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PO上關於金錢的匱乏與貪婪的文章的當天,我所執業的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在google map上出現了這則一星負評:
「心理師方格正超不專業,超愛錢。對著病人哈哈大笑說"哈哈哈你看看你說不會發生的事就發生在你身上了吧”。整個諮商過程一直”你的工作賺多少錢多少錢"... 錢錢錢 超愛錢超不專業的心理師。」
我認為這樣的情節從未發生過(ㄜ…我是漫畫裡的反派嗎?),也不認為是最近跟我談過的人所留的評論,這個帳號疑似是新申請的,因為全部只有這一則評論。我不知道究竟是誰留的,想知道也很難,問過法官與警察朋友後,明白就算提告,google也不太可能協助提供個資,於是這則不實評論就在每天使用的google map上,與我的名字常相廝守。
苦的地方是,經營好的形象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越是愛惜的羽毛,被潑糞就越不舒服,傳統觀念是心理師乃較有權力的一方,但在這個時代卻未必如此。身為治療師,我深知投射難以避免,一旦被推上舞台,我不用是空白螢幕,有幾雙眼睛,就有幾個心靈將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這則評論繪聲繪影(聽到哈哈哈哈聲了嗎),別說不認識我的人,就連我自己都開始懷疑,我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 沒有,這對我很不公平,但我又能怎樣? 猶豫許久後,決定寫些什麼來澄清,於是有了這篇文章,但又不想只談這件事,就趁此機會分享我經營個人品牌的心路歷程,供其他有志者參考。
老朋友或許會發現,這個粉專一開始叫做「心理師的心裡話-方格正的工作隨筆」,如今是「方格正」,這已反映出我的態度 — 不喜歡將自己看做商品來經營,也不想將套上什麼人物設定,
但人在江湖,身為獨立/自由工作者,無論喜歡與否,都需要留些名聲給人探聽,也就是說,終究脫離不了個人品牌的經營,品牌需要兩個元素 — 知名度與好的形象。
當年跟獨立評論的總編談專欄合作時,當她問到我為什麼想寫,我老實回答她,因為我需要知名度,看她臉色一沉,我趕緊補充「但也是真的有東西想寫」,才讓場面沒那麼尷尬。
或許這反映了大眾並不欣賞「想紅」的人,但我明白在沒有太多人脈支持下,獨自闖蕩江湖有多困難。有好多年的時間,如草原上的鬣狗,我騎車四處通勤,只能接一些低鐘點費(也時常不太被尊重)的工作來吃。世界是現實的,人微言輕,就算加了個博士或心理師的頭銜也不怎麼重。
後來我真的有點紅了,有幾篇專欄點閱率甚至超過十萬(也得罪了廣大的妙禪信眾 囧),在同行之間成了焦點,有時參加研討會,會忽然被點名,或是有不認識的人找我合照,對此我並沒有很自在,別誤會,我當然喜歡自己的思想被看到,這讓我覺得有力量,但也僅只於此,其他時間,我更希望默默做自己的事情。
可能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感到意外的是,這些點閱率並沒有化為「客源」,印象中直接因為看了文章找我諮商的可能不超過5位,但反倒是有許多其他的合作邀約,曾有十多家出版社找我出書,也有線上課程與工作坊等的合作案,但最後我都決定先不進行。
有些關卡是自己過不去,例如寫書,出版社期望的是能寫自助類的書籍,幫助讀者指引方向,
然而我並不認為心理治療的精神僅止於此,我想寫些更深、更大的東西,但又怕寫不好沒人看。其他拋頭露面的事則另有抗拒的理由,因為一上台就需要取悅觀眾、贏得台下掌聲,不見得做不到,但對此我感到疲勞。或許在內心深處,比起當心靈導師之類的網紅,我更認同身為治療師的自我,每天扎實地會談、試著幫助來談者,並以此為榮。
後來因為總總原因,我不再寫作,也不想刻意經營什麼,最後連email都讓人找不到,演講、推薦書籍的邀約也都沒了,如同初衷,我單純地成為了心理治療師,反覆操作並以此為生(但最近似乎不甘寂寞又開始想寫了)。
好消息是,儘管少了知名度,但工作量是穩定的,即使近來只工作到下午5點(要去幼兒園接小孩),收入並沒有減少。或許是因為我跟案主大多發展出長期的諮商關係,不需要太多新案,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在結案多年後又回來找我談,加上口碑轉介,工作已足矣。
忘了是在哪間諮商所網頁看到的,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的人設,印象最深的「溫柔而堅定」,對此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不是懷疑這些心理師不溫柔或不堅定,只是人不是機器,難免都有脾氣暴躁、疲倦或是猶豫不決的時候,當心理師把自己當作優良商品給上架後,就變得更無路可退了,我們真的需要做到這步嗎? 這些人物/商品設定,對諮商工作影響又是如何?
當年輕心理師們常我傾訴,他們很怕犯錯,兢兢業業地想扮演好心理師的角色,怕自己像是在cosplay的冒牌貨,因此焦慮地想多學些什麼,變得更有效能時,我總是會說「我們不是諮商機器,你也不只是理論或技巧而已」。
我認為,諮商關係裡最寶貴的莫過於個人獨特的自發性了。當案主向心理師展現真心,該如何回應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就算有,那會是你的答案嗎? 若為了說出正解,而背棄了自己想說的話,那這是否就是有些案主所排斥的「話術」呢?
剛開始闖蕩江湖時,我也時常焦慮徬徨,為犯錯與生計而發愁;而在這一路以來的掙扎與思辯後,我逐漸認識自己了,我能帶給案主什麼、限制又是什麼,而有這些限制並不要緊,提前結案好聚好散,或是轉介也不要緊,只要心存善念問心無愧即可,這讓我工作得比較快樂,而且弔詭的是,也更有自信了。
原來人們說的是真的,能做自己是最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