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泊喬/成癮專科醫師、《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
本書主角「Juul」是一電子菸商品,卻能借代成一整個「吸電子菸」的動詞,便可知道其深遠影響力。作者潔米.杜夏米(Jamie Ducharme)為《時代》(TIME)雜誌醫藥記者,仔細爬梳了Juul公司的前世今生。
《電子菸揭祕》深入勇追Juul各面真相細節,從公司的創立緣起,到「投藥裝置」(ModelOne、Pax、ModelTwo,再到鼎鼎大名的Juul)的演進,一章接一章、一環扣一環,相當精采,看著書稿便難以停下。
《電子菸揭祕》書中,反覆叩問一問題:Juul的商品定位。究竟是戒菸替代品——幫助人們從「紙菸」轉為「電子菸」,抑或是向下扎根——增加青少年「新興使用者」的藍海市場?作者帶著讀著們一步步前進當事現場。
「吸食尼古丁將影響青少年腦部發育,未來也更容易依賴成癮。」這幾乎是全世界的科學公衛共識,Juul公司不敢明目張膽與之較量,商品宣傳的主軸轉為「給抽菸者一個更安全的替代品」以減少爭議。然而,WHO也明確表示「電子菸不是吸菸者正當的戒菸方法」,主要是因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它能有效戒菸,不一定能達到「減害」效果。
《電子菸揭祕》點出了Juul公司的兩難現場。Juul宣稱其為「紙菸替代品」而不對青少年行銷;然而,一旦不對青少年當作客群,又要面臨成長下滑、收入銳減。書中訪問了許多情境,舉一例,Juul一面以「酷孩」(cool kids)為名,作為內部行銷之目標客群,一面又對外宣稱酷孩為25~34歲成年人;再舉一例,Juul一面口口聲聲地說是「抽菸」替代品,一面則四處在超市與商業活動出現,更讓沒抽過菸者免費試抽一口。
為了生存,Juul公司加緊與政府打通關,同時,Juul也力求形象改頭換面。作者發現,它們跨足教育性宣傳,試圖撰寫青少年菸癮危害教材,用以面對外界疑慮;不僅如此,Juul藉此更有理由前進校園做「現身宣傳」,其中內容包裝與宣傳立場,便會是外人不易關照到的細節。
或許在商業模式下,健康安全的考量便被Juul放在較後順位。《電子菸揭祕》提到,員工在沒有安全防護下做公司內部的「頭暈測試」,而使用者則是在不知後果下讓菸油流到嘴裡;同時,公司團隊中較無招攬醫療成癮相關概念之人才。從而衍生,使用者的生理健康與成癮傾向,及其所隱含的成本,可能都不是開發Juul這產品團隊的思量範疇。
提到健康考量,雖說電子菸品號稱少了焦油等致癌物質,但各種口味與香料的加味煙油配方卻是未知領域!使用電子菸後,是否有長期的安全測試?各配方對於人體又有什麼影響?這些,並不是一開始Juul公司所能考量到的;就算有,也僅是為了要符合審查當局所需而提供的「待檢驗數據」。畢竟,以新興公司而言,似乎無意、也沒有大到能成立臨床醫學研究的科學部門。
《電子菸揭祕》細數了十幾年來Juul公司的轉變,也同時呈現美國對於電子菸立法規範的脈絡。 美國面對電子菸的細緻難題,與過晚規範帶來的不可逆影響(如青少年使用),或許都可以從《電子菸揭祕》中作為臺灣立法的借鑑。
臺灣 2022 年新版《菸害防制法》為「禁電子菸、開放加熱菸」,理由是依照「產品原料」原則,由於加熱菸與紙菸皆以菸草為原料,因此列為菸品納管,而類菸品(電子菸)則不是以菸草為原料,考量評估其可能影響後,目前全面禁止。「以加熱菸之名、內含電子菸之實」之新型菸品,則將會是下一個攻防戰場!
《電子菸揭祕:矽谷新創Juul的戒菸神話與成癮威脅》/寶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