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記錄—高嶺古道至馬達拉駐在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文遊記請見登山手札內容
日期:2022/06/03-04
人數:16人;男女比:13:3;老新比:11:5;天數:2天

D1

0607 林道紮營處出發

0618 左側瀑布水源

0628 3k水源

0631 轉彎處寬溪流水源,過橋後轉西南

0640 出發

0642 路右水泥建築

0656 4.4k神崎岔

0700 出發往前看

0704 左側溝上切

0709 上切約10米來到明顯平坦古道 0727 鑽芒草囉

0750 小崩塌高繞,無路底,植被很多但不太好過

0759 回古道

0802 又一小崩橫切,腳點穩固,小心通過即可,但整路咬人貓多到炸,要格外注意

0808 橫切結束,遇第一崩塌,擔心舊的繩子不穩固,重新架繩

0908 全員過完崩壁

0914 收完繩出發

0935 小地形通過後,奕廷忘了拿登山杖,鎮州回頭拿,立豪繼續探路

0945 回到崩壁

0950 撿完登山杖過完崩壁,準備回程

1000 回到下背處,與前隊回合

1040 馬達拉駐在所

1103 出發

1121 左側溪溝水源取水補滿

1205 午餐後出發

1243 左側溪溝碎石崩塌,腳點有些鬆動,稍微往上繞之後再下回平路,距離約15米寬,需小心落腳

1258 全員過完崩塌

1305 大倒木路障

1312 全員通過

1330 遇崩塌落差,沒時間架繩,決定退回平坦處討論

1402 決定撤退,出發回程,預計紮營於馬達拉駐在所

1410 大倒木路障

1423 過完

1426 又遇倒木

1431 溪溝碎石崩

1438 全員過完

1513 溪溝水源

1527 出發

1539 路旁空地紮營

D2

0605 探路隊出發

0615 馬達拉駐在所

0619 出發,沿凹溝下切

0622 穿過芒草後平緩空地

0641 切回大鹿林道6.5k處,聊天小休

0646 出發

0725 馬達拉駐在所

0735 回到營地

0905 全隊出發

0915 馬達拉駐在所合影

0929 出發

0956 前隊走歪,回頭重新下切

1010 回到大鹿林道

1023 出發

1045 右側溪溝水源

1100 4.4k神崎岔

1110 出發

1129 右側溪溝水源

1143 右側溪溝水源×2

1215 大鹿林道管制站

1220 林道終點登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11路公車│The 11th Bus
59會員
81內容數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2024/04/23
南起庫哈諾辛、北至卑南主山的中央山脈南一段,因水源與植被的關係而被山友視為一段難纏的路線,這次我們從南橫的進涇橋登山口起登,至小關山後直接下切神池,中途離場,走了南半段的南一段,也因此把路線定名為小南一段。此為較詳實的文字行程紀錄,供需要的山友取用。
Thumbnail
2024/04/23
南起庫哈諾辛、北至卑南主山的中央山脈南一段,因水源與植被的關係而被山友視為一段難纏的路線,這次我們從南橫的進涇橋登山口起登,至小關山後直接下切神池,中途離場,走了南半段的南一段,也因此把路線定名為小南一段。此為較詳實的文字行程紀錄,供需要的山友取用。
Thumbnail
2024/03/07
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因有著絕美的稜線和展望而聞名,這次我們選擇途經同樣頗負盛名的小完美谷,由卯木山路線上畢祿山,若有足夠的體能與經驗,是一條滿足程度遠超過傳統路線的選擇。巧遇了來自斯洛伐克的健行者,我們在這條美麗的山徑上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故事,也提供相關紀錄供山友參考。
Thumbnail
2024/03/07
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因有著絕美的稜線和展望而聞名,這次我們選擇途經同樣頗負盛名的小完美谷,由卯木山路線上畢祿山,若有足夠的體能與經驗,是一條滿足程度遠超過傳統路線的選擇。巧遇了來自斯洛伐克的健行者,我們在這條美麗的山徑上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故事,也提供相關紀錄供山友參考。
Thumbnail
2024/02/05
2023年春季,我初次以獨攀的方式進入山林,目的是造訪八仙山林場遺跡所在的東八仙山一帶。正常一天的行程刻意被我拆分成兩天,以重裝的方式緩慢推進、細細品味山林給予的一切。本文為詳細的文字記錄,或許有其他山友某日也想嘗試重裝登東八仙山,本文大致能提供一些行進速度上的參考。
Thumbnail
2024/02/05
2023年春季,我初次以獨攀的方式進入山林,目的是造訪八仙山林場遺跡所在的東八仙山一帶。正常一天的行程刻意被我拆分成兩天,以重裝的方式緩慢推進、細細品味山林給予的一切。本文為詳細的文字記錄,或許有其他山友某日也想嘗試重裝登東八仙山,本文大致能提供一些行進速度上的參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走才發現不得了,這個步道竟然整段都有做階梯,而且每100公尺都還有里程柱,里程牌還有新舊之分,這個明顯由政府修建的步道,在地圖上竟然沒有任何的資訊,各個旅遊的訊息似乎也都沒有這個步道的影子,實在是令人詫異至極。也許也因為如此,再加上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過於邊邊角角,所以
Thumbnail
一走才發現不得了,這個步道竟然整段都有做階梯,而且每100公尺都還有里程柱,里程牌還有新舊之分,這個明顯由政府修建的步道,在地圖上竟然沒有任何的資訊,各個旅遊的訊息似乎也都沒有這個步道的影子,實在是令人詫異至極。也許也因為如此,再加上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過於邊邊角角,所以
Thumbnail
從小在新竹長大,內灣也去過好幾次,但那片後山依然有很多山還沒爬過,這次就選定馬胎古道😍
Thumbnail
從小在新竹長大,內灣也去過好幾次,但那片後山依然有很多山還沒爬過,這次就選定馬胎古道😍
Thumbnail
始自新竹尖石鎮西堡的大霸北稜路線,是登上大霸尖山的數條路線之一,我們選擇沿著這條古老的獵徑而上,經過神聖的大霸尖山後,轉往同樣頗負盛名的秀霸線,最終由武陵下山。路線爬升大,但換得的是清淨的山林,以及稜線上懾人的展望。一場覬覦已久的高山之旅即將啟程,一同順著那陡峭的稜線,來一場朝聖之旅。
Thumbnail
始自新竹尖石鎮西堡的大霸北稜路線,是登上大霸尖山的數條路線之一,我們選擇沿著這條古老的獵徑而上,經過神聖的大霸尖山後,轉往同樣頗負盛名的秀霸線,最終由武陵下山。路線爬升大,但換得的是清淨的山林,以及稜線上懾人的展望。一場覬覦已久的高山之旅即將啟程,一同順著那陡峭的稜線,來一場朝聖之旅。
Thumbnail
平行於大鹿林道的高嶺古道,屬於北坑溪古道的一部分,作為泰雅族曾經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則在日本政府的建設下成為理番道路。為了有效管控山區,古道上每5公里就設有一處駐在所,如今被人遺忘的古道已殘破不堪,做好探勘的準備,踏上處處崩塌的舊路,我們循向那先人的無數遺蹟而去。
Thumbnail
平行於大鹿林道的高嶺古道,屬於北坑溪古道的一部分,作為泰雅族曾經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則在日本政府的建設下成為理番道路。為了有效管控山區,古道上每5公里就設有一處駐在所,如今被人遺忘的古道已殘破不堪,做好探勘的準備,踏上處處崩塌的舊路,我們循向那先人的無數遺蹟而去。
Thumbnail
「山或許會包容你,但絕不會放縱。」我想,這大概可以算是對本次行程與意外的最佳註腳。這並非將事件歸咎給山,而是在平安回來後,珍心感受到山這位老師扎扎實實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刻,或者,更像是一次當頭棒喝。石門東稜的那個夜晚,依仗著頭燈的光輝,我們來回奔波了近3小時,險些迷失在寒風四起的晦暗林間...
Thumbnail
「山或許會包容你,但絕不會放縱。」我想,這大概可以算是對本次行程與意外的最佳註腳。這並非將事件歸咎給山,而是在平安回來後,珍心感受到山這位老師扎扎實實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刻,或者,更像是一次當頭棒喝。石門東稜的那個夜晚,依仗著頭燈的光輝,我們來回奔波了近3小時,險些迷失在寒風四起的晦暗林間...
Thumbnail
2022/4/16-17,石門山東稜出屏風完整記錄;人數16人;男女比12:4;老新比6:10 這是一條相當冷門的路線,卻也是百餘年前日軍侵略太魯閣族的討伐路線,登頂石門山後沿著東側稜線直下塔次基里溪谷,經過古關原後由屏風山傳統路下山,是一條具有些許挑戰性,卻也因此相當靜謐、有趣的路線。
Thumbnail
2022/4/16-17,石門山東稜出屏風完整記錄;人數16人;男女比12:4;老新比6:10 這是一條相當冷門的路線,卻也是百餘年前日軍侵略太魯閣族的討伐路線,登頂石門山後沿著東側稜線直下塔次基里溪谷,經過古關原後由屏風山傳統路下山,是一條具有些許挑戰性,卻也因此相當靜謐、有趣的路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