,
城隍爺用「大算盤」
計算人生前功過善惡,
以決定是升天或下地獄。
廟裡的對聯全都是警世良言。
澎湖生活博物館
走回澎湖生活博物館已9點多,
以Klook 購買雙人門票憑證,
換取紙本入場實體票券。
現場購票80元/1人,
Klook線上購票99元/2人。
一進門就是兒童探索展區,
展示區分有「島嶼誕生」、
「與風共舞」、「以海為生」
及「澎湖故事」等4大主題。
這一區色彩繽紛很活潑,
有很多可以讓孩子操作體驗,
要看澎湖故事先抽籤,
就會開始播放卡通。
可以拉繩體驗牽罟,
全區聲光效果很熱鬧。
來到二樓先登船參觀,
是等比例實體仿真的透西船,
清代時往返在澎湖與廈門之間,
及澎湖與臺灣之間,
的帆船型貨船稱作透西船。
船艙因為疫情不開放入內參觀。
二樓的展覽介紹澎湖的歷史、
民間信仰、農業、漁業。
散佈台灣各地的澎湖宮廟維繫家鄉的信仰象徵澎湖人的團結
澎湖「大蛤飯」清明掃墓時帶上~「吃到脫殼」象徵子孫「脫殼新生」、「脫胎換骨」
1:30比例縮小製作的
望安花宅聚落模型,
重現澎湖老聚落的
生活空間記憶及生活場景。
二樓的介紹很生活化,
有助於走入聚落時,
觀察或體驗當地人的日常。
三樓展示都是照片,
大概是澎湖發展大事記。
澎湖生活博物館很推薦,
可以很快速認識澎湖,
歷史與在地生活的概況。
也是酷熱或強風時的好選擇。
走回飯店梳洗退房,
繼續探訪幾間特色建築物。
啟明市場
步行經過馬公第一漁港,
2017年已轉型為遊艇碼頭使用。
逛到啟明零售公有市場牌樓,
發現沒有人潮的進出。
原來這裡是馬公的舊市場,
澎湖第一座現代化的室內市場,
闢建於日治時期稱馬公市場。
是漁獲批發的唯一集散地。
二戰結束更名啟明市場,
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
是全澎湖採買食材的中心。
後來曾發生火災和改建,
因陸續興建其他市場,
民生消費重心逐漸北移,
馬公二號港和三號港興建後,
魚貨批發逐漸移往其他港,
啟明市場漸趨沒落,
在民國78年七月間廢止使用。
澎湖水下考古工作站
「澎湖水下考古工作站」所在的建築,
是澎湖最早的郵便局辦公廳,
建於大正13年(1924)。
適逢「歐風建築」型式盛行,
採用了「和洋混合風」的設計。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
1946年8月與電信局合併營業,
改稱為澎湖郵電局。
電信與郵政業務逐年的擴展,
興建郵政大樓和電信機房。
郵局先於年6月遷入新辦公大樓,
原址仍留給電信局使用。
目前正門上方仍可見電信Logo。
對面的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
為昭和5年(1930年)完工,
也是屬於和洋風建築。
同樣是「澎湖水下考古工作站」。
之前在國小任教時,
康軒版國語六上「沉城之謎」,
謝新曦先生受澎湖縣政府委託,
從事澎湖沉城的探索。
目前在澎湖的水下考古,
教育部責委歷史博物館,
成立「澎湖古沉船發掘小組」,
並與中華民國海下技術協會,
共組工作團隊,
展開初勘、實勘、試掘等工作。
以下影片點選在YouTube上觀看
虎井沉城 澎湖百慕達下的廢墟古城【熱線追蹤】
由於澎湖海域是最大沉船區域,
所以在澎湖設水下考工作站,
在此展覽水下考古相關成果。
展覽有很多是互動式的,
有時間慢慢參觀會很有收穫。
我們只能匆匆路過,
列為淡季到澎湖再訪的重點。
澎湖天后宮
為了到中央老街中藥房,
路過天后宮時入內巡禮。
澎湖天后宮為國定古蹟,
日治大正年間的整修,
格局與樣貌沿用之今。
當時臺澎第一古碑出土,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奠定澎湖天后宮
為台澎第一古廟的歷史地位。
連日下雨有漏雨現象,
廟裡出現水桶接雨的景象。
澎湖開拓館
往澎湖開拓館會經過縣政府,
開拓館前身為「澎湖縣長公館」,
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長,
與二戰後澎湖縣長的官邸。
1999年賴峰偉前縣長,
為有效運用歷史建築空間,
2002年修復完成,
正式改為「澎湖開拓館」。
昭和十年(1935年)竣工落成,
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
圓型的窗櫺、歐風八角窗、
內開木質大門、日式拉門、
日式屋頂、窯燒十三溝面磚,
無法入內參觀看看牆上舊照片。
快速往「閣再來小吃」,
今天還是沒有營業,
只能等下次來澎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