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踐踏繽紛的落花》~金素月

讀書樂~《踐踏繽紛的落花》~金素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看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認識韓國日治時期詩人 金素月。在圖書館看到他的詩集中譯本(台灣)《踐踏繽粉的落花》張香華譯,真羨慕會寫詩的人,短短數句便能描繪生活中的各種情懷。

raw-image

詩集名稱《踐踏繽粉的落花》正是《杜鵑》詩中一句,訴說詩人送别情人的心境。情人決定離開,留也留不住。她要走,唯有忍著淚水,為她鋪上花路,好讓她身形依舊美麗。並叮嚀著叫她千萬不要回頭看令她厭倦的自己,縱使心在淌血,也不要叫她看見自己的眼淚。

《杜鵑》:

假如妳離我而去

因為我令妳厭倦

無言的,我會默默目送妳

我將探擷滿盈的杜鵑

在寧邊的藥山上

遍撒你行將走過的山徑

踩着輕輕的腳印

妳,一步一步

踐踏繽紛的落花離去

假如妳離我而去

因為我令你厭倦

縱然死去,我也不會哭泣

~(完)~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編劇金銀淑文學根底深厚,經常在作品提及朝鮮時代的詩句,是次提到的是金素月四首詩:《招魂》、《吾家》、《溪畔》、《媽媽呀!姊姊呀!》,分別出現在不同場景,襯托主人翁的心境。

招魂》出現在EP3末節,李袞要從「平行世界」大韓民國返回自己國度「大韓帝國」,離開前到書店找鄭太乙提過的《金素月詩集》。當讀到《招魂》一詩時,心裡戚戚然,因鄭太乙忙於工作,無法與他話別,千般不捨。此時,背景傳來盧南玉尚宮輕語唸出《招魂》一詩的開段。最後,李袞心中暗唸,〝我愛過的那個人啊!

招魂》,是金素月最家喻戶曉的詩作,南韓無人不曉,是首悲傷的情詩,情人遠去,歸期無望,只剩下皇天后土同聲一哭,呼喚著的名字,餘音嫋嫋,眼在淌涙,心在淌血。

招魂

片片粉碎的名字啊!

在虛空中消散的名字啊!

呼喚而無回應的名字啊!

寧願呼喊中而死的名字啊!

心中彌留的一句,

終未說盡呢!

曾經愛過的人哪!

曾經愛過的人哪!

炙日已在西山上,

群鹿也悲傷地哭泣,

深遙隔段的崗嶺上,

我呼喊著汝的名字啊!

悲傷地呼喚著,

悲傷地呼喚著,

然呼聲散散消逝,

啊!蒼天,后土,為何如此廣闊呢!

站在此處,雖化身為一塊岩石,

但寧願呼喊中而亡的名字啊!

曾經愛過的人哪!

曾經愛過的人哪!

~(完)~

吾家(小屋)》,在《The king 永遠的君主》Ep 10出現,李袞在「時間裂縫」竹林裡奔馳,看見愛人鄭太乙,倆人驚喜交集,飛奔相擁,流著思念的眼淚,等待的苦澀化成更深的依戀。

與李袞話別後,鄭太乙應該不只一次在竹林守候,均失望而回。苦澀的心淌著淚。此回終於盼得李袞出現,如夢如幻,擁入他的懷裡,盡情流淚。

吾家(小屋)》,是金素月另一名作,詮釋著等待愛人歸來的熱熾心境。屋前佇立等待,是怎樣的光景?每有人經過門前,內心均受煎熬,何時是你歸期?能盼望嗎?

《吾家(小屋)》:

我給自己蓋間小屋

在綿延的大海邊

遙遠的山麓下

築一條小路在門前

獨自觀看行人過往

當,太陽沒入蒼白的淺灘

我,佇立門前期待

拂曉矇矇,群鳥歡唱

天地燦爛,光輝安詳

我,專心守候每一個人路過

只為尋覓我心中鍾愛的人

~(完)~

在《The King 永遠的君主》Ep12, 有一節教堂前拍照名場面。李袞救回鄭太乙後,跟她一起到鹽田調查案發現場。入夜,帶她到兩個平行世界唯一共存的教堂散步。

李袞向鄭太乙細數此教堂對他的意義,鄭太乙也說出自己對母親的回憶。二人因特殊處境,省略不少的愛情步伐,此間得以補回。

李袞請神父為他們拍合照,時間再次停頓。李袞深明箇中含義,這度時間裂縫將會越趨嚴重,繼續下去,他跟鄭太乙終有一天無法再相遇。如何逆轉?辦法只有一個,而後遺症是鄭太乙會徹底忘記自己,故悲從中來,渾然淚下。此時背景出現盧尚宮唸誦的《溪畔》一詩。

鄭太乙屢次要求李袞遵守她提出的諸多要求,李袞卻只要求她兩點,〝他要走時不能留他,他要回來時不要忘記他,不要因等待而疲憊,不要因等待而難過。〞說後,自覺作為男人,提出這樣的要求,實在不堪。

有重量的愛情,難免要承擔容忍、眼淚、心痛與等待的苦澀。等待,無邊無際的等待,容易令人疲憊,因而放棄。李袞的憂慮,是現實,很殘忍的現實。

溪畔》,亦是金素月的名詩,詮釋著等待之苦澀。等待,是怎的心情,只有常要等待的人才明白。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愛侶不可輕別離。〞在通訊發達的年代,別離也苦,何況只能鴻雁的歲月。日久等待,換來心底無限疲憊,易於變異,不要輕視等待之難。

《溪畔》:

為什麼,獨自

一語不發

沉思溪畔?

當青草萌芽

溪上的微波

在清風中顫動

妳曾經許諾

即或分離,也

絕不長久

為什麼,獨自

沉思溪畔

日復一日?

只因妳曾經許諾

分離絕不永久

是否,妳只是要我永誌不忘?

~(完)~

《The King永遠的君主》曾提到盧尚宮經常唸這首詩給小李袞聽,當李袞在平行世界發現《金素月詩集》時,已猜想到盧尚宮亦是從「平行世界」大韓民國穿越來到「大韓帝國」。李袞體會到兩個平行世界的縫隙已相當嚴重,必須尋找箇中意義,扭轉不能挽回的錯亂。

啊,媽媽,姐姐》,詩意蘊含欲想安居的情懷,延坤聯想到李袞雖居於華麗的皇宮,這是他的安居嗎?這是最安全的地方嗎?或許這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吧!

《啊,媽媽,姐姐》:

啊,媽媽呀,姐姐呀!

讓我們在江邊住下

庭前伸展的金砂燦爛

屋後蘆葦的吹奏悠揚

啊,媽媽呀,姐姐呀!

讓我們在江邊住下

~(完)~

金素月生平:

金素月(1902-1934)(原名金廷湜)生於朝鮮平安北道一個農家,是20世紀朝鮮最重要的詩人。少年時代,他在憂鬱、孤獨、窮困與眼淚中度過,逐漸認識自己和家庭的不幸源於日本的侵略,開始創作抒發民族悲哀和鄉土情趣的詩作。

15歲時就讀《五山學校》,遇上民謠詩體啟蒙老師 金岸曙,在恩師鼓勵指導下,走上詩歌創作的道路。青年時期因參加抗日運動被查禁,之後輟學創作,漸漸聲名鵲起,成為詩壇巨星。時年21歲的他,在赴日留學期間,因關東大震災被召回國,再此未有離開家鄉。

歸國後,他創作了上百首詩,並集結成《杜鵑花》詩集出版。後來,生活沒落,家財殆盡,終日以酒為伍,鬱鬱寡歡,最後自我了斷,終年32歲,一代詩人的靈魂就此隕落。

金素月的詩有許多抒發失去心上人的悲傷,與心上人離別的痛苦,思念心上人…等等情懷,側面反映朝鮮人民亡國的悲哀。金素月善於透過對大自的描繪,暗示對鄉情的濃的情感。他的詩,純情優美,纏綿悱惻,真摯感人,容易為人接受,這樣醇厚真誠的韻調,絕對是人類心靈創痛的靈藥。

整本詩集,如果必定要選首至愛,思量甚久,最後選上這首《不能忘懷》,不知原委,只是每次記起,總會與黄耀明的《身外情》聯想起來。不記得忘記,因此不懂放下。明日已被今天處死,淚流卻為反應天理...

《不能忘懷》:

不能忘懷,你將記取我
就這樣過一輩子吧!
有一天,也許你真的把我
遺忘
不能忘懷,你將記取我
讓歲月流逝
有一天,也許你或多或少
遺忘
可是,到頭來竟是:
相思這么摧人心肝,教我如何
遺忘

~(完)~

avatar-img
無言有感的沙龍
88會員
307內容數
以前多看日劇,近年多看韓劇,間中會開美劇、英劇、德劇、西班牙劇....,只要是好劇都會看,偶爾會寫劇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無言有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吳哥之美》,全書共有「大吳哥城」、「小吳哥城」、「城東」、「城北與東北郊」、「羅洛斯遺址」及「心的駐足」六部分。每部都詳細介紹各個吳哥建築美之所在,及古代柬埔寨寺廟精緻嚴謹的建築結構與歷史故事,並附上不少角度獨特的照片,令讀者可以按圖遊吳哥。
《捨得,捨不得—帶着〈金剛經〉旅行》,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蔣勳記錄自己前去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等地的多次旅行經歷,不論是踏足歷史遺跡,欣賞一個展覽,閱讀蘇東坡的詞,他都會將《金剛經》引入其中做一番闡述。
《邊城》,是個短篇故事,講述生活在湖南「茶峒」小山城的一對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老爺爺是碧溪岨撑渡船夫,與十四歲孫女翠翠住在溪邊小屋。老人家盼望有生之年能把小孫女嫁出去,可惜事與願違,他突然離世,女孩頓成孤女,留下無限的唏噓。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強調的「鈍感」類似近年倡導的「慢生活」,不同是「鈍感」秉承日本傳統文化,充滿事前的計算,有目的地學習一種生活力量,跟「慢生活」崇尚自然以然的生活態度有所不同。《鈍感力》使人想起日本的園藝與藝妓,是悉心戮力經營後的傑作。
後輩來家吃飯,留下高木直子的《一個人住第5年》,是作者描繪自己故事的圖文書。倘若你是(曾經)一個人住,會被內容打動認同作者的體會。假如你計劃一個住人,可能被作者的經歷嚇怕而打退堂鼓。
《天讎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是第一本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身傳記,透過十六歲青年 凌耿的經歷介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間新中國的國情。當年《紐約星期日報》寫過這樣的書評:「我們衷心地勸告:別漏讀這本書。」
《吳哥之美》,全書共有「大吳哥城」、「小吳哥城」、「城東」、「城北與東北郊」、「羅洛斯遺址」及「心的駐足」六部分。每部都詳細介紹各個吳哥建築美之所在,及古代柬埔寨寺廟精緻嚴謹的建築結構與歷史故事,並附上不少角度獨特的照片,令讀者可以按圖遊吳哥。
《捨得,捨不得—帶着〈金剛經〉旅行》,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蔣勳記錄自己前去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等地的多次旅行經歷,不論是踏足歷史遺跡,欣賞一個展覽,閱讀蘇東坡的詞,他都會將《金剛經》引入其中做一番闡述。
《邊城》,是個短篇故事,講述生活在湖南「茶峒」小山城的一對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老爺爺是碧溪岨撑渡船夫,與十四歲孫女翠翠住在溪邊小屋。老人家盼望有生之年能把小孫女嫁出去,可惜事與願違,他突然離世,女孩頓成孤女,留下無限的唏噓。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強調的「鈍感」類似近年倡導的「慢生活」,不同是「鈍感」秉承日本傳統文化,充滿事前的計算,有目的地學習一種生活力量,跟「慢生活」崇尚自然以然的生活態度有所不同。《鈍感力》使人想起日本的園藝與藝妓,是悉心戮力經營後的傑作。
後輩來家吃飯,留下高木直子的《一個人住第5年》,是作者描繪自己故事的圖文書。倘若你是(曾經)一個人住,會被內容打動認同作者的體會。假如你計劃一個住人,可能被作者的經歷嚇怕而打退堂鼓。
《天讎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是第一本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身傳記,透過十六歲青年 凌耿的經歷介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間新中國的國情。當年《紐約星期日報》寫過這樣的書評:「我們衷心地勸告:別漏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