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71
位追蹤者
追蹤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
其他連結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1
會員
191
內容數
加入
前往沙龍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加入
前往沙龍
發佈內容
我的成就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3/19
國際會所模式準則 準則第8條
會員與職員共同參與會所決策,透過公開會議討論重要議題,確保所有相關人士都能參與其中。真福之家每月舉辦2-3次公開論壇,作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
精神疾病
#
Clubhouse
#
精障會所
2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3/06
夠好即是最好——疾病經驗者與家屬工作的450天工作筆記
想著要寫到職一年的紀錄,總是很難下手。雖然之前的工作常與文字為伍,但進了專線後,卻日日感到自己的辭不達意。彷彿在這裡使用的這套語言是一種異鄉語,得從發音、語法開始重新學習,於是每天在大量使用文字與深感自己處理得不夠好的矛盾中度日,下班後則徹底喪失語言能力。
#
精神疾病
#
工作
#
反思
1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2/27
重新學會如何好好說話—在專線匍匐一年的反思
剛開始接線時,聽到來電者描述與生病家人的相處方式,我常忍不住在心裡想:「就是因為你沒好好聽對方說話啊!」於是,我試圖「教導」對方該怎麼做才對。但在聽者耳裡,這樣的話語卻成了指責:「你不夠好,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當努力被忽視甚至否定,當感受到對方並不站在自己這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
精神疾病
#
工作
#
反思
2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2/20
周末分享會《聽見痛苦背後的心情,為自己與家人撐出理解的空間——面對親友的自我傷害行為,該如何因應與自處》活動側記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
精神疾病
#
家屬
#
觀點
1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2/14
國際會所模式準則 準則第7條
提供一個有效的外展系統,關懷缺席、孤立或住院的會員,透過電話關懷、見面或寄送卡片等方式維持連結與支持。
#
精神疾病
#
Clubhouse
#
精障會所
2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2/10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02-2230-8830,陪你走一段陪伴/照顧的路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
精神疾病
#
家屬
#
照顧
3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2/06
國際會所模式準則
國際精神健康會所 (Clubhouse) 是一個以會員為中心的復元模式,旨在協助精神疾病經驗者重返社會。本文詳述會所的服務準則、會員權益、運作模式、就業支援、教育資源、社區參與以及財務管理等面向。這些準則旨在提升會所服務品質,並確保會員獲得尊嚴、機會與平等參與的權利。
#
精神疾病
#
Clubhouse
#
精障會所
2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2/05
國際會所模式準則 準則第6條
無論會員們缺席多久,都有權利隨時重返會所,除非造成安全威脅。會員Hanks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參與會所活動,重拾生活重心,並在重返工作崗位後仍能彈性參與會所活動。
#
精神疾病
#
Clubhouse
#
精障會所
2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1/23
週六分享會《危機中的對話:以開放式對話精神談家庭危機工作》活動側記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
開放式對話
#
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
#
精神疾病
1
留言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2025/01/10
看不見的照顧者:精神疾病子女家屬聚會經驗整理(二)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
精神疾病
#
主體發聲
#
社會對話
17
1
vocus 勳章
NFT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