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記錄—0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實習結束,也就是時候開始面對畢業設計了。在實習的期間,也有思考一些想做的議題或是我感興趣的事。所以這一篇主要是把我這陣子所想的,嘗試打成一篇文章。大致上可以分成幾個重點,矛盾、攝影(也可以是影像或觀看方式)、習慣和推理。那以下我會就這幾個方向簡單說說我的想法。

第一個是矛盾,我很喜歡觀察在城市中的一些違建、設備、或管線,對於這些外顯於城市中,許多人或許會認為它們對於城市是負面的、不好看的,但是我認為,這些正是最真實的日常,它們反映了常民生活以及大家真正需要的是甚麼。這樣的情況對我來說是矛盾的。大家很需要這些東西,並且也是每天接觸的,甚至可以說這些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但是卻又很排斥。在《台北建築觀察》一書中,作者提到

建築物的生命周期很長,屹立在地表的幾十年間,作為承載我們日常起居的媒介,使用者活動的痕跡隨時間朝來暮去被保留下來。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指部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對於我來說,或許它們代表的意義更是一種生活的痕跡或反映常民真實生活的樣貌。而正是這些微小而不起眼的事物,豐富了我們的城市。不在是一樣的街道景象,開始有了不同的人使用過的痕跡、居住的習慣等等,這些都造就了不一樣的街道景色。


第二個是攝影(也可以是影像或觀看方式),在《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裡,其中一篇是我看見了什麼?它是一個測試、一個實驗,作者把他拍攝的照片拿給不同的人看,他們有著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請他們描述這張照片,而作者也有說出它拍攝這張照片當下的情景。舉其中一個例子,下面的照片,有的人關注輸送管通往哪裡;有人關注裡面輸送的是甚麼;有的人關注躺著的人;有的人關注躺著的及正走向他的人,有的人兩者都關注。不管關注的點是什麼,似乎都在說明著,不同的人對於照片有不同的解讀、閱讀方式。而每個人都聚焦在自己想看的事,這沒有對或錯,而是切入點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同的解釋。而對於攝影者,就有兩種面向可以討論,一個是拍攝這個照片的當下,所發生的真正的事件;一個則是被訪問者的描述。關於這兩個面向的差異,我認為正是這個實驗的有趣之處。書裡面也有提到

事實上,在面對任何照片時,觀看者總是將他或她內在的一部分投射到被觀看的影像上。影像,就像是一個跳板。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第三個是習慣

習慣是一種常常出現的行為,而且常常是在無意識下出現。習慣一般會由引起的原因(也可能是環境)開始,接著是習慣本身,最後是產生的回饋感受。回饋感回頭再強化整個過程,讓大腦把回饋感與起因綁在一起,導致遇到相似環境與狀況時,本能像開關被激活一樣,自然而然地去執行,也就形成『習慣迴路』

關於這一個主題,其實還沒有想的這麼深,只是有一天走在路上時,發現我會很自然而然的走我走過的路或是很常走的路,對於我不了解的路或沒有走過的路,則會下意識地忽略掉。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因為習慣而避開了探索其他的可能?如果放大來說,我們是否都對於城市有一種麻痺感,每天可能重複同樣的路線、在同樣的地點停紅綠燈,或是做著同樣的事,像是滑著手機、聽音樂等。之前看到過一個文章,在介紹丹麥攝影師Peter Funch的作品,他花了九年的時間,每天同時段在美國中央車站蹲拍。後來他整理相簿時發現,同樣的人出現不只一次。而他們的動作、表情還有衣著,都是相似的。攝影師也說,我們究竟是過了365天,還是一天,過了364遍?

raw-image


最後一個則是推理,這個也是很粗淺的想。因為我很愛看推理類的小說、漫畫或是影集,所以就思考,能否以一個推理劇的視角來觀看,小至一個物件、人;大至建築、環境等。

以上是我目前的一些想法,還蠻分散的,我也還沒確定真正的主題。總之就是試著先寫以及嘗試想想看想做的主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走在台北的街頭,快門按下的一次一次,像在說:走吧!再去拍拍生活中的景物吧!像從前一樣。(不用跟風,不隨潮流走,拍照還是很美好的!)
Thumbnail
走在台北的街頭,快門按下的一次一次,像在說:走吧!再去拍拍生活中的景物吧!像從前一樣。(不用跟風,不隨潮流走,拍照還是很美好的!)
Thumbnail
翻過某些曾經忽略的照片,才漸漸明白有些照片的真正含意,最近整理了自己這幾年的小小作品,翻過那些曾經我以為不夠好或是當下沒有發現的心情。我才發現,照片是一體兩面,你可以表現得很專業,但卻失去了靈魂。那麼照片中想說的事,將消失在當下。 你可以看到它的生存法則,而這樣的景,最常遺失在我們拍攝的當下。
Thumbnail
翻過某些曾經忽略的照片,才漸漸明白有些照片的真正含意,最近整理了自己這幾年的小小作品,翻過那些曾經我以為不夠好或是當下沒有發現的心情。我才發現,照片是一體兩面,你可以表現得很專業,但卻失去了靈魂。那麼照片中想說的事,將消失在當下。 你可以看到它的生存法則,而這樣的景,最常遺失在我們拍攝的當下。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其實當初很簡單,只是路過的時候 覺得很像香港,剛好與朋友也很喜歡線條明確的建築,不管是局部拍攝,或者long景,都很好看。 就這樣,我們輪流的過馬路。 相較於攝影的本科學識,我是遠不如我的朋友的,不過學問是死的,頭腦是活的。 這就是很有趣的地方,以往可能在拍與被拍之間,我是被拍比較多,但這也是
Thumbnail
其實當初很簡單,只是路過的時候 覺得很像香港,剛好與朋友也很喜歡線條明確的建築,不管是局部拍攝,或者long景,都很好看。 就這樣,我們輪流的過馬路。 相較於攝影的本科學識,我是遠不如我的朋友的,不過學問是死的,頭腦是活的。 這就是很有趣的地方,以往可能在拍與被拍之間,我是被拍比較多,但這也是
Thumbnail
城市越深的地方都有著一股魅力,藏在轉角的街區或是前方的巷弄裡。老舊的的房子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種味道。 台北, 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家鄉。我在城市習慣去找尋一些角落
Thumbnail
城市越深的地方都有著一股魅力,藏在轉角的街區或是前方的巷弄裡。老舊的的房子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種味道。 台北, 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家鄉。我在城市習慣去找尋一些角落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常聽到 「這裡怎麼跟照片裡長得不一樣?」 我很喜歡旅行,而我也很常在旅行的途中聽到人們這樣說。這一切始於圖片取得的便利性,再透過網路將其延伸到世界每個角落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常聽到 「這裡怎麼跟照片裡長得不一樣?」 我很喜歡旅行,而我也很常在旅行的途中聽到人們這樣說。這一切始於圖片取得的便利性,再透過網路將其延伸到世界每個角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