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追求與技巧,一直都是永不退燒的話題。近年來市面上不少課程教導我們該如何擇偶,不論是說話技巧、穿搭甚至是很多的"術",其實說穿了都是可以用基因的角度來做破解的。
這一章我們首先來打破區分雌雄的迷思、再用精卵的角度來分析伴侶間的拋棄行為,接著最後帶回擇偶條件,讓我們用更源頭的的視角來看待愛情。
啟發一 : 愛情的表面下寫滿了算計
前面講到的近親之間,因為有相同的基因而形成親密關係,但基因完全沒有關係的配偶間,衝突又會有多龐大呢?一個孩子,兩位配偶各給予50%的基因,所以合夥養育小孩長大是對彼此有益處的;但基因是極其自私的,對基因而言最理想的狀況是,在小孩能存活的前提,每位配偶都想在付出最小資源的狀態下養大小孩,且盡可能的與多位異性交配(男女皆同),非指生理的歡愉,而是指在此前提下擁有最多的小孩,藉以傳遞基因出去。
而接下來,我們要來定義何謂雄性與雌性,正常來說我們都藉著是否擁有陰莖、是否能生產幼兒、染色體特徵等來分辨雌雄,但此書告訴我們,能用來區分動植物界雌雄兩性的方式,那就是雄性的性細胞(配子,gamete,人類來說就是精子)比雌性的性細胞(卵子)小且多。
而精卵是如何演變成今日的大小的呢?
配子朝著演化的兩個極端前進,卵子富含營養、精子數量多速度快,而不上不下的都被淘汰了。
一開始的兩種配子應該都是差不多大小的,但比較大且蘊含較多養分的配子一開始會佔上風、取得優勢,因此天擇之下,不夠大的配子都慢慢淘汰了,於是配子會越來越大,此種配子簡稱"誠實者";但當配子大到一定臨界值之後,有著另一種策略的配子開始取得優勢了,就是體積較小且速度較快的那群,簡稱"掠奪者",慢慢地演化就朝兩個極端開始發展,最後演變出了養分超多大小也超大的卵子、跟數量大且速度快而體積超小的精子,所以所謂的"雌性受到剝削"就開始了。
延續以上,雄性的精子多到少數雄性就可以完成族群間的繁殖,所以理論上我們可以預期雄性的數量應該要小於雌性非常多,所以理論錯誤了嗎? 不,雄性數量的確非常少,但這群很少的雄性是指擁有交配權的雄性。就書中舉的例子海象而言,有4%的雄海象佔據了整個族群88%的交配機會,簡單來說,有過多的單身雄性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交配,也成為了"比較能被犧牲"的一群。
啟發二 : 從雙方的資源爭奪談拋棄
而因為雌性一開始投入的資源就多雄性很多,所以在受孕期間或孩子生下後,若以拋棄孩子來看,雌性會是吃虧比較多的一方,所以在孩子早期發育階段,如果伴侶間有拋棄行為,幾乎都會是雄性遺棄雌性來的多。
而雌性為了制衡這一塊,漸漸的比較矜持的雌性開始獲得演化上的優勢,也就是說在交往期間,雌性會希望雄性可以付出比較多資源、不會讓雄性容易得手,當這種矜持的基因成為雌性間的多數時,當雄性想要拋棄另外一半的時候,想到要重新付出這麼多的資源、時間才能再跟另一個雌性在一起、生下後代,就會比較畏懼做出拋棄的行為。
啟發三 : 這樣看擇偶才清晰易懂
講了這麼多,該用人類世界來做演練了,媽媽從懷孕到養育的階段,不管父親多給力,媽媽還是會付出比較多的資源,所以在交往期間"通常"來說會是男方付出比較多的精力。
而當終於要進入一個長期穩定關係時,女方要求的,以動物來說會是一個"窩",而以人類來說就會是一間房子,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有著結婚要買房的觀念、或是女方想要嫁給有房的男人等既定想法…其實都來自於演化,這也是為什麼當房價高過大多數人能負擔的界線時,能引起如此眾怒、甚至間接造成生育率下降。
以客觀的求偶觀念來看,不管男女,我們看的無非是兩大重點
(1)基因的優劣,這簡單說就是高、帥、美、聰明。
(2)是養育後代的能力,講白了就是財富跟所謂的好爸爸、好媽媽印象。
每個人找的對象都是在這兩點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也是為什麼帥哥或美女往往不需要擁有很多資源都還是能找到另一半,而一般外表或能力不特別出眾的人,需要靠著展現資源(炫富)或是表現出愛小孩、顧家等特質來吸引另一半。
好醫師這樣看:
找配偶的條件也是會演化的,就過去不平等的男女工作機會、報酬來說,女性比較重視的是"麵包",能夠養育家庭及未來的小孩比什麼都來得重要,而男生看重的則會是外表跟照顧家庭的能力為主。
但當社會越來越進步,男女受教育的機會開始相等、同工同酬甚至有許多超級成功的女性大量出現時,擇偶的市場就開始演化了,漸漸地某些成功的女性也不那麼重視另一半的麵包,開始以男性的好基因,外表、身材、有趣為重點,甚至提供男性麵包。
更甚之,單身不靠另一半養育自己的小孩也可能開始成為擇偶條件演化後的產物,這裡比較融入我看完書之後的推論,真的是如此嗎?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