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58 位追蹤者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由新到舊
【聽心內,鬥揣路: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主題三:回應危機----活動側記 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2024-07-23
1
【聽心內,鬥揣路: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主題二:接線與倡議----活動側記 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2024-07-23
4
「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II:我們所經驗的那些言語暴力」活動側記6月22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二堂課——「我們經驗的那些語言暴力」,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留意那些未曾被善待的經驗、那些未被善待有什麼感受?那些未被善待讓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Thumbnail
2024-06-26
4
2024年【在夢中】系列創作課紀實活泉之家今年底預計參與一場主題與「夢」有關的展覽,會員們聽到有展覽都很期待,因為在藝術的世界,可以展現自己,訴說心聲,不用那麼擔心對、錯、好、壞。 為了參展,會員們在【在夢中-系列創作課】之中與藝術家陳哲偉進行了非常豐富的創作體驗。
Thumbnail
2024-06-20
8
〈照顧者Q&A〉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6-04
7
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四課 I《我與我之外》活動側記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
Thumbnail
2024-05-31
8
「是家庭製造問題,還是社會製造問題給家庭」--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的行動與支持--活動側記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Thumbnail
2024-05-30
6
〈瘋靡雙月刊〉 第1期——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2024-05-23
6
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瘋靡雙月刊第1期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2024-05-23
0
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瘋靡雙月刊第1期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2024-05-23
0
〈照顧者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下篇)—入住康家之前,心態及關係上的調適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22
5
當我們討論污名—《精神疾病污名化》活動側記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2024-05-14
4
〈照顧者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上篇)——家人需不需要使用康家?該怎麼選擇康家?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2024-05-07
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家屬繪本/圖文書彙整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4-04-11
5
勇敢的標籤——《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活動側記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2024-03-15
8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簡介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
Thumbnail
2024-03-07
3
返家之前:閱讀《在奇幻地》與社區家庭接線工作的連結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2024-02-27
5
〈認識醫師調藥與減藥的考量〉活動側記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2024年1月27日下午舉辦週六分享會,討論精神疾病調藥、減藥和治療的相關議題。透過此次分享會,參與者能夠瞭解各種精神疾病的特性、藥物治療和如何改善醫病溝通。
Thumbnail
2024-02-06
4
112/12/09週六分享會:「杜鵑窩的春天_家屬如何回應當事人的親密需求」活動側記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Thumbnail
2024-01-09
2
〈瘋靡雙週報〉三周年成果:小編特集瘋靡雙週報從2020年9月21日發出第一刊,至今共發出56期,維持三年的雙週報計畫,感謝各位讀者誠心支持,有你們的閱讀與參與,我們才有繼續書寫的動力。 而在這之中的最大功臣,莫過於每一期的小編們。多數小編以筆名示人,有時候同樣一位志工有五個筆名,對讀者來說僅是追蹤雙周報,難以真的深入認識每一位小編。
Thumbnail
2023-12-18
2
【08/27開放式對話工作坊】----活動側記在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邀請下,伊甸活泉之家「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於2023年8月27日在台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舉辦【開放式對話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從淺談開放式對話的思維與哲學觀,緩步進入開放式對話的世界;藉分享「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多年與家庭對話的實務經驗,搭配實際對話模擬示範,以描繪出敲敲話如何在實
Thumbnail
2023-11-21
5
〈瘋靡雙週報〉第56期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2023-10-24
4
放生或者放死?《大馬哈魚》與《精神病院》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工作者日前應廣青文教基金會的邀請,為其舉辦的圓缺影展其中的兩部電影撰寫閱覽心得。目前圓缺影展仍在舉行中,相關訊息請見文章底下聯結。
Thumbnail
2023-10-11
11
112/09/02週六分享會《復元路上的兩人三腳~以奇異果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例》活動側記 這是我來專線實習的第三個月,因為工作夥伴的邀請,我一起參與了專線週六的分享會「復元路上的兩人三腳~以奇異果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例」。之前有聽專線的夥伴提起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但是自己本身並沒有接觸過,於是帶著一半好奇一半學習的精神,期待著今天的分享會。 颱風們也想共襄盛舉,前腳剛走
Thumbnail
2023-09-27
3
〈瘋靡雙週報〉第55期本期雙週報摘選一篇新聞及一篇評論。
Thumbnail
2023-09-12
6
弟弟與姐姐的對話--寫在《手足陪伴記憶球》之後前年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曾訪談了一位照顧思覺失調弟弟的姐姐,並將訪談內容潤飾後出版了圖文書《手足陪伴記憶球》。弟弟有看到圖文書的內容,並且寫下了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回應給姐姐。在徵得姐弟雙方的同意後,將弟弟的文字轉貼上來。
Thumbnail
2023-08-23
5
〈瘋靡雙週報〉第54期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Thumbnail
2023-08-23
0
【聽心內,鬥揣路: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主題一:同儕支持----活動側記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2023-07-11
4
〈瘋靡雙週報〉第53期本期雙週報摘選兩篇好文: 一、在 Metoo 浪潮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如何支持與陪伴性暴力倖存者 二、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都有他們在關注:訪報導者團隊談《島國毒癮紀事》/林欣誼
Thumbnail
2023-07-03
0
家屬成長團體參與心得分享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2023-07-03
1
〈瘋靡雙週報〉第52期:要看精神科,醫院好還是診所好?這個醫師適合我嗎?一、醫生視角:診所和醫院的差別在於? 二、病人視角:我要如何判斷這間診所/醫院、或這個醫師適合我?
Thumbnail
2023-06-06
10
〈瘋靡雙週報〉第51期主編:夏夜小薔 【「盍各言爾志」小專題:自殺、自殺者遺族、安樂死】 藉由【公視主題之夜SHOW】的相關集數的資訊,拋出一顆鼓勵思辨的毛線球,邀請大家務必在身心許可的狀態下重新思考這些困難的議題。 【新聞摘錄】有關長照悲歌與刑法相關犯罪量刑事由掛勾,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是否只是掩耳盜鈴之舉,值得深思。
Thumbnail
2023-06-02
5
《護航復元--思覺失調的療癒》家屬讀書會帶領札記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Thumbnail
2023-05-30
4
〈瘋靡雙週報〉第50期本次雙週報喵嗚跟夏夜筱薔,捎來春意,分享一本小說,《素食者》、以及一篇對談實錄:魏明毅X胡慕情對談《受苦的倒影》。截然不同的兩個文體,不意外地是對於「人在結構下的社會性受苦」主題的相互映照,向現代社會提出詰問。
Thumbnail
2023-04-18
3
路遙遙無止境 — 精障同儕支持的反思筆記要在不同國家發展精障同儕服務時,要考量的因素及需要的條件其實非常多,當中也有跟我這幾年的經驗及觀察很接近的元素。以下會把這幾年來不斷反思的歷程及一些實際經驗與大家分享,包括同儕支持的目標、同儕工作者的困難、組織或團隊的調整、對專業的反思、想像同儕支持服務發展的圖像等等。希望這些反思紀錄能讓看到本文的
Thumbnail
2023-03-22
4
112/02/19精神疾病子女圖文書《我與我的兩個媽媽》發表會側記:小陳故事多─精神病人家屬之聲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2023-03-16
5
〈瘋靡雙週報〉第49期:有病留學生的美國生存手冊(看診藥物篇)這篇將會談談我作為一名有精神疾病的台灣留學生(後稱有病留學生),如何在美國念書的同時尋找自己有辦法負擔的心理健康資源,以及過程中跌跌撞撞的故事。感慨於出國前在網路上幾乎查不到相關資訊,自己也因為準備不足而吃盡苦頭,所以我寫下自己的經驗,希望可以激發更多人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2023-03-14
2
〈瘋靡雙週報〉第48期延續上期雙週報對於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介紹,本期雙週報會進一步了解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兩者的專業化歷程。
Thumbnail
2023-03-13
4
〈瘋靡雙週報〉第47期:(1)校園心理輔導待解之問題(2)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本期雙週報分為二部分:(1)校園心理輔導待解之問題(2)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
Thumbnail
2023-03-01
6
【當我成為照顧者】─手足樣貌圖像II 在上一篇手足樣貌圖像中,我們看見了「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此處超連結)」,其中,因著各式各樣的原因,手足會「上位」成為照顧者;從父母失能、離世,到親子關係衝突,因此手足越位照顧,都是手足照顧者的樣態。但究竟這群特別的照顧者,擁有甚麼樣的處境,有甚麼樣的所思所想,與我們所認識的「一般」照顧者有甚麼不同?
Thumbnail
2023-02-20
4
〈瘋靡雙週報〉第46期本期雙周報帶你看收假症候群與假期憂鬱。
Thumbnail
2023-02-06
4
〈瘋靡雙週報〉第45期本期《瘋靡雙週報》,我們整理了與心理健康假有關的三則新聞,以及分享了台北市政府社區心理健康中心的方案,以及分享兩本好書。
Thumbnail
2023-01-16
3
〈瘋靡雙週報〉第44期2022年全球疫情逐漸穩定,各國防疫政策轉向開放。一年下來,台灣在精神障礙者權益上,也有許多修法與事件的爭議。本期《瘋靡雙週報》適逢2022年末出刊,我們整理了今年三大精神障礙者權益相關新聞,包括精神衛生法修法、玉里醫院的防疫措施爭、以及修法延長刑事訴訟法監護處分。除此之外,可喜的是今年以來全台各地
Thumbnail
2022-12-27
7
「做伙參詳」—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家屬同儕支持實踐經驗本文為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下稱專線)於111/12/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的:「聽心內,鬥揣路: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場次一—同儕支持上發表的內容改寫,聚焦於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運用家屬同儕接線志工提供的接線服務,書寫關於台灣實踐家屬同儕支持的經驗。
Thumbnail
2022-12-26
2
〈瘋靡雙週報〉第43期【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2022-12-20
5
防疫政策與精障者權利的思索過去三年,因應不同的狀況,政府各部門都採取了不少的防疫措施,避免病毒擴散而對公眾造成危害。當我們把焦點只放在防疫成效(減少感染人數)時,是否忽略了「人」在這些措施中所受到影響,不單是身體上的影響,更多是心理與人際互動的影響;同時,也嘗試探詢民眾在看待防疫措施背後的心理狀態。由於疫情延續了三年多,不同
Thumbnail
2022-12-06
4
〈瘋靡雙週報〉第42期2022/12/2 主編:邊圓人 副編:王咻咻 【新書推薦】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在奇幻地》是一位詮釋人類學家,以臨床心理師身分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民族誌紀錄作為人類學田野場域,精神病院確實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性讓臨床機構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受限於現實條件,但也開展了人類學全貌觀點介
Thumbnail
2022-12-02
4
〈瘋靡雙週報〉第41期玉里醫院「不人道隔離」爭議,終在院方配合疾管署指引,取消「預防性隔離」措施下,暫告平歇。本週雙週報想藉這機會,爬梳新冠疫情下,急慢性精神病房的隔離問題。
Thumbnail
2022-11-17
6
【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手足樣貌圖像I手足選擇的位置會因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生的階段、關係的親疏遠近等,影響他們的介入程度與方式。而儘管我們粗略的想要透過讓讀者有更多瞭解而歸類手足,但一來,歷程是會轉變的;另外我們也並不是想要將手足這個群體分類,而是試圖透過不同狀態的手足處境,打開我們對於手足的多元視野,有機會看見更多樣態的家屬與照顧者。
Thumbnail
2022-10-31
9
會所 / 不會所,我們要的是什麼生活?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2022-09-30
6
111/07/23精神疾病手足繪本《我的姊姊是恐龍》發表會側記(轉載自伊甸園電子報)我有一個易怒、失控時會吼叫、噴火的恐龍姊姊,家裡的人都怕她,姊姊也痛苦。媽媽總是要我讓著她,但是姊姊的行為讓我受傷,媽媽只無奈地說:「你姊姊就是一隻恐龍,沒辦法。」
Thumbnail
2022-08-18
5
〈瘋靡雙週報〉第40期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紀錄。
Thumbnail
2022-08-16
4
社區關懷訪視員簡介1.社區關訪員協助的對象是誰? 2.社區關訪員工作內容為何? 3.如何申請社區關訪員這樣的服務? 4.如何與社關合作? 5.什麼時候會結案?
Thumbnail
2022-08-01
4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入門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Thumbnail
2022-08-01
0
志工培訓課程之風信子機構參訪做為志工培訓的一部分,就是讓志工能看見其他在精障領域裡一起努力的友單位,擴展視野,因此照顧者專線於7/19帶領專線志工去探訪了風信子。
Thumbnail
2022-07-29
4
我們與他們的距離,不是精神疾病而已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強制住院修法後,真的能解決精障者跟家屬困境嗎? 強制住院能解決的,不能解決的是什麼? 我們真的懂家屬正面對著什麼樣的衝擊嗎? 治療不止於精障者個人,也在整個社會關係裡 建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而不只是社會安全網
Thumbnail
2022-07-29
0
關於《我的孩子》背後的故事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2022-07-29
0
精障者的輔具要如何做,才能讓關係具有療癒力量,而不是反而變成壓力?提供幾個方向讓大家參照。 第一個是增進對精神疾病的理解。知識就是力量,正確的認識能讓我們不會過度恐懼害怕。 第二個是心態保持接納、開放、信任。重要的是想辦法維持關係的聯結,而不是推開或遠離。 第三個則是保持平衡而持續的關係,細水長流。
Thumbnail
2022-07-28
3
精神疾病經驗者生活裡的黑洞——精神衛生法修法修不到的缺口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2022-07-28
4
|門內的風景──精神疾病經驗「談」|第四期| ──「我們缺乏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下)上一期「精神疾病經驗談」分享的文章「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上)」,紀錄了精障會員們在交朋友時,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今天則要與大家分享,精障會員們渴望友誼的種種原因,與曾經為了交朋友而嘗試付出的努力,以及一些相關的反思。
Thumbnail
2022-07-28
0
|門內的風景──精神疾病經驗「談」|第三期| ──「你願意和我當朋友嗎」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上)「希望可以有人了解我,可以和我做朋友。」這是〈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中,小霞開放給觀眾書寫的交換日記,這個「互動式作品」背後,是她最初的創作源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際關係變成了一門「學問」,需要特別去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際關係也變成精障者關注的題目。
Thumbnail
2022-07-28
0
|門內的風景──精神疾病經驗「談」|第二期| ──「發出的履歷如繁星,機會卻是如流星」談精障者的就業如果今天來上班的新同事是精障者,你可以給他們時間,去重新適應工作。因為這可能是他/她離開職場十幾年後,第一份工作。我們都期待,這個世界是友善的,人是彼此關懷與連結的,社會願意接納不同的人們。與其去期待這樣的世界,不如由我們自己出發,開始去實踐吧。
Thumbnail
2022-07-28
0
|門內的風景──精神疾病經驗「談」|第一期| ──「渴望的房間: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幕後花絮」談精障者期待的生活活泉之家「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已於2020年10月18日圓滿結束;但現實中「精神病人的房間」,卻仍每天在上演。 今天在這裡,我們想跟大家分享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經驗談」。 在預備「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期間,活泉夥伴們在「精神疾病經驗談」的討論過程中,也曾經分享自己「渴望的房間」。 #
Thumbnail
2022-07-28
0
面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偏見跟歧視的來源就是無知跟不了解,所以面對的方法就是去「知」,所以面對污名的第一步,就是不迴避這個議題;接下來的第二步,不要害怕去討論;然後第三步,做更大的社會對話。去污名不是一種口號,也不是一種靠別人做的社會運動,可以從我們每人自身開始,從願意去談論、去對話開始。
Thumbnail
2022-07-28
0
強制送醫經驗談:一位家暴社工的實務觀察(編輯轉載自PTT)「強制送醫」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強制送醫」 (正式名稱:緊急護送就醫) ,也就是大家偶耳熟能詳的需要符合:現在進行式「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或者未來式「自我傷害之虞」或者「傷害他人之虞」的風險。經過上述的第一階段「強制送醫」。終於家屬與病人邁入醫院急診室,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強制住院」。
Thumbnail
2022-07-28
0
吞服藥物小撇步📷📷​ 文 / 李昀 20210721 身為一個資深藥罐子,跟大家分享吞藥的絕活: 1. 吞藥前一定要用水來潤喉,但不要太多 2. 請把藥物拋到舌頭後三分之一的中間,先拋藥再喝水 3. 視能力決定一次吞或分次,但注意除非噎到中間不要喝太多水 4.但我這輩子就是學不會怎麼辦?
Thumbnail
2022-07-28
12
是精神病有沒有「關係」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2022-07-28
0
對精神藥物的合理期待——談精神藥物的能與不能(從憂鬱症談起)自從專線開線以來,一直陸續有精障者家屬來電,詢問說為什麼藥物對自己的小孩或是手足沒有效果?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更何況精神疾病的樣態變化萬千,很難一言以蔽之。這篇文從憂鬱症和強迫症的角度切入,希望提供一些方向做參考。
Thumbnail
2022-07-28
0
從「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轉向到「心理社會障礙(psychosocial disability)」當我們從稱呼這些人是「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轉向到「心理社會障礙(psychosocial disability)」時,這是很大的一步,我們的眼光從個人疾病,轉換到人到底在社會中面臨哪些障礙。
Thumbnail
2022-07-28
0
<和精神困擾朋友的一些相處指南>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中仍然有其他的部分。有他想做的事情,有他的夢想,有百無聊賴的打混時間,有他說起來會眼睛閃閃發亮的事情。 有時候精神困擾好像籠罩、吞吃了這個人,或許身邊的人,或甚至當事人自己都忘記了這些被疾病抓住以外的時間,因此記得他還是一個人,也幫助他記得,我覺得也是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7-28
0
我該去住精神科病房嗎?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以一位在精神醫療體系中病患的角度,盡可能地再現我在病房裡經歷到的一切。讓考慮入院、即將入院的朋友們及照顧者少一些未知的恐懼;或者讓純粹對精神病房感到好奇者明白,這裡既不特別神聖,亦不特別髒汙。我的經驗僅能代表我自己,而無法代言座落在象限上其他位置的人,我會在結論更詳細說明。
Thumbnail
2022-07-27
5
諮商對精神疾病當事人或照顧者有什麼幫助?!現在對於精神疾病的理解,來自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綜合起來的複雜成因,即使當代漸漸看重生理層面的因素,但對治的方式若能除了看醫生、服藥外,配合著諮商或心理治療,以及當事人的人際網絡動員起來協助因應面對,對於當事人的療癒會更全面有效。
Thumbnail
2022-07-27
2
CBID共識營:活泉的嘗試CBR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也被稱做CBID( Community Based Inclusive Development),以社區為基礎的包融性發展。
Thumbnail
2022-07-27
1
《我們應該如何談論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面臨一個主要想像圖像上的困難,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曾經經驗過心理健康的議題,然而世界上卻有超過40%的國家沒有心理衛生政策。總觀而言我們似乎不知如何有責任地、尊重地討論它。
Thumbnail
2022-07-27
0
「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計畫說明如果有任何觀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您剛好服務的工作場域是位居「北部」(雙北),服務精神困擾/精神疾病的醫院科室、日夜間精神復健機構、會所、協會、當事人或家屬權益團體,想要多了解這個工作方法,歡迎可以用電話或是電子信箱跟我聯繫。
Thumbnail
2022-07-27
0
〈照顧者Q&A〉主動就醫困難:給精神疾病照顧者6張社會處方箋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2022-07-27
2
〈照顧者Q&A〉他不吃藥了怎麼辦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Thumbnail
2022-07-25
5
〈照顧者Q&A〉是生病,還是個性?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Thumbnail
2022-07-25
0
〈照顧者Q&A〉他說有人要害他,怎麼辦?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2022-07-25
0
〈照顧者Q&A〉為何生病的家人穩定服藥,狀況卻不穩定?或許我們會疑惑,明明家人就有穩定服藥了,為什麼狀況卻不穩定?還是非常起伏? 第一,怎樣叫做穩定服藥? 第二,最近生活是否有重大改變? 第三,飲食習慣如何?
Thumbnail
2022-07-25
0
用創意與發想來支持危機在開放式對話的實踐裡頭,我們嘗試將這些困難用一種整合的方式進行討論,當危機發生的當下,由當事人、身邊重要他人、專業團隊一同集結討論「現在發生什麼事情了?」「以前曾經發生過嗎?」「過去曾經成功因應的方式有效在哪邊?」「這次無效的原因是什麼?」透過多元聲音的集思廣益,確認討論凝聚計畫的雛形。
Thumbnail
2022-07-25
0
獨白與對話獨白的優點是有助與談話方向維持一致性,並使會談更具成效,但缺點是會失去多元觀點,甚至容易變成一個人獨攬大局,進行由上而下的講話,使得其他聽者無法加入話語,而覺得不被聽到、不被理解。 對話的意思則是強調當下彼此能夠相互回應,也許觀點不見得一致,但但能在彼此交流的時候真誠地說出所思所感。
Thumbnail
2022-07-25
0
危機即是轉機當你或身邊的親朋好友,開始發現精神狀態不對勁、有點怪怪的、用原本的方式因為壓力或情緒都沒有辦法舒緩的時候,也許想想看打通電話詢問一下專線,找人聊聊自己遇到的困境,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看新的可能,多方了解、多方探聽總是好的。
Thumbnail
2022-07-25
0
開放式對話如何看待精神藥物開放式對話對於精神藥物,並不是把藥物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藥物視為所有協助一個人脫離危機的可能性之一。我們思考藥物如何幫助一個人,同時也討論藥物不見得適合的地方,以及是否有其它方法來補足。
Thumbnail
2022-07-25
0
聲音沒有對錯,只有不同開放式對話對於眾多聲音的想法是每種聲音都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個生態系一樣,每一個存在在生態系裡面的生命都值得被好好的關照,維持豐富多元是讓生態系能夠永續的最重要指標。因此當我們進到一個遇到困難的家庭裡頭,我們不是急著趕快找到問題、趕快想辦法解決,而我們在意的是:「所有的聲音有沒有機會好好的被聽到?」
Thumbnail
2022-07-25
1
如何與差異共存開放式對話對於差異的處理,不是尋求急切、立即的共識,而是在一個能夠彼此聆聽的對話空間中,看見我們之間的不一樣。而在看到之後,不試圖改變、消弭對方的聲音,「承認」此刻就是沒有共識,並看見各種多元聲音形成的脈絡,然後找到一個可以跟那些差異共處的方法。
Thumbnail
2022-07-25
1
在危機中聆聽難以言說之苦危機是創造新故事的機會,如果讓危機有一個空間能對話,不試圖去壓制,而是讓每一個陳述,即便當下聽起來再不合邏輯、沒有道理,都能有機會被聆聽、得到回應。慢慢地,那些深藏在心中最痛苦、最難以言說的經驗就能漸漸展露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而舒坦了、心裡更有彈性了。
Thumbnail
2022-07-25
1
開放式對話如何理解他者的聲音開放式對話不企圖說服對方、不強硬一定要達成共識,而是期望每個聲音都能被充分聽到。雖然家人可能面臨一個緊急的狀況急需被處理,但這個時候反而更需要聆聽的動作,來連結彼此的關係、確認每個人的想法、廣納所有的作法,集思廣益運用所有社會網絡的智慧一同因應。
Thumbnail
2022-07-25
0
如果有一天,我也變得不一樣,我希望大家如何對待我?開放式對話提供一個透明公開、平等、民主、安全自在的對話環境,以當事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跟生活經驗為優先,專業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為輔助,協助一個社會網絡能一同支持一位正在發生精神困擾的人渡過危機時期。
Thumbnail
2022-07-25
0
開放式對話:芬蘭精神醫療的另類取向隨著後現代觀點的興盛,開始讓精神醫療領域更有溫度。影響我們除了關注到症狀、藥物與療效外,更看到生病的「人」,以及人的處境,乃至對症狀或疾病本身,甚至有了新的詮釋角度。底下我們翻譯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的--開放式對話--就是後現代觀點的一種。
Thumbnail
2022-07-25
0
【2019台灣推動精神障礙者社區服務模式】研討會心得 by專線志工Szuhan Yeh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2022-07-20
3
給精障者家屬的課程——「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簡介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及治療均不甚了解,以致家有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屬來說,除了極度的害怕外也往往不知所措,加上面對社會大眾對疾病的無知和污名的烙印,常會讓疲累的家屬失去支持的力量。因此推展精障者家屬教育課程是刻不容緩。
Thumbnail
2022-07-20
1
〈瘋靡雙週報〉第39期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2022-07-20
3
105年專線啟動記者會:肉搏知識伴家屬勇敢迎向未來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2022-07-18
4
106年專線記者會:社關進不去,精障家庭出不來全台3.4萬個精障家庭,僅配不到百位社區關懷訪視員,精障社群平台攜手社關,共同呼籲為精障困境尋活路。
Thumbnail
2022-07-18
0
105/06/04週六分享會:「我們需要甚麼」——醫生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 講座筆記 by專線志工蔣瀚霆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Thumbnail
2022-07-18
0
105年度專線週六分享會心得——家庭互動的艱難課題 by建豪專線從3月開始,每月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至今已辦過:危機處理、照顧者(子女身份)經驗分享、照顧者(父母身份)經驗分享、醫院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照顧者(手足身份)經驗分享、當事者減藥經驗分享、當事者(躁鬱症)經驗分享,我幾乎跟著參與了每一場,這每一場分享會都讓我獲益良多。
Thumbnail
2022-07-18
0
106/4/8週六分享會:踏入家門的工作者——社區關訪員工作紀實本次分享會的主題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關訪員),邀請到曾任職關訪員四年餘的潘亭妤,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所見與反思。
Thumbnail
2022-07-15
3
106/5/20週六分享會《這樣你還要愛我嗎?》會後心得 By 咖羽在5/20的專線分享會之前,對於精神疾病當事人談感情,我一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像與疑問,像是當事人談感情時會不會有比較多阻礙呢?當事人又是如何看待與感受自身的情感以及與他人的感情關係呢?過程中不但觀看到許多人對於愛情有不同的詮釋與樣貌,也回頭聽見自己面對過去感情的矛盾聲音。
Thumbnail
2022-07-15
1
週六分享會:這就是我們家的病人啊——精神醫療中的我們和他們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2022-07-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