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筆記與心得:自媒體時代

2022/08/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2/7/30參加了十大傑出青年的志工培訓講座,邀請了亞洲共創學院的創辦人,張丞亞老師,進行四個鐘頭的培訓。
不得不說,這麼長時間又沒有中場休息的培訓確實挺吃力,我也是頭一回遇到,中間難免有些分神。不過張老師四個鐘頭之內都將整個講座的氣氛與互動維持得很好。

張丞亞老師

#帥#巨蟹座#畢事躬親
在簽到時,每個人都獲得了張老師的簡報影本,以及一張白紙與彩色筆。講座剛開始,老師便要我們立桌牌,並為自己標上3個hashtag,讓在座的其他參與者與老師能更快速地了解我們。
而我的3個hashtag是#聒噪#慢熟#天蠍
參加過這麼多的講座,張丞亞老師是第一位努力認識所有人的講師,事先還向十傑基金會要了我們在報名志工時填寫的表單,並在事後將每個人的hashtag抄錄下來。這項舉止在我看來挺暖心的,我們和張老師似乎不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而是在那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四小時內,彼此切磋成長的同學。不過,這項操作可能僅適用於小型講座,二十人以上的講座恐怕很難達成。

行銷的最初

老師要求我們寫下並分享自己的3個hashtag另一個用意,是為了替這場講座開頭。
老師在示範時,放上了近期賣座的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裡,Tom Cruise的劇照,並將自己的三個標籤與之作連結。這項連結利用了3個心理現象:
  1. 記憶點
  2. 時事/基模
  3. 名人效應
透過這樣的手法,他人可以輕鬆地記住自己的三項特質。

因時因地制宜的行銷策略

我也曾在大二的時候選修過行銷學。不過大學端的課程內容偏向理論入門,在應用層面已然與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脫節。
如今的世界與市場的變動,讓幾年前的O2O(Online to Offline),也逐漸不適用,再加上疫情的催化,OMO(Online merge Offline),透過實體與虛擬的相輔相成,提升顧客忠誠度,才是如今當道的行銷手法。
另外老師提到,雖然現在消費者習慣透過社群平台,如Dcard、臉書、Instgram等等獲取商品資訊與商品評價,但若是商家擁有官方網站,可以提升可信度,同時也可將流量導回自身。因此,官方網站的經營也是不可或缺的。
社群行銷實作

社群行銷流程

讀過行銷的人,一定知道STP(Segmentation Targeting Positioning)。社群行銷也不例外,在開始之前,必須先設定好目標與客群。過去所學的STP停格於此,接下來是各項區隔變數分析。
不過,張丞亞老師提醒我們,在設定好目標之後,我們還要再尋找到一個標竿,作為自己的參考目標。有了一個具體可見的對象,更能提升進步的動力,除此之外,研究這些比自己更早開始經營的競爭對手也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並改正。
不過,分析他人的策略與形式只是個開始,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獨特之處,在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與積累。
老師和我們分享他觀察日常的習慣。他走在路上時,會根據路人的言行以及穿著,猜測對方的行業和年齡。老師沒說他是否曾被誤會過,不過我有。
貼文內容類型與相關案例
貼文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根據不同的平台內容,也會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張丞亞老師也整理出八大普遍的內容類型提供新手經營社群平台的我們參考。
其中,品牌故事、產業知識和業主特色等,就是最能彰顯獨特風格的貼文內容。當然,發揮自身的創意亦可以在其他項目上帶來話題。2021年3月壽司郎所引起的「鮭魚之亂」就是創意促銷相當成功的例子。另外,在楊丞琳主演的《荼蘼》裡,也有過出色的「客戶心得」的案例——雖然是女主角冒充成客戶在網路上發文,但依然得到了很好的迴響。

案例1:媒體行銷公司官方網站

2022年5月,我到一家媒體行銷公司面試。過程中,我向他們詢問了自己在該公司官網上的觀察。由於面試前,我都會透過官網了解自己將要面試的公司,希望可以更好地應對,甚至有公司第一個關卡就要求認真瀏覽官網並提出反饋。但我在該公司官網上僅看到簡單的初衷與起源,餘下的幾乎都是媒體行銷的相關知識,無法增加我對該公司的了解。面試官也認真地回答我的提問,指出他們的官網主要受眾是潛在客戶,希望能透過這些知識型的文章來引起客戶注意,也不曾顧慮應徵者與路人的需求。
因此,可以發現該公司對於官網的經營側重於張丞亞老師所分類的產業知識。而該公司作為媒體行銷公司,最後一次更新Instgram竟是2019年11月,粉絲數僅有20人。
案例2:一起讀國文
我在IG上追蹤了一支國文帳號,美編精美,加上貼合我本身專業,因此我將它視作模仿對象,進行分析。
發文口吻上,我認為兩位編輯的口氣都偏活潑稚氣,而我的個性與文字偏向沉悶。

社群粉絲互動

社群平台的經營要獲得關注度,最重要的是與受眾的互動。老師在講座過程中,透過點名的方式,不斷地和所有學員產生互動。最重要的是,會詢問每個人的個別狀況,給予建議。
另外,發文時間也至關重要,要在受眾目標上線時間發文,如受眾為上班族,就該避開上班時間發文。
而為了符合當代人閱讀習性,可以製作短影音,攫取受眾注意力。
善用好貼文的剩餘價值也可以再次製造話題,更動該則貼文的內容形式,創造一篇新的貼文。
最直觀、最簡單的互動方式,就是向粉絲提問
張丞亞老師給我們出了一項作業,要求我們每天發一則限時動態。但我實在不是一個會按時交作業的好學生。

沉默的學生

「囡仔人有耳無喙。」是台灣的閩南俗語,此外,我們生長在一個講究敬老尊賢的社會環境之下,很多時候只被允許奉承,不被允許提問。這個暑假參加過很多講座,聽了很多不同背景、不同專業領域的前輩講述自身觀點,但都不外乎要感嘆一句:「台灣學生的缺點,就是太缺乏自信。」或是「台灣學生不見得都沒有想法,只是不敢在這麼多人面前提出來。有些學生會試著在結束後想找講著提問,但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在張丞亞老師提供的講義裡,有不少的表格要我們實際操作練習,但老師逡巡一輪後,卻發現大家的表格都是空白的。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起「為何大家都沒有想法」。其中有一位女生提出了他自己的觀察。她自己是第一屆108課綱的學生,明顯感受到高中階段與國中階段教育方式的不同,多了很多的小組討論,同時也相信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增進學生的思考。因此她認為5、6年後的學生們,或許就能更大方、更迅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她也說到,自己可以在這場講座上勇敢發言是經過多次的練習,從人數少的場合開始,強迫自己發表自己的意見。
最後的環節,張丞亞老師要我們每個人發表自己在這四個鐘頭裡的收穫。輪到我時,我向老師提問,是如何在台上表現得游刃有餘。老師也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蛻變經歷:
  1. 告訴自己一定要上台。
  2. 所以參加演講比賽,順便訓練自己的正音。
  3. 主動和鄰居、朋友打招呼。
  4. 反向操作。
最後,呼應台灣學生的沉默以及自媒體的主題,我想以歐陽立中老師的金句作結:
願我在不久的將來,能勇敢地毛遂自己,為自己開創一片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感於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懵懂和不安,希望有個地方可以互相交流資訊和鼓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