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社會的練功場-真福之家介紹(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作者: 劉俊緯(真福之家督導)

下篇:真福之家的日常-真福之家介紹(二)

106年入會的中年會員A,生命故事精采的他,曾經擔任過披薩店員、跑船員以及志願役軍人。服兵役時因壓力過大導致精神病發,而後終日在家擔任照顧年邁雙親的工作。端午節前父親過世後,頓失生活重心的他透過區公所社會課的介紹,來到真福之家成為會員。入會初期,作為會員A唯一家屬的弟弟對於會所模式多有質疑,認為病友怎麼可能相互支持,但在沒有其他選擇的狀況下,讓會員A來真福之家有事情做也好。直到某天會員A急性腸胃炎住院,會所的會員來到醫院探視會員A,出院返回會所後也針對他過去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多加注意後,弟弟才發現這一群他所質疑的工作者們,是真心地為他的家人著想,並且因為會員A在真福之家找到了重心,弟弟也能無後顧之憂地工作,賺錢養活家人和會員A。
會員B在加入真福前,輾轉於各種職訓課程且無法穩定就業,直到參與會所提供的過渡性就業後,她重新找到自信與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結束過渡性就業之後自行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並在下班時間前來真福之家參加就業晚餐與假日活動,分享自身經驗給其他會員。
會員C曾經因為重心轉移到教會活動,自行申請退會。而在最近重新回到真福之家,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她會回歸,但會所強調無條件接納所有人,真福之家的夥伴們皆歡迎她的重新入會。直到有次心直口快且口無遮攔的她被職員與會員糾正態度後,她愴然淚下的表示因為自身的疾病,除了家人以外都沒有人會給她忠告,門診醫護、社區商家、教會姊妹都認為她是生病的人而處處禮讓及包容,但也因此養成了她不懂尊重他人的個性;直到來到真福之家,才有一群人不把她當成病人,而是做為一個朋友、工作夥伴的身份要求她,縱然過程會不舒服,但在真福之家參與工作日時,她才能感受到自己真實地作為一個人活著。
會員D因為父親工作因素,從小每四年需要跟著家人搬家到美國再搬回台灣,沒有長期穩定的生活與求學環境,導致青少年階段成長沒有同儕、適應不良間接導致躁鬱症病發。父親退休後長居台灣,雖然嘗試了各種工作坊、日間留院以及庇護工場,但因為個人特質、生活作息難以調整以及藥物的副作用,常常難以適應固定班表和作息活動,同時就算服用了藥物,時不時也會因為天氣和時事產生的症狀干擾,沒辦法好好參與團體活動與工作項目,所以近十年輾轉了各種單位,都遍尋不著適合的社區單位。直到某間工作坊的主管介紹D來到真福之家,因為遵循的會所準則強調自主性、自願性,沒有規定參與的時間以及工作項目,D可以好好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情、自己決定什麼時候來到真福,也因此可以在自己最好的狀態下認識朋友、在最好的朋友在的時候顯露自己最無助的時刻、在最信任的時刻說出自己最深刻的需要,並且在會所最需要的時候展現自己的長處。

伊甸基金會與臺北市社會局從民國101年開始合作,運用源自於美國紐約活泉之家的會所模式,在松山區開始經營運作真福之家。我們嘗試運用不同的媒介與給予會員責任與任務,例如真人圖書館宣廣與辦理成果展,使會員有機會脫下精神障礙者這沉重的外衣,呈現多元而豐富的自己,並運用各種會所的常態工作,例如每月固定電訪、寄送行事曆、月刊及生日祝福卡片,讓未前來會所的會員也能感受到溫暖,讓會員學習使用自己身為「公民」而非「病人」的身分參與社會,進而凝聚社群向心力,發展社區支持系統。

上述會員的分享,不僅能分享成果給不熟悉會所的朋友,也鼓舞了長期參與會所的職員與會員,更肯定真福之家長期以來努力實踐會所模式並落實CRPD精神的成果。肩並肩與對等的關係,以及工作日的落實,也讓會員在這裡重新找回自信。

真福之家希望會員來到這裡,是尋找一個踏腳石、尋找一個靠山,讓大家找到可以準備自己的所在。不僅是永遠待著,我們更期待大家可以在這裡準備好之後勇敢往前進。我們歡迎各種狀態的疾病當事人來到這裡,只要具有精神疾病的診斷身份,並且戶籍在臺北市或實際居住於臺北市,都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我們唷!

來之前,也歡迎先看個影片,更快了解我們吧!


下篇:真福之家的日常-真福之家介紹(二)

--

真福之家

  • 聯絡電話:02-2550-3031
  •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08:30~17:30
  • 電子信箱:dep110@eden.org.tw
  • 真福在112年底搬家囉!新地址在: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33號3樓(建成綜合大樓內)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8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真福之家以「會所模式」支持精神疾病經驗者, 並根據國際會所準則運作,目的為共同經營一個社群。 簡單介紹一下會所,我們不同於傳統社福服務模式,我們將服務對象稱之為「會員」,而會所內也沒有所謂的社工/老師/個管員等,統一稱之為「職員」,平常相處多以本名或綽號相稱。
Thumbnail
真福之家以「會所模式」支持精神疾病經驗者, 並根據國際會所準則運作,目的為共同經營一個社群。 簡單介紹一下會所,我們不同於傳統社福服務模式,我們將服務對象稱之為「會員」,而會所內也沒有所謂的社工/老師/個管員等,統一稱之為「職員」,平常相處多以本名或綽號相稱。
Thumbnail
每個疾病都有一個康復的歷程,但是沒有一個疾病如同精神疾病一般,牽動的如此廣泛與非線性的移動,在我的社工助人歷程當中,有一張精神病人的資源地圖對我影響非常深刻,每次都我遇到一個生病的個人或是家庭,都會思考與定位個案目前所處的位置,同時與他們討論下一步希望可以往哪裡前進。
Thumbnail
每個疾病都有一個康復的歷程,但是沒有一個疾病如同精神疾病一般,牽動的如此廣泛與非線性的移動,在我的社工助人歷程當中,有一張精神病人的資源地圖對我影響非常深刻,每次都我遇到一個生病的個人或是家庭,都會思考與定位個案目前所處的位置,同時與他們討論下一步希望可以往哪裡前進。
Thumbnail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Thumbnail
在歷次的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各界討論當中,我們常常聽到要充實醫療系統以外的「社區資源」,而其中,由精神障礙者/精神病人自己來參與、創生、協作的資源,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同儕支持」與「會所」。本期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會所」?
Thumbnail
在歷次的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各界討論當中,我們常常聽到要充實醫療系統以外的「社區資源」,而其中,由精神障礙者/精神病人自己來參與、創生、協作的資源,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同儕支持」與「會所」。本期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會所」?
Thumbnail
做為介紹真福之家的第二篇文章,我們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真福之家的4大塊服務結構(如圖):工作日、就業、會議與活動、倡權,談談背後的精神,以及實際上怎麼做,再加上一些會員的心得分享。
Thumbnail
做為介紹真福之家的第二篇文章,我們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真福之家的4大塊服務結構(如圖):工作日、就業、會議與活動、倡權,談談背後的精神,以及實際上怎麼做,再加上一些會員的心得分享。
Thumbnail
真福之家希望會員來到這裡,是尋找一個踏腳石、尋找一個靠山,讓大家找到可以準備自己的所在。不僅是永遠待著,我們更期待大家可以在這裡準備好之後勇敢往前進。我們歡迎各種狀態的疾病當事人來到這裡,只要具有精神疾病的診斷身份,並且戶籍在臺北市或實際居住於臺北市,都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我們唷!
Thumbnail
真福之家希望會員來到這裡,是尋找一個踏腳石、尋找一個靠山,讓大家找到可以準備自己的所在。不僅是永遠待著,我們更期待大家可以在這裡準備好之後勇敢往前進。我們歡迎各種狀態的疾病當事人來到這裡,只要具有精神疾病的診斷身份,並且戶籍在臺北市或實際居住於臺北市,都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我們唷!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期待夥伴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期待夥伴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一直以來,不論是一般民眾,或者是專業工作者,總是對服務精障者的機構有些模糊, 像是活泉之家是福利服務中心,真福之家是精障會所,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因此,想讓大家更了解,小編打算做個小系列,邀請活泉之家以及真福之家的工作人員, 以增進大家對活泉與真福之家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藉由她的文字,多一些了解。
Thumbnail
一直以來,不論是一般民眾,或者是專業工作者,總是對服務精障者的機構有些模糊, 像是活泉之家是福利服務中心,真福之家是精障會所,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因此,想讓大家更了解,小編打算做個小系列,邀請活泉之家以及真福之家的工作人員, 以增進大家對活泉與真福之家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藉由她的文字,多一些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