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所 / 不會所,我們要的是什麼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文/陳秋慧(伊甸基金會真福之家職員)


依據社安網2.0計畫,全台於2021年開始有4家試辦據點(110年計畫名稱為「精神障礙者適性社區式日間服務計畫」)。

並於2022年再將本計畫發展為「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計畫」其服務據點的類型包含「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社區居住,或精障協作據點(參考精障會所模式部份精神)」。目的是拓展精神障礙者社區服務,並藉同儕互助、夥伴關係、個別化服務等核心元素,發展適合社區精神障礙者的服務模式,以促進自立生活。

這些是衛福部提出協作模式計畫的內容說明,可以看見一個重要訊息是「參考精障會所模式」。

在台灣精神障礙服務者社區貧乏的處境下,臺北市政府於101年起率先推動的「精神障礙者會所模式方案」,成為中央政府在規劃社區服務時,重要的參考依據。

美國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70多年的精障會所模式,強調具有精神疾病歷史的當事人,加入會所的會員可以依照自己的自願性,選擇想要投入和參與的會務工作。精障會所不以疾病來區分一個人可能的貢獻、能力與角色位置,會員與職員是互為夥伴,共同發展和決策所有大小事務。

除此之外,精障會所是依據總共37條的國際會所準則所運作,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則與元素:

  1. 會所工作日(註1)的時間應與一般辦公時間相同(§17)
  2. 會員在會所的工作是不會獲得酬勞的,也沒有任何設定的報酬制度。(§16)
  3. 會所劃分為一個或多個工作部門,每一部門要有足夠的職員、會員及有意義的工作去支持整個工作日的工作。(§18)

藉由運作與一般職場相同的作息,支持會員建立與多數社會人相近的生活,進而回歸一般就業職場。會所在工作日的時間,不會辦理休閒活動,另外為維護彼此平等的夥伴關係和會員自願的參與動力,參與會所的工作不會提供報酬。

所以如果要說「會所是一個提供精神障礙者工作,以達到復健目標的地方」更貼近地說「會所是有精神疾病經驗歷史的人,相聚在一起,並共同凝聚與發展的一個地方,每個會所可以因著社群內成員的需求與期待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樣貌。夥伴們一起工作是為了回應個別或集體的想望,而不是為了疾病而復健。」

目前全台的協作模式據點多數以「會所」命名。然而,衛生福利部並未以推動精障會所為目標,也在計畫內文直接使用「類會所」一詞,對應的計劃補助內容、金額和績效要求,亦與臺北市精神障礙會所不同。這些客觀條件,也直接影響各協作模式據點的運作規劃,例如:計畫僅補助據點3.5名人力(3名專職人員+0.5名兼職督導),為了回應履約條件,職員在平日須同時運作兩個工作日小組及積極外展招募成員加入。若辦理假日休閒活動,相對的職員假日加班或平日排休時,可能會影響平日的人力,便可能傾向將休閒活動安排於平日,如此則容易影響工作日的運作。

當大家稱「會所」時,所想的是以平等參與、共同決策、互為夥伴等元素運作的廣泛概念?或是具有既定操作架構的工作方法?我想會所模式所欲建立的不僅是一種操作架構,亦是一種生活樣態。

伊甸基金會真福之家是臺北市第一家精障會所,從2012年開辦至今,我們堅持依循國際會所準則的架構,自行閱讀會所文獻、前往國外受訓、申請國際認證,摸索、實踐、檢視、請教、調整,再實踐與檢視。

在會所中大事小事的討論都回到準則怎麼說,我們的實務現場怎麼了、大家的需要是什麼、我們還可以怎麼做…來想。雖然這個過程冗長、費力又複雜,但我們這18年來從沒想過要放棄,乃是期待能在這個過程不斷地透過台灣在地的會所實踐經驗與國際會所準則對話、歷經磨合、再生成的反覆歷程,來落實精障會所的本土化。

依循國際會所準則,為的不是得到符合國際標準的光環,而是我們真真切切想知道「每周一到五,每天8小時,且不支薪的工作日」是不是真的可以被會員買單?是不是真的可以激發會員的自願性,成為真正為自己決定的主人?是不是更進一步可以讓會員重拾建立「和社會多數人一樣上班打卡、下班打卡」的生活信心?

有會員曾說:「每天8:30來到真福,和上班族一起擠捷運和公車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也有會員說:「我讓自己每天在上班的節奏中,慢慢的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也有信心去外面工作。如果會所在工作日加入休閒活動,那真的想要有完整工作日的會員怎麼辦?」

「上班打卡、下班打卡」平常是我們同事間工作疲累時的玩笑,卻也是成為一個社會人真實也珍貴的平凡。

這是真福之家經營的會所─以環環相扣的37條會所準則,建立一個工作社群。我們看見會員投入工作日,培養自願性,再由會所踏入一般職場,即使反覆來回,歷程中仍有進展,也讓我們有信心繼續堅持會所準則的發展下去。

當協作據點於各地陸續開展時,獲得的訓練資源是以會所模式為主要參考,但對於會所準則的理解、操作與調整各有差異,而發展出了多元樣貌。許多來到真福之家的受訓者會問:「如果有些準則不執行,可以嗎?」也許這不是一個是或否的問題,也不只是「會所」或「不是會所」的爭論,而是我們選擇創造什麼生活的命題。

這好比,看似使用相似食材的料理,可能因為做法、調味料、配菜的不一樣,就可能成為不同的料理,但人們會為每一道料理命名。若協作模式據點選擇不以國際會所準則為最終目標,或是僅想採用部分國際會所準則,並結合其他發展時,是否需要以會所為名,便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精障會所,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例如:真福之家也有一些會員不以回歸職場為目標,而僅是希望在平日生活可以妥善安排休閒生活,可能較難被工作日的運作吸引。如同社會上每個人選擇和需要的生活型態都不盡相同,精神障礙者在社區所需要的生活,也是多元多樣的。

正因為如此,協作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當所有協作據點皆急於成為精障會所時,會不會也容易錯過臺灣樹立自身社區服務典範的機會?


註1.工作日(Work-Ordered Day):會所是由工作日有系統的組織其運作,在臺灣通常是星期一到五,每天8小時,與一般公司行號運作時間一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09會員
203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17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2025/04/17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2025/03/19
會員與職員共同參與會所決策,透過公開會議討論重要議題,確保所有相關人士都能參與其中。真福之家每月舉辦2-3次公開論壇,作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Thumbnail
2025/03/19
會員與職員共同參與會所決策,透過公開會議討論重要議題,確保所有相關人士都能參與其中。真福之家每月舉辦2-3次公開論壇,作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Thumbnail
2025/02/14
提供一個有效的外展系統,關懷缺席、孤立或住院的會員,透過電話關懷、見面或寄送卡片等方式維持連結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2/14
提供一個有效的外展系統,關懷缺席、孤立或住院的會員,透過電話關懷、見面或寄送卡片等方式維持連結與支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真福之家以「會所模式」支持精神疾病經驗者, 並根據國際會所準則運作,目的為共同經營一個社群。 簡單介紹一下會所,我們不同於傳統社福服務模式,我們將服務對象稱之為「會員」,而會所內也沒有所謂的社工/老師/個管員等,統一稱之為「職員」,平常相處多以本名或綽號相稱。
Thumbnail
真福之家以「會所模式」支持精神疾病經驗者, 並根據國際會所準則運作,目的為共同經營一個社群。 簡單介紹一下會所,我們不同於傳統社福服務模式,我們將服務對象稱之為「會員」,而會所內也沒有所謂的社工/老師/個管員等,統一稱之為「職員」,平常相處多以本名或綽號相稱。
Thumbnail
從職重個管看「會所服務」,會所服務是一個新的選擇,在社區中溫柔地接住不同狀態的個體。
Thumbnail
從職重個管看「會所服務」,會所服務是一個新的選擇,在社區中溫柔地接住不同狀態的個體。
Thumbnail
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 最近我在新聞報導上面,看見自己從事職管工作時候的「第一位」開案服務的個案,獲得了傑出優秀身障就業者的殊榮,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到這個消息的那瞬間,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Thumbnail
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 最近我在新聞報導上面,看見自己從事職管工作時候的「第一位」開案服務的個案,獲得了傑出優秀身障就業者的殊榮,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到這個消息的那瞬間,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Thumbnail
我們要很在乎這樣參與經驗的發聲 這在在提醒工作者及所有涉入其中的人,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所聲稱的,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投入這份工作所要回應人們之所需, 我們所做的離他們的需要有多麼遙遠的距離, 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及理解工作者與精障者之間的差距, 我們要做到的不是去說我們努力了什麼,而是沒有做
Thumbnail
我們要很在乎這樣參與經驗的發聲 這在在提醒工作者及所有涉入其中的人,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所聲稱的,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投入這份工作所要回應人們之所需, 我們所做的離他們的需要有多麼遙遠的距離, 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及理解工作者與精障者之間的差距, 我們要做到的不是去說我們努力了什麼,而是沒有做
Thumbnail
一、從以為的陪伴、看見箝絆再次創造培伴 二、發展更多元培伴彼此對待差異的工作方法 1.以開放式對話作為方法的參照 2.這是一個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田野之中與之外的縫隙間,找到一種人與人相待而不是專業對待的方式 3.聽見他們的內在聲音 4.建立承接家的工作現場 三、對於精神社區工作下一步及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一、從以為的陪伴、看見箝絆再次創造培伴 二、發展更多元培伴彼此對待差異的工作方法 1.以開放式對話作為方法的參照 2.這是一個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田野之中與之外的縫隙間,找到一種人與人相待而不是專業對待的方式 3.聽見他們的內在聲音 4.建立承接家的工作現場 三、對於精神社區工作下一步及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最近陸續有好幾位會所的社工問我,要怎麼判斷在會所「復原中」的精障者準備好重返職場工作了呢?事實上,多數社工夥伴都覺得從表面上看起來,精障者的狀態感覺隨時都能「上工」了,但往往推薦到職重窗口的時候,又很容易被評估為「還沒準備好」。...
Thumbnail
最近陸續有好幾位會所的社工問我,要怎麼判斷在會所「復原中」的精障者準備好重返職場工作了呢?事實上,多數社工夥伴都覺得從表面上看起來,精障者的狀態感覺隨時都能「上工」了,但往往推薦到職重窗口的時候,又很容易被評估為「還沒準備好」。...
Thumbnail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在歷次的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各界討論當中,我們常常聽到要充實醫療系統以外的「社區資源」,而其中,由精神障礙者/精神病人自己來參與、創生、協作的資源,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同儕支持」與「會所」。本期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會所」?
Thumbnail
在歷次的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各界討論當中,我們常常聽到要充實醫療系統以外的「社區資源」,而其中,由精神障礙者/精神病人自己來參與、創生、協作的資源,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同儕支持」與「會所」。本期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會所」?
Thumbnail
做為介紹真福之家的第二篇文章,我們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真福之家的4大塊服務結構(如圖):工作日、就業、會議與活動、倡權,談談背後的精神,以及實際上怎麼做,再加上一些會員的心得分享。
Thumbnail
做為介紹真福之家的第二篇文章,我們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真福之家的4大塊服務結構(如圖):工作日、就業、會議與活動、倡權,談談背後的精神,以及實際上怎麼做,再加上一些會員的心得分享。
Thumbnail
真福之家希望會員來到這裡,是尋找一個踏腳石、尋找一個靠山,讓大家找到可以準備自己的所在。不僅是永遠待著,我們更期待大家可以在這裡準備好之後勇敢往前進。我們歡迎各種狀態的疾病當事人來到這裡,只要具有精神疾病的診斷身份,並且戶籍在臺北市或實際居住於臺北市,都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我們唷!
Thumbnail
真福之家希望會員來到這裡,是尋找一個踏腳石、尋找一個靠山,讓大家找到可以準備自己的所在。不僅是永遠待著,我們更期待大家可以在這裡準備好之後勇敢往前進。我們歡迎各種狀態的疾病當事人來到這裡,只要具有精神疾病的診斷身份,並且戶籍在臺北市或實際居住於臺北市,都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我們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