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一共記錄有五個兒子。
老大楊勇跟老二楊廣的太子之爭,是我們認識隋朝的最佳切入點。
但事實上,「楊廣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絕對是其他皇子的心魔。
要知道,隋前北齊周,兄終弟及多。父死子繼,並不是東亞地區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繼承法則。
而楊堅的五個兒子,沒有一個是躺在床上好好過世。
在因果論逐漸興起的隋唐,誰都知道定是楊堅造孽,禍延子孫。
是迷信?還是真有道理?
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楊堅的另外三個兒子。
第三子,秦王楊俊。自然,年紀是比楊廣還小一點的。於開皇元年,楊堅稱帝時封王,楊俊不過虛歲十一。
小學三年級左右的孩子,成為秦王那是很了不起的。
秦地,就是關中三輔地區的代名詞,北朝的首善之地。楊俊應該是當時楊堅最寵愛的孩子。
有多寵愛?
隔年,楊俊加拜上柱國,河南道行臺尚書令,洛州刺史。
簡單說,就是洛陽那一帶的最高行政長官。旋又加右武衛大將軍,洛陽一帶的關東兵軍權,也交給了楊俊。
在感到驚恐之前,我們回過來了解一下。
楊堅本是北周第一執政,但引起三方軍閥六大親王不滿,就此掀起北周內戰。
控制權來說,楊堅很大。但能信任的文臣武將?很少。
所以楊堅平亂之後立刻篡位,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把親屬跟少數親信一口氣分封下去。
他怕的是地方官反他而已。
為什麼不怕這些人管不住地方?因為楊堅不是那種蹺二郎腿的執政官。他有足夠的能力把情報彙整到中央,自己進行定奪。
這就種下隋朝為何興盛,為何快速敗亡的主因了。
事實上,當年楊堅同時設置河北道楊廣,河南道楊俊,以及西南道(蜀漢地區)楊秀三行臺,來做為他的政務中繼點。
楊秀就是第四子了,真正擺飾中的擺飾。
這是一場非常緊急的任命。
因為當時朝廷給了楊堅很大的壓力,要他征討陳朝。
主事者是長孫覽,長孫家是北朝百多年來的超大型世族。可中央兵力大舉出動,如果再來一次地方叛變,楊堅就死定了。所以他只能採取緊急對策,讓親信帶著兒子們去坐鎮各地。
那我們也能簡單看出,楊堅最擔心的就是突厥。畢竟只有楊廣是能夠作戰跟事出萬一也有獨立決策能力的那個。
還好大軍出動不久,陳宣帝過世。
作為監軍的楊堅親信高熲,立刻攔住長孫覽,並上表「禮不應伐」,讓隋朝大軍撤退了。
這就是為什麼楊俊的官職多了大將軍的原因。
其實,左武衛就是楊廣。
楊堅立馬把軍權轉交到兩個兒子的底下,嗯?蜀漢楊秀呢?解除職務回來了,這個還沒辦法管事的。
而隋初也沒那麼平靜:突厥打過來了。
這是北周的宇文公主嫁去突厥,知道了國家亡在楊堅手中,就慫恿老公出兵。
突厥可汗沒那麼智障妻管嚴,他主要是設下一計,跟其他可汗聯手出擊,趁他們被削弱時加以併吞。
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知道,隋朝要抵擋這次進攻不會太困難,對手有內鬥算計嘛。
打仗->獲勝->封賞,是基本公式。
兩年戰罷,隋朝內部的各地總管,也是大風吹了一輪。
期間有個不明確的記錄,就是濟陰發生了叛變。這裡是山東河南的交界,基本上楊俊應該要管到。
實際上就顯示出,隋朝的控制力向東遞減。
在隋朝建立之前,山東早就被陳朝大將打下來了,直到上面長孫覽他們出兵才奪回。
濟陰的叛亂,讓楊堅決定反其道而行,直接廢除河南道行臺,把楊俊調回後方,作為秦王兼秦州總管。
這什麼怪招?要深追有些麻煩,但這場反亂記錄其實也說明了一部份。
當時濟陰太守被殺,由他在當地徵辟的名士聚眾抗賊。楊堅只要直接加封該名士,背後自有大族協助穩定地方。
這跟曹操幹掉呂布之後,讓陳登負責徐州南部,算是同樣的策略。
相對我們就又可以知道,開皇三年後,徐州進入一個半自治狀態。
山東故事有機會再看,回到楊俊的身上。
改為統領西部的楊俊,突然對朝廷提出「出家」的要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警訊,很多小事情串在一起,你才能看出他的重要。
簡單說,六年之前,周武帝滅佛。現在很顯然的,在隋朝的西側,佛教正要復興。
整個東亞大家都知道,佛教=有錢人,但偏偏楊堅就是跟他們不對盤,並沒有打算讓他們在境內繼續壯大。
楊俊的出家意見,自然馬上被否決。
那楊堅也知道環境中人之深,馬上先幫十四歲的楊俊討個媳婦。繼而在處理各地水旱災情的同時,加設山南道行臺,再命楊俊去領行臺尚書。
隋朝的「道」,主要是「去哪裡」的意思。山南的山,指的是南嶺。山南道的主體,就是過去我們熟知的荊州了。
隋朝平陳之戰,楊俊就作為山南道元帥,接應楊素與楊廣。
妙的是,上面說到,楊俊是個佛教徒。所以當時他還滿節制下屬,嚴禁殺傷,導致整場大戰下來,山南道最是無功。
可楊堅表示很好,我很喜歡你這麼仁愛,就讓楊廣負責揚州政務,你在廣陵掌控他的兵權吧。
發現了嗎?楊堅是一個連自己兒子都不放心的人。
但你知道,北方禁絕過佛教,南方可沒有。
楊俊坐鎮廣陵,那是一個「佛心大開」。
再說一次,那可不是佛教徒清心苦修的年代。中國佛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虔誠度,功德競賽:花越多錢在佛寺,自家佛壇,供養僧侶,就越是有功德。
順便提一下,北方前不久有個高僧菩提達摩,帶來了跟中國式佛教不同的修行方式:禪。
這跟楊堅的脾性就對上了。
政治在轉變,佛教也在轉變。可惜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楊俊只是一個因為過度奢華,而被楊堅嫌棄的孩子。
由於禮佛開銷過大,楊俊還對地方放起了高利貸,這讓楊堅憤而出手治罪。
差不多也就在同一時期,楊堅關愛的眼神,就轉往另外兩個更小的孩子身上。
四子楊秀,五子楊諒,先後在開皇十二年崛起。
楊秀被封為內史令,兼右領軍大將軍。這很顯然就走上了楊廣楊俊的老路,成為重點培養皇子。
楊諒,則封為雍州牧。
隋朝保留北周制度,全國僅此一州牧,屬於特別行政區域。
(其他的牧比較是牧場的意思,牛羊馬管理區域)
從官吏員額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雍州牧官署,合計編列五百二十四人。編制包含金、戶、兵、法、士各曹。
隋州分九品,上上州也不過三百二十三人。一般的刺史,只給編制戶、兵、法、士。
這樣就很好辨認了吧?至少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濟層面上,雍州牧有遠高於其他州刺史的自主權。
那前面常常提到總管也說一下,總管就是一個在刺史之上的監督職而已。設置總管,主要是搭配行臺。
「臺」是指朝廷官署,「行臺」就是朝廷官署在各地的直屬分部。
我們前面也看到了,楊堅就是用兒子來設行臺,展開這個隋朝的中央集權架構。
過去漢朝是用在封國上,讓封國跟州郡互相制衡監督。而漢武帝開始大舉削弱封國的力量,以刺史來做現在隋朝總管的職務。後來坐大到國家無法控制,西晉就又換親王回來當總管。
結果又八王之亂。
而魏晉南北朝天下大亂,打仗多,分封多。行政區越切越細。
東漢我們都知道十三州,楊堅立隋的時候,有二百一十一州。南陳也有四十二州……當時他們只剩江南之地。
統一之後超過兩百五十州,刺史管理的地方,根本就是過去的太守等級。所以加設總管跟行臺來統籌對中央負責。
別想說楊廣是個狗屁倒灶的皇帝,他其實真做了不少事,比方大刀闊斧又把州降級為郡,這裡略提便算。
我們說回楊秀。
老四楊秀是五個孩子中最帥氣,武功最高的一個。你知道,怕哥哥通常是因為哥哥長得比你壯。楊秀那可沒在怕,氣勢比誰都高。
朝臣怕他,哥哥們也不怎麼喜歡他。
楊堅常擔心,哪天自己不在了,這個孩子一定成為兄弟之間的導火線。
不僅如此,楊秀所用的人,也不怎麼討楊堅喜歡。
而他長期出鎮的蜀地……天府之國,其實長年透過吐谷渾,做著中原天朝干涉不到的絲路生意。物產豐饒?恐怕比我們所知的還要翻上幾翻。
更不要說,平陳之後,楊堅減省軍費,寓兵於農,讓隋朝的財富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江南的兒子想爽,蜀地的兒子?也想爽啊。二子楊俊只是「喜歡蓋房子」,三子楊秀卻弄起了天子等級的車馬服飾。
楊秀就是這樣很快的遭到楊堅厭惡,被剝奪了兵權跟人事任命權。對,千萬不要忘了,太子楊勇這時候也進入了黑名單。
除了惺惺作態的楊廣,楊堅看下去,就是楊諒最可愛了。
開皇十二到十七之間,是楊堅的兒子們記錄最從缺的時間。
第一件可以注意的,就是這段時間內,楊堅正在準備封禪。並且,繼承人審核的對象,也不再只是皇子們。
日漸成長的皇孫,進入了楊堅的法眼。
這時,老三楊俊又出狀況了。
楊俊被自己的王妃下了毒,生了病。當然,當時沒人知道是為什麼。
中醫在疾病上的探討,首重外在環境。找不出病因,很自然就會歸咎於「水土不服」。那他就申請回京養病。
哪想到一回去,老爸聖旨斷症:你這個是富貴病,給我把官拔了,下去冷靜冷靜就會好了。
很多人馬上出來勸諫,楊俊什麼罪都沒有,這樣拔官會動搖國之根本啊。
楊堅直接嗆,我是天子,也是他爸。爸爸修理兒子還需要法律?那好,你們幫我制定「天子兒專屬特別條款」,不要說我犯法。
我常在說的,漢武帝暴躁歸暴躁,還是挺守法的,那是他最可取的一點。
楊堅左手廢了楊俊,右手就提起了楊諒。
前面說到,楊堅準備封禪。
封禪,就是要當真天子。
楊堅什麼都做了,就是平服四夷還沒搞定。
必須要說的是,真天子之心,往往就是搞倒一個王朝,一個王國的關鍵點。
以和平治國為理念當選皇帝的楊堅,如今決定對高麗與突厥用兵。同時,更換「合適繼承人」這件事,也被提上了檯面。
開皇十八年,隋文帝始征高麗,以漢王楊諒為行軍元帥。
不過沒什麼好嘴的,因為大軍開到遼河,就因為碰到疫疾撤退了。
死傷非常慘重。
可楊堅認為非戰之罪,又要楊諒繼續駐守并州,迎戰突厥。
這次楊諒自己不想上戰場。全是其他人迎戰。
楊堅依然沒有責罰,更下令在北方築城,集天下精兵,與東突厥啟民可汗一同準備平定漠北。
這個天下兵馬大元帥,還是落在了楊諒頭上。
楊諒覺得,看起來不久之後,自己就會是太子了。
說時遲那時快,開皇二十年,突厥突然展開攻勢。正月裡,楊堅還在離宮接受突厥使者的贈禮。都還沒回京,怎麼突厥就打來了?
楊諒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二哥楊廣就出現接管了軍權迎擊。
其實,突厥傳中說,是隋朝主動出擊的。
這場撲朔迷離之戰,還有其他人的記錄,最為可靠的就是以下說法。
楊廣與楊諒兵分二路,楊諒這邊因為有威震突厥史萬歲跟地理大師裴矩,很快取得頭功。
而楊廣跟楊素未能立功,馬上倒打一耙說,突厥其實沒有要打仗,是楊諒他們先襲擊人家。
這一耙,打得楊諒暈頭轉向。
多年來相對低調的楊廣,突然竄起,讓大家措手不及。
不僅如此,楊廣才一凱旋而歸,老三楊俊突然就病逝了。接著立刻有人指控,是楊俊的王妃崔氏下的毒手。
還在離宮的楊堅,草草處理了事,待到炎夏過去,才返回大興城。關於太子楊勇的讒言,排山倒海而來。
幕後主使者,便是楊素。
楊勇一廢,在楊素的多年經營與大戰方休首功的支持下,楊廣立刻被選為新太子。
收到消息的楊秀跟楊諒,都是大驚失色。
當時也有不少大臣對於廢太子一事上諫,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腦袋裡只長肌肉的楊秀,二話不說就跟上這一波。
操盤手楊素自然是記著這筆了。
楊諒不跟,因為他的手下史萬歲同學就是第一個衝上去,被楊堅下令處死的。
更重要的是,楊素不是對楊廣忠心耿耿才做這些事。他一開始就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富貴。
隨著楊勇倒台,楊素也坐上了宰相之位,進行各種改革。一年過去,楊堅沒有什麼反對,又適逢獨孤皇后過世……
真的是「適逢」嗎?
不知道,總之楊堅接受了楊素的建議,把楊秀廢為庶人。
楊廣額外加碼,做了一個巫蠱木人,寫上楊諒的姓名生辰,來檢舉楊秀打算奪取弟弟手中的天下精兵造反。
隋文帝楊堅才死了老婆,看到兄弟相殘,心痛啊。
殊不知五兄弟都鬥了十年,又不是今天才開始。
楊秀接下來的人生,就只能在不見天日的黑牢中度過了。
不過宇文化及殺楊廣的時候,曾經提議把楊秀放出來,推舉為帝,也被大家否決了。
嗯?怎麼不推楊諒?
當然是因為那時候,楊諒早就死涼了。
卻說楊諒沒衝第一波,很快決定要以手中籌碼來跟楊素對決才明智,索性請楊堅再為北方加固城池,增添人手。
這時候,有一些過去梁朝陳朝的降將,曾經叱吒風雲一時,如今卻鬱鬱不得志,紛紛藉此申請北上服役。
很正常的,南朝將不得志,就是南征的大元帥楊素楊廣看不上眼。如今京師已是他二人天下,你不走嗎?
楊諒得了軍師王頍,這是當年跟陳霸先並肩於江南的大軍閥,王僧辯的兒子。又有大將蕭摩訶,則是陳朝繼吳明徹後屬一屬二的大將。
大夥兒一拍即合,正在商議該當如何,楊秀的死訊就傳來了。
楊諒就是個怕事的主,立馬決定再次龜縮。
這一縮,老爸也掛了。
二哥楊廣登基,下令詔還楊諒。老爸信你給你兵權,哥我可不信啊。
楊諒等人商議之下,只好起兵造反了。
王頍說:「我們現在的官兵,幾乎都是關西人,最好直入關中打下大興城,大家才會安心。」
荀彧教過大家,好的軍師,不能只提一條對策給老闆。所以王頍還有第二策:「如果我們要據守對峙,先取河北的話,最好就把領軍的人換掉。」
直撲大興,成王敗寇一翻兩瞪眼,楊諒會怕。但要大舉撤換領軍將士,楊諒同樣會怕啊。
王頍就錯在不夠了解,他的老闆是個臭俗辣。
於是,楊諒決定兩策並行。
怎麼併?
首先,楊諒發出檄文,表示楊堅的死亡與繼承,被楊素動了手腳。為了天下蒼生,先帝恩澤,漢王楊諒要前進大興,誅殺楊素。
同時,也找非函谷關以西的人來面試。
河東裴家的裴文安就主動請纓了,被任命從蒲州線進軍,算是各路之核心。
嗯,楊諒的做法其實就是變成,以關東人領兵攻打關西。
聽起來比王頍的兩套對策還聰明?
等等就知道了,要猜也可以。
關西人打關西,他們會更希望速戰速決,而且他們也作得到。關東人打關西?各種不熟,事有不妙定然後撤。
問題大概就在這裡了。
楊諒也想到了。在各路大軍分頭出擊後,他突然召回了裴文安。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邊塞大軍,朝廷這邊由楊素率領五千人迎戰。
五千跟幾十萬怎麼打?
當然是單挑加偷襲啊。
楊素對準了陣前換將的蒲州線,先來個渡河夜襲,大破敵軍。他怎麼知道?十有八九,楊諒身邊有楊素的眼線。
楊廣本來還不相信,楊素能以五千兵擋住敵軍腳步,這下朝廷方士氣大漲,更多人願意跟上前線,隨楊素一同作戰。
援軍迅速集結通過黃河,楊素便以兩千人為一個大隊,派去佯攻邊塞軍占領的要地城池。
不求破敵,但求拖延。
楊素本人則集中了剩餘的四萬兵馬,直撲太原城。
太原,有邊塞十餘萬大軍,封鎖了各種山道小徑,布陣五十里。加上堅實的城池,就算項羽再世,都不見得能夠突破。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楊素還是從山裡殺出來了。
是的,楊素上了山,但是不走「路」。
山中奇兵與平地大軍前後夾攻,老實說韓信的背水陣威力發揮起來,也不過如此而已。
很多人都沒搞清楚,韓信背水陣不是攻擊力特強,而是防禦力200%,藉以為奇兵爭取時間空間。
為什麼別人用背水陣死定,韓信用背水陣大勝,就在於他使用了一整套的連環計策。
太原守軍潰散,邊塞軍的士氣,也跟著散了。
楊素勢如破竹,很快接近了楊諒的大本營。
軍師王頍又有話說:「楊素這麼快打到這裡來,任憑他再厲害,士兵也是肉體凡胎,只是靠士氣在硬撐。只要我們正面痛擊,士氣就會回到我們這邊來。」
楊諒表示:正面跟楊素撞?是我有病還是你有病?後撤守城才是兵法吧。
大軍轉頭撤到半路,楊素的急行軍已經趕到。
巧不巧,蕭摩訶等人也來到戰場,楊諒膽氣頓生,又調了一個頭要跟楊素決一死戰。
不是,楊諒的部隊本來都已經認為不用打野戰可以回家了,現在突然又要鼓起勇氣上啊。
上你的頭吧。
終究,楊諒是要下台的。
但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楊諒,楊廣依舊沒有殺他。跟四弟楊秀一樣,老五楊諒也被貶為庶人,終身幽禁。
到這裡,我也終於看懂「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是什麼樣的過錯了。
楊堅,對五個兒子一視同仁。
雖然楊勇很早就被立為太子,雖然楊廣特別懂得討媽媽歡心。楊堅還是對其他孩子一樣寵愛,一樣嚴厲。
他既是天子,也是五個孩子的父親。
而帝王之忌,竟是不可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