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阿德來到公共事務人才培力現場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也不喜歡自己的狀況。
考交大是因為聽說網路很快,讀理工是感覺有前途,但上了大學後總是打電動。
不過阿德認為那幾年依然不全然浪費。他學到最寶貴的事情:
永遠不要去做別人覺得很讚,但你不喜歡的事。
他第一次參加社會運動是太陽花學運。不過說參加其實也不太精確,只是當時恰巧在青島東路附近上班,下班好奇去現場看看。
阿德第一次碰到貧窮議題,是有一次公司發的饅頭多出太多,不知道怎麼處理,所以拿去萬華想說分一分。一位大哥禮貌的問手上的饅頭是不是要送的,他說對,大哥便主動說幫忙。阿德沒接觸過無家者,其實也有點害怕,於是讓大哥拿去分,自己在一旁看。
他發現大家都很有禮貌的排隊。因為饅頭本來就是剩的,所以也不夠,大家也沒有吵架爭奪。大哥留了三個,拿去給躲在最角落、不方便的人,自己一個也沒拿。
後來阿德和幾位朋友一起投身貧窮議題,例如發起石頭湯計畫等等。有一天他發現,他居然一個月沒打電動了。在此之前,他是每天都需要打電動的人。他找到人生的目標和興趣,不再需要打電動虛度光陰。
阿德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人了。
最後提問時,有人問到該如何擴大議題的異溫層,阿德卻認為應該要先在同溫層站穩腳跟,獲得認同,
離開同溫層,可能會失溫而死。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制度和貧窮之間的關係。
前陣子看了多多益善的專題「制度傷人」,討論台灣世上最嚴格的社會補助機制,導致許多明明有需求的人,卻無法獲得幫助。
認定門檻我們暫且以新北市政府審查標準參照:
基本上,家庭中只要有房有車,就不符合低收資格。這豈不是讓吃不飽穿不暖的人把房子和車子賣掉露宿街頭嗎?那豈不是讓自己陷入更難翻身的境界?為何不能及早讓社會防禦網即早介入,不要逼得人走到山窮水盡?
就好像當時和阿伯聊到的,制設計社會遊戲規則、制定法律的人,通常都不會邊緣人群,所以看不到他們的苦,而以自己的價值觀與經驗強加於人。
貧窮的人或許有個人因素,但更多時候來自家庭因素導致資源不足、債台高築,有時候是社會的排擠使他們等努力被埋沒,甚至根本沒有機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