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介紹了幾個在倍樂生之家美術館中,幾個讓安藤跳腳的藝術家與作品,這次,我們就來聊聊館中比較正常一點的作品XD。雖然後來曾經換展過幾次,但這些早期支持他們理念的藝術家們的作品,不但至今沒有被換掉,後來創作範圍更是擴散至直島的其他區域、或是瀨戶內海別的島嶼上。所以,就讓NANA濕婦來分享一些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吧。
(以下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多少會參雜許多NANA濕婦自己曾經在藝術祭活動中的體驗、感想與小故事。對於實際造訪過的朋友來說,以下的內容應該都是大家最難忘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以下幾篇的內容則可能會有些暴雷處,請自行斟酌要了解到甚麼程度,希望對於你/妳在行程規劃時有所幫助;最後,如果你現在正在瀨戶內藝術祭的現場,則可以邀請你一邊聽一邊體驗喔~)
1.《天秘》/安田侃:雕刻作品可以摸嗎?
安藤忠雄在美術館地下一樓的長方體頂端,刻意打開了天花板,設計了一個被九公尺高的混凝土包圍的露天空間。據說這裡原本計畫作為住宿設施中的網球場使用(一開始真的還是很渡假村思維啊),但後來,見到這個空間的雕刻藝術家安田侃表示:「我想要在這個空間放我的作品,而且我想要做一個能吸引人走出戶外一探究竟的作品」。
此時,若是一般的雕刻藝術家,應該會在這樣震撼的空間裡,創造一個雄偉雕像之類的。但安田侃卻相反,他用義大利進口的大理石,雕塑成兩個形狀長得有點像日本甜點大福的扁平作品《天秘》(對不起,我只想到吃的,其實館方人員的說法是像兩個手掌),據說當初因為這兩顆大福實在是太大顆了,無法從門口運進來,所以最後是動用了起重機,才讓它們從天而降到現在的位置呢。除了作品之外的空間,安田侃刻意讓空間保留了許多空白,加上安藤所設計的光影變化,更是讓整個空間充滿了神秘感,讓來訪的人自然而然地想推開重重的玻璃門往外一探究竟。
走出戶外後,這兩顆大福也有別於一般我們的認知,安田侃想要翻轉大家對於那些高高在上的、「只可遠觀、請勿觸碰」的雕塑作品概念,所以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可以觸碰甚至是互動的。例如他在北海道札幌車站的《妙夢》,對於札幌人來說,它作用就像是新光三越前的石獅子一樣,常常有許多人約在這裡見面,而這個作品的中間就開了個大洞,我就常常看到有小朋友在那個洞旁鑽來鑽去的,玩得很開心。因此,在這裡的《天秘》也是這樣,我也常常可以看到來訪者自由地在大福上面或坐或躺,享受沉浸在屬於自己的幻想空間裡。如果你晚上有住在倍樂生之家的的話,也別忘了在夜晚時造訪,躺在大福上欣賞瀨戶內海的星空,是住客限定的浪漫體驗喔。
安田侃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北邊的一個煤礦小鎮美唄,即使他後來在義大利設立工作室,並持續進行創作,但對於故鄉北海道仍有許多期許與想像。因此,不僅是從札幌車站到札幌市區,到處都可以見到他的作品之外,他還回到了他的故鄉,刻意將一所廢棄的小學校舍(現在有幼稚園進駐其中)與周遭的空地打造成他的作品園區「安田侃彫刻美術館 アルテピアッツァ美唄(Arte Piazza )」。同時,園區內的作品也都秉持他的理念,幾乎所有的雕刻作品都是可以觸碰與互動的,不只讓園區內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常常可以在大自然中親近這些雕刻作品,同時也讓來訪者盡情探索。就像那些歐洲隨處可見、矗立於噴水廣場中的銅像一樣,安田侃想藉由他的雕刻作品,在北海道這塊土地上,留下過去曾經的繁華歷史與回憶。汗顏的是,NANA濕婦雖然曾經在北海道住過一陣子,但一開始並不認識這位雕刻藝術家,反而是在來到倍樂生之家美術館之後才認識他的。如果你跟我一樣也很喜歡安田侃的作品,哪天一定要安排時間,造訪這座位於北海道美唄的安田侃彫刻美術館喔。
2.《世界國旗螞蟻農場(The world flag ant farm)》/柳幸典
看完戶外的大福之後,一走回室內空間,我們就能在左手邊看見這一幅非常大面積的作品《世界國旗螞蟻農場(The world flag ant farm)》掛在牆面上。在介紹這個非常有創意的作品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稍微認識這位從美國回來日本的藝術家柳幸典,因為他的作品不只在這裡看得到,之後也會在我們介紹犬島時出現,而且他使用的媒材,以及他想要傳達的思維,都非常有創意。過去,他曾經住在犬島上進行駐島創作;現在,他則是住在百島(也是一個位於瀨戶內海上的小島)上,將一所已經廢校的國中改建成他的藝術基地「ART BASE百島」,並與其他藝術家一起持續進行藝術創作,喜歡他的創作的朋友,可以找時間到這兩個島上走走喔。
《徘迴路徑(Wandering Position)》/柳幸典/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我們先看看上面這幅,由一堆不規則又隨意交纏的紅色線條所構成的作品《徘迴路徑(Wandering Position)》,柳幸典在創作期間,把螞蟻放在白色的畫布上,隨後他就拿著紅色的畫筆跟蹤他,將螞蟻君走過的路線畫了下來。這是他早期1980年代還在就讀耶魯大學研究所時,為了探索自己究竟是誰而創作出的「螞蟻追蹤計畫(Ant Following Plan)」系列作品之一。
接著,到了1990年代,他依舊找來他的好媽吉螞蟻君,跟他一起創作出一系列的《世界國旗螞蟻農場(The world flag ant farm)》,現在我們在倍樂生美術館眼前看到的這個作品,是他這系列作品中非常早期、完成度非常高的版本,也是他從美國回到日本後,舉辦的首度個展。大家可以靠近看看(下圖),這些國旗上是不是充滿了一些不規則的裂痕呢?沒錯,這又是螞蟻君的傑作。
《世界國旗螞蟻農場(The world flag ant farm1990)》/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柳幸典先是把有顏色的沙放入長方形的壓克力空間裡,設計出全世界各國國旗的圖案,同時也隨機預留了幾面空著的壓克力空間;接著,他在每一面國旗之間,裝上聯絡通道。截至目前為止,其實都只是藝術家幫螞蟻們準備好的創作天地,最後,他把螞蟻放入這個空間裡,牠們就會依照自己築巢的本能,開始搬動空間裡的色砂,隨著牠們的移動,把砂推過通道搬移至別處。仔細看看,原本空白的空間內,因為牠們的創作,這世界上逐漸產生出新的國家了喔。
柳幸典常常說,其實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他,而是他的那些螞蟻夥伴們。據說,這系列的作品後來曾在很多國家展出,他每到一個地方就會請來當地的螞蟻君協助創作,所以眼前的這一幅是請到直島的螞蟻來幫他完成的,是不是又非常契合倍樂生的理念「只有在直島才能完成、專屬於直島」呢?放心,創作完之後,柳幸典會把所有的螞蟻好朋友請出來,所以裡面現在沒有螞蟻嘍。
這個作品很直覺地讓我思考一些問題(以下為純屬NANA濕婦的感想,僅供參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作品的詮釋方式喔!),如果每一面國旗就是代表一個國家,而裡頭的螞蟻們,則是在世界上生活的人們。為了生活,人類總是會因為各種經濟活動、政治交流、宗教、就學...等各種因素,在不同的國家之間移動。在這個過程中的同時,我們多少會把自己國家內的東西(有形與無形的)帶到別的國家去,就像這些螞蟻在做的事情一樣。然而,螞蟻跟我們人類不同的是,牠們在移動與搬運色砂時,並不知道自己身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也看不見自己要去哪個國家,牠們只是很本能性地尋找自己想要落腳的地方。對螞蟻來說,並不存在所謂的「國家」這種組織概念,牠們不用護照、不用學習新的語言、不用特定的宗教信仰,就能在每個空間裡生活;但人類卻為了這件螞蟻們絲毫不在意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無論是為了宗教、為了種族、為了國界...,如果螞蟻可以反過來看看我們人類的世界,會不會覺得我們很蠢?雖然是不同顏色的砂,只要是堆在一起再挖個洞,都可以是個很棒的蟻巢,人類究竟在爭甚麼呢?最後,身為中國、香港與台灣的朋友,如果你說看世界地圖還沒有甚麼感觸的話,我想下面這個作品,應該會很有感覺吧。
《三個中國(Three China)》/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3.《談話中的三個人(3人のおしゃべりする人)》/Jonathan Borofsky
在欣賞螞蟻君的傑作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身後,一直有三個人在對著你碎碎念,不時還一起唱起歌來XD。這三尊一直說話的機器人(嚴格來說應該是算會發出聲音的雕塑作品),是一位來自美國的雕塑家和版畫家喬納森·博羅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的作品,其實他還有一尊不會說話的作品,就擺在倍樂生之家公園住宿棟的入口處。而此處的三個人,據說他們原本是彼此面對面地在交談,有的講話頻率很快,有的則是像沉穩的長輩一樣很慢,每個一段時間後就會一起開口唱歌(啊~啊~啊~)。但後來藝術家知道對面擺放的是柳幸典的作品之後,就決定把這三個人轉向面對一整面的世界國旗,好像是在對全世界發聲一樣,但說出去的話卻又因為碰到牆壁產生回音,因此又像是在跟自己自言自語的感覺。
《談話中的三個人(3人のおしゃべりする人)》/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其實他們所發出的聲音都是來自於同一個人,也就是藝術家本人所發出的無特別含意的聲音,聽起來有點像是中文的「掐~~掐~~」的聲音。有一次在作品旁,剛好聽見幾個來自大阪的朋友,他們很認真地在討論著到底這「掐~~掐~~」是在講甚麼,其中有一個就說:「啊~~我知道,他在說『不對啦~不對!不對!』」。確實,關西腔中的「不對」的發音「ちゃう~」,真的很像XD。不得不說大阪人真的很幽默,害我在一旁聽到忍不住偷笑。
原本,只要是在開館期間內(包含晚上住宿客的限定觀賞時段),這個作品都會一直不停地講話,但據說後來有晚上來訪的住宿客人反應,他們在看這個作品時,因為晚上觀賞的人比較少,他們的聲音在整個靜謐地美術館空間裡不斷迴盪(又很洗腦),聽起來有點詭異,害他們後來晚上睡覺時還夢見這三個人,真的有點可怕XD。因此,後來美術館才決定每到傍晚六點之後,就會把他們的聲音「關掉」,所以如果想聽他們碎念與唱歌的話,只有白天去才聽得到喔。
4.「界外(Out of Bounds)」:好好運用原本的「限制」,打一場美術館內外空間的模糊作戰
倍樂生之家美術館落成約兩年之後,館內收購的展品越來越豐富、也都差不多到位了,因此日後不再需要透過舉辦特展的方式,來填滿館內的空間與牆面。於是,2014年的某天,負責協助倍樂生之家美術館的藝術品收藏與展示的秋元先生,突然收到來自福武總一郎的指示「從今以後美術館內就不用一直換展了」。但秋元先生認為,這裡的正式名稱好歹是「倍樂生之家/直島現代美術館」(開幕當時),比起以飯店經營為主的倍樂生之家,他更想讓這裡能發揮更多現代美術館的功能,但光是靠目前館內的展覽品,絕對是不夠的。
秋元先生經過一番苦思,突然靈機一動,福武先生說的不用換展,是指室內的空間,那只要我把展品放到戶外,或是那些空間定義模糊的半戶外空間不就得了。而且原本安藤忠雄的建築在室內與戶外的界線處理上,就是屬於很模糊的那種,對於一般的美術館來說,這些原本不太可能拿來做展覽品展示的地方,可能就是限制,但對於現在的秋元先生來說,這些反而都是可以好好運用的空間。
然而,由於當時在組織裡的權位不高,所以他決定找打手(公司外外部專家),也就是當時擔任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的南條史生先生,來跟他一起擔任共同策展人。同時,他也想方設法地說服福武先生,甚至還向福武先生的秘書偷偷打聽他的休假行程,沒事就去找福武先生碎念(說服)一番。最終,福武先生終於點頭答應,只開出了一個條件「如果你可以把剛剛提的預算降為一半,我就讓你搞吧!」,秋元先生之後雖然花了一番功夫才克服了預算的問題,但總算可以如願,並在1994年的直島上,舉辦了第一個戶外藝術展「界外(Out of Bounds)」展。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個在「被空間禁止、預算被限制」的條件下,辛苦策劃出來的展,是將原本只限於倍樂生區域的、被關在美術館室內的藝術展覽,開始從室內拓展到戶外的第一步。
有趣的是,秋元先生邀請來的藝術家們,也都很支持他的想法,更是發揮許多創意,創作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經典作品們。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那兩顆放在網球場上的大福;以及現在大家覺得理所當然、放在混凝土棧橋上的《南瓜》(草間彌生);又或是杉本博司掛在餐廳外頭露臺上的攝影作品《海景》系列...都是源自於「界外(Out of Bounds)」這個展。
- 《南瓜》/草間彌生:現在常常被拿來作為直島宣傳照最代表性的一個畫面,大概就是這顆位於倍樂生之家公園前海灘上的黃色點點南瓜了吧。黃色點點南瓜搭配上它身後的瀨戶內海風景,似乎已經是瀨戶內藝術祭的最佳代言人,但很少人知道,其實它早在藝術祭之前就已經站在那裏了呢。據說這顆南瓜是草間彌生當時第一次創作如此大量體的南瓜,對於當地的氣候與地理條件認知也有限,所以曾經被颱風損毀、甚至是被吹到海上去。所以,後來經過幾次改良,才把南瓜皮加厚一些,而倍樂生之家的館方人員,也會在颱風來之前,趕緊把空心的南瓜嘿咻嘿咻地搬進屋內躲避風雨。不過,去年(2021年)暑假時,因為颱風來得又急又猛,它又不幸地再度落海...(8億日圓就這樣丟到海裡了啊),雖然館方人員費了好一番力氣才好不容易把他救了回來,但因為損毀嚴重,修復費用也想必非常高昂,所以直到現在它都還沒回到原本的崗位上。由於它實在是太具有代表性與象徵性了,因此有很多來訪者才不管倍樂生要花多少錢,只是一直盼望著可以早日看到它復出的那一天,這就是所謂的「你的南瓜不是你的南瓜」XD。
- 戶外露臺與岩壁上的《Time Exposed 1980-1997》系列展/杉本博司:當時在「界外(Out of Bounds)」展中,還有一個很巧妙的作品展示設計,就在倍樂生之家美術館的附設餐廳「一扇」旁的露臺上。安藤忠雄在露臺上刻意用兩面清水混凝土的牆面遮住部分視線,兩片牆面的中間有一個開口,可以讓來訪的人聚焦於眼前的瀨戶內海風景。而在兩片牆面上所展示的,則是杉本博司的《Time Exposed》系列展,網羅了他在1980-1997期間所拍攝的各地《海景》作品,有關這系列的作品介紹,我們之前在江之浦測候所時已經有提過,這裡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回翻到#84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江之浦測候所(1)-杉本博司閱讀。在這裡,你可以仔細看看杉本博司刻意地將兩面牆上的每一幅《海景》水平面對齊;所以,當我們只要站在對的位置上,就能進一步用中間開口所看見的瀨戶內海水平面(真實景色),與兩側作品(照片上的作品)上的海平面連結成一條線,這就是他隱藏在倍樂生之家美術館中的觀賞樂趣之一。還有一個有趣的觀賞秘密,就是我們說他曾經把一幅作品掛在海邊的岩壁上,希望加速作品的劣化速度,而這幅作品就掛在開口對面的岩壁上,大家可以找看看喔!【小提示:就在這面開口身後的室內作品,掛有一幅畫有黑色與黃色小船的作品(註1);而轉過頭來望向開口外的海灘上時,就能看見當時藝術家主動提議想在戶外那面海灘上,放上兩艘顏色一樣的小船,讓戶外的真實呼應室內的畫作。當你找到這兩艘比較明顯的船之後,視線往左平移就能找到岩壁上的《海景》了,挑戰一下吧!】
岩壁上的海景,與黑色、黃色小船/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未完待續~
註1:《黃色與黑色的小船》,美國藝術家 珍妮佛·洛施·巴特利特(Jennifer Losch Bartlett)的作品。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