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作為【負面性天才】-龐畢度中心致敬高達

2022/09/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人人都想當國王,不想當浮士德。
高達最後長片,《影像之書》

高達之死,英美冷感,法國熱血

英美不吝對高達施以冷言冷箭,如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都於其過世第一時間,推崇高達的早期警匪、情色類型片,對其三十年發展的艱深晦澀影像論文,可說不予置評,一片自得空白;學界或許更容易自滿於七十年代的「後現代科學」,方便以半世紀以前的「作者之死」理論,直接以「意識形態」四兩撥千金,解決高達提出所有的電影問題意識。
相對英美對高達的高姿態冷感,法國文化界對高達之死,全力動員之紀念活動,可說比如英國女王逝世的高規格,如於24小時之內,《解放報》即製作了27頁全版面報導,《世界報》製作了八頁專刊,爬梳這個鬼才導演六十多年作品,尤其全方面評價晚期高達的世界影響,在此彙整簡述如下:
  • 以影像當作思想武器】:影像即思想,蒙太奇即武器。
  • 至死不渝的文化挑臖】:從iPhone遺作,再到輔助自殺,挑戰世俗。
  • 以電影解放思想實踐】:於新資本光鮮宰制,影像如何成為革命工具?

高達惹毛所有人

法國龐畢度中心更於高達死後兩天,舉行文化界與學界的紀念活動,特別邀請到兩位曾被高達惹毛的學者,盡棄前嫌,為高達充滿爭議性的晚期作品,作出自己身在其中、卻超越個人得失的文化評價。
紀念活動第一個邀請到的講者,為法國學者帕依尼(Dominique Païni),他於擔任龐畢度中心研究部門主任時,即力邀高達舉辦大展,不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高達上百部全影片回顧展,更請高達製作自行發揮、大型的裝置藝術。
如此高規格、大手筆的國家級美術館美意,高達一開始欣然接受。然而以其極難搞的恐龍個性,可說把所有工作人員都惹毛,高達更與文化高層完全不對盤,於一言不合下,讓最後本名為《法國拼貼》(Collage(s) de France),展現高達天馬行空、前衛裝置的大展,於「經費總總問題」下,成為「未完成狀態」之大幅縮水展覽──《烏托邦旅程》(Voyage(s) en utopie),讓所有參與人員都感到種種遺憾。
另一個邀請到的高達專家,為安東萬·德·貝克(Antoine de Baecque),作為前《解放報》影評人、《電影筆記》前主編,曾撰寫大部頭的高達傳記,如今已成學界標準參考書籍。然他在寫書前,在偶然的機會,和高達小聲提議,是否有書寫其傳記的可能?高達連回答「不」都深感不屑,然後,一生永遠拒絕與德·貝克任何見面機會。當今高達最好、最詳盡的傳記,即在「沒有高達任何參與的狀況下完成」。

說「不」的膽量與能力

然而,學者帕依尼正是在此場合,盡棄前嫌,為高達翻案。首先,高達為這個展覽並不是傳說中的隨便應付、棄之不理,卻是有些工作狂的竭盡心力,先後製作了三個完成度非常高的模型,高達並設計了展覽的大大小小細節,然而,可能其野心太過強大,加上其個性與官方單位格格不入,高達絕大多數的想法,並未被採用,讓導演一氣之下,乾脆讓展覽一大部分,以「未完成狀態」展現。
帕依尼在此試圖破除高達備展三年不做事的謠言,而是他作了太多先端設計,有太多奇異構想,但沒有得到具體回應與適當資源,最後爆發了我們看到的結果。尤其高達作的三個模型,本身就是藝術品,最後也成為展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礙於公家機關的行政程序,這些展品最後竟都被賤價拍賣,流落他國,對帕依尼而言,這才是這場災難展覽,讓他最感遺憾的地方。
帕依尼另一個遺憾的地方,是他無法對高達說「不」,以他的知識份子身分,他對藝術家的要求,一直只有點頭說「好」。然而,與高達合作,必須有說「不」的勇氣和能力,才能讓最後的革新奇想,或許能夠得到爆炸前的實踐。

【負面性天才】

安東萬·德·貝克則更進一步說明,高達為【負面性天才】,他的思想與藝術,可能都在一種負面模式,呈現一種將文明爆破成碎片的【斷裂詩意】。也是首先以某種玩世不恭的公子哥任性,融合某種無論如何追尋烏托邦的韌性,高達看到我們光鮮亮麗的整個世界形象,全部都是可疑、可鄙的,被新資本主義宰制,完全敗絮其中的。高達批評的不只是百年電影史之風花雪月,而是人類千百年影像,如何被製作的機制,背後那個權力世界,那個美麗語言(謊言),那個整個文明模式。他要破壞的,永遠不只是我們樂在其中的好萊塢電影,而是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語言,我們無意識背後的權力架構。

成為小丑、痴漢、白癡,以對抗身在其中的權力世界

高達以負面性創作。他看到的、批判的、創作的影像,是負面性的。人類生產億億萬萬、看似無辜的美麗影像,其背後的生產模式,其支持的權力語言,正是高達深惡痛絕的控訴對象。然而,高達的負面性創作,首先表現在自己身上,面對中產階級拘謹的形象,高達一直以身試法,最喜歡在自己電影中,化身為【暴躁小丑】、【流浪癡漢】,【執拗白癡】的自我形象,畢竟,這個花花大千世界,他不僅深陷其中,更以其公子哥出身、知識份子身分,作為長期階級受益者。高達首先要革自己的命,把自己作為最主要實驗與批判對象,以某種自我負面性,不斷對抗自己的高級中產出身,推翻自己身陷其中的知識份子象牙塔,驚見自己身為歐洲白種男性既得利益者的嘴和臉。

遠離巴黎知識份子圈,回到邊界的市民村莊

研討會談到,高達追求針對自己的負面性,達到一個程度,讓他決定永遠離開舒適圈巴黎,離開清談的美麗象牙塔,回到童年時期的邊界村莊,在他國際聲望最高的時候,於好萊塢製片對他招手之時,成為隱居鄉村,遠離菁英知識圈、光鮮電影圈的謎樣痴漢,宛如他對這個花花世界,以不惜任何代價,創造的一個適合自己的挑臖、抗議、悲喜劇角色。
研討會最後討論高達晚期作品──《電影社會主義》(Film Socialisme),因為這部傳奇電影,正是其災難龐畢度展覽的延伸,高達與公部門的對撞,奇妙產生這部電影的龐大資金,他卻在這部電影,控訴整個歐洲官僚體系,整個歐洲雖似成為社會主義理想體制,卻像是電影中那艘「宛如是迪斯奈樂園的豪華遊艇」,沉浸在金權逸樂,徜徉於觀光客眼中美麗的藍色地中海之上,完全無視其千年征戰歷史和多民族文化價值。這部電影以似完全不相干的三部分結構,預言了高達之後電影,將游移於文明批判寓言故事、破碎劇情敘事和影像論文的三種前衛形式。
整個研討會,就在一位聽眾分享其《電影社會主義》觀影經驗中結束:他發現他身旁的觀眾在念念有詞、不斷詛咒下,奪門而出,他從來沒看過「有人如此恨影像」,以當代影像的「空無性」(nullité),作為對消費社會的抗議與光鮮文明的挑臖。

【延伸閱讀】

專文一
從雅賊公子哥,到影像革命份子,高達一生如何推翻自己?
有幸於【關鍵評論網】撰寫專文,紀念法國導演高達,企圖以倒敘、跳接的形式,爬梳高達充滿爭議的抵抗人生。
1, 一個作者之死:以手機影像作為遺作,輔助自殺作為告別,以當下媒材探索影像邊界,以物質死亡辯證精神自由。
2, 一個作者之誕生:富家子出身,以竊盜為樂,表現於《斷了氣》、《法外之徒》之無良痞子,與海量借用的影像論文。
3, 巴黎毛派,惹毛所有人:公子哥革命,如何惹毛所有親友、業界、學界,和新浪潮戰友,如導演楚浮?
4, 以影像論文,和楚浮和解:高達如何在楚浮死後十年,於《電影史》懺情,將楚浮電影與巴爾札克小說價值連結?
5, 回到原初:回到新浪潮與楚浮,一起在街頭,掀起影像革命;回到新浪潮之前,在電影院,與青少年楚浮的叛逆友誼。
專文二】(以下免費分享)
高達或許對人類是失望的,這也是為何,他最終選擇於瑞士合法的「協助自殺」,結束自己的人間生命,彷彿其對世界最後的訊息。但高達卻從家犬羅西,似看到一種救贖——如同高達遺作中的囈語,那句我們能依稀聽到的話語:「若一切都無法改變,也絲毫不能改變我們的希望。」
【專文三】
【專文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5會員
    196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