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竺傳(7):福禍相倚的人生終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麋芳獻城投降,導致關羽軍敗身死的消息傳回益州後,在成都朝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劉備固是悲憤不解,但要說到傷心,最難過的人依舊還是麋竺。他不明白,自己兄弟與劉備共患難二十年了,眼看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興漢元勳」的萬世之功近在眼前,怎麼才一轉眼,麋芳就捅下了瀰天大禍,葬送家族前程。

  《三國志‧麋竺傳》:「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竺面縛請罪。」

  他讓人把自己綁到劉備面前,跪在地上不停告罪,顧不得頂上頭髮已然白多黑少,每一次叩頭,都擲地有聲,椎心泣血的向劉備道歉,直呼萬死。劉備則靜靜坐在椅上,不發一語的只是看著——憤怒、悲痛、失望、難過,在這短短不過幾分鐘的時間裡,劉備的內心閃過了各種情緒,也閃過了關羽、麋芳、士仁等一個個熟悉而又模糊的面孔,臉上表情卻絲毫不見變化;只雙手緊攢衣袖,多少還是看得出來,對於麋竺的道歉,他也很掙扎。

  一邊是忠勤誠懇,於自己有過再造之恩的老臣,另一邊卻是恩猶父子,與自己誓以共死的愛將;劉備是個仁君,到底不是聖人,關羽的死對他來說,打擊實在太大了,這讓在場的左右侍從皆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壟罩在殿內上空。聽著麋竺聲淚俱下的告罪,人們心裡面不免替他感到一陣難受,更有人心想,麋家此番怕是萬劫不復了。

  「子仲。」

  正當眾人別過頭去,不忍聽聞劉備即將下達的發落時,卻見劉備嘆息一聲,親自下階去扶麋竺,並讓人解開了麋竺身上的枷鎖,不無傷感地說:「犯罪的人是子方,與你有何干係?兄弟罪不相及,不僅是你,你的妻子也都是無辜的,這點我心裡有數。這些年來,你一直跟在我身邊,不畏艱難、不避險阻,又何嘗不是忠心耿耿?如今我已失去雲長,可不能再失去你啊……」

  也許是發自內心的體諒麋竺,也或許是為了不讓老臣寒心,面對麋竺的請罪,劉備並沒有按照當時的法律,將麋家老小逮捕下獄,而是語重心長地安慰麋竺,跟他說「弟弟犯的錯,與做兄長的無關。」並像過去那樣,毫無芥蒂的厚待對方。(竺面縛請罪,先主慰諭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

  劉備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上,高度展現出了他作為君主的寬仁和賢明,也讓季漢成為中國歷朝歷代,最具浪漫色彩的政權。他不處置麋竺和其家屬,不是因為他放下了關羽被害或荊州被奪的仇恨,而是因為他深切知道,罪在不赦的人是麋芳,是以他用理性克制了株連旁人的衝動,站在同樣都是被害者的立場,表達了他對麋竺的諒解。後世對此或不以為然,認為劉備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不得不裝出寬厚的胸襟,並拿曹操與魏種、畢諶、陳琳等人的事蹟作比較,批評劉備虛偽。更有甚者,說麋竺之工於心計,從他向劉備面縛請罪就可見一般;持有這個觀點的人認為,麋竺跟在劉備身邊這麼長時間,不可能不知道對方的脾氣和個性,他這樣做,無非是想利用自動請罪的方式,逼劉備不好下刀;即便要下,拿得也不會是刀子。

  我們且不說麋竺這樣做,背後的動機是否真出於此,但劉備之於麋竺,比曹操之於魏、畢、陳三人又大不相同。魏種固是背叛了曹操,但他沒有獻出城池,最多是歸順了張邈叛軍;畢諶的離去,是出於母親、妻子被張邈劫持的無奈之舉,對曹操實力沒有損傷;陳琳在官渡之戰為袁紹寫討曹檄文,把曹家祖孫罵得狗血淋頭,卻到底是身外之辱;以上三人對曹操勢力造成的損失,豈能跟麋芳叛迎孫權、導致劉備失荊州、喪關羽相提並論?是以後人看得很清楚,其中趙翼更是點出了箇中關鍵,認為曹操寬恕這三人的過失,無非是因為那時天下未定,正是藉眾人之力為自己效命的時候,豈能以小過重懲,失羣下之心?「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等勢位已定,不必再忍讓了,曹操就露出了雄猜本性,將自己嫌忌的人一概殺光。如果劉備慰諭麋竺叫虛偽,那麼曹操當時原宥魏、畢、陳三人的舉動又豈得稱之為真性情?何況劉備此時已經建立起漢中王國,三分之勢已成定局,又何必再多做表面仁慈(該殺的張裕、彭羕他就沒放過)。至於曹丕、孫權,更是天差地遠,此二者一個刻薄寡恩、睚眦必報,一個性多嫌忌,果於殺戮,又哪裡及得上劉備對待臣子的仁厚?

  麋芳犯罪,麋竺依然是尊寵無上的安漢將軍,麋家闔門也沒有受到池魚之殃。然而,在人生最後一段歲月裡,麋竺的內心卻是痛苦的,這份痛苦出自於他對劉備的感激、愧疚、和自責。有人說,麋竺當年押寶劉備,學的是春申君、呂不韋那套,想著麋夫人若能誕下劉備的子嗣,將來劉備事成,麋家就是外戚,可掌一國之權;但這其實只能解釋麋竺的行為,卻不能詮釋麋竺選擇劉備的動機。全天下大大小小的軍閥,除了已經殄滅的,哪個不比當時的劉備強?可麋竺卻偏偏選擇了他!這和當年孔融被黃巾圍困,獨向劉備求救一事,可謂事不同而理同,理不同然心同;他們都從劉備這塊待雕琢的樸石裡,看見了別的石頭所沒有的靈蛇之珠。那個百折不撓、弘毅寬厚,有高祖之風的劉備,是麋竺傾心,乃至於棄家業如敞履,也願與他共圖大業的君主。為此,他不遺餘力的奉獻自己所能,用燃燒的家業照亮了劉備一生的路,可結果卻又是如此地悲劇;自己竭力輔佐的人,最終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損於自己家人手中,這叫麋竺如何不痛苦?

  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隨著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位,逼迫獻帝禪讓建立魏王朝後,麋竺也在病榻上迎來了人生終幕。他用自己最後一絲力量,與許靖、諸葛亮、賴恭、黃柱、王謀等人聯名上疏,勸劉備稱帝,以延續漢朝國祚,不久便於隔年(221年)去世。

  史書沒有紀載麋竺確切的生年,所以我們無從得知他去世的時候,年齡到底多大了,但這不是重點。在離開之前,麋竺終於見到劉備成為皇帝的那一時刻,即便他身邊成為皇后的女人不是自己的妹妹,立為太子的人也不是曾幻想過但不存在的外甥,但麋竺還是不負當年的孤注一擲,成功用劉備的登基,證明了自己沒選錯人。

  只可惜,麋芳再也不能一同見證這份榮光了。

  麋竺兄妹三人,麋夫人沒有誕育皇子,麋芳又背主叛國,算下來,麋竺便是麋家在季漢碩果僅存的人物。在他去世後,麋家的仕途便再無起色,他的兒子麋威官止虎賁中郎將,孫子麋照則位僅虎騎監,都是尋常勳貴子弟所擔任的職務。(竺慙恚發病,歲餘卒。子威,官至虎賁中郎將。威子照,虎騎監。自竺至照,皆便弓馬,善射御云。)

  按漢制,虎賁中郎將是個秩「比二千石」的職位(較郡守的「兩千石」低一些),主要掌管禁軍,負責皇帝的宿衛安全;虎騎監則獨為季漢所創,職責是督掌禁衛騎兵。此二者對外沒有軍權、對內沒有政權,一般都被拿來當作朝廷給予勳舊子弟的酬庸,比如關羽的孫子關統、趙雲的長子趙統、董和的兒子董允等,皆曾擔任過同樣或者類似的職務。

  有部分史學愛好者認為,麋氏後人官止於此,無異是種政治冷落,而這份冷落,又可追溯自劉禪或整個季漢中樞對麋家普遍抱持著「冷視」態度。這個推論是有點意思的,畢竟當年麋芳叛國所引起的一連串後續事件(失荊州、夷陵戰敗,乃至於北伐事倍功半等),重創了季漢原本應有的發展潛能。劉備在時,尚可迴護,其他人也不好對此置喙,但劉備一死,難保他們就不會在心裡面嘀咕:你們麋家犯了那麼大的罪,先帝(劉備)仁慈,不忍株連,已是法外開恩;今上(劉禪)寬明,不念故咎,簡拔你們為虎賁中郎,難道還不知足?

  然而事情並不能這樣看。

  季漢的政治風氣,與藉由「九品官人法」來和士族達成利益和解的魏、晉不同,沒有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或滿朝將相、皆出同族的烏煙瘴氣的亂象,這點即使到了劉禪執政晚年也如是。麋威父子仕途不彰,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二人與麋竺一樣,本身沒有軍政才能,否則同樣都是虎賁中郎將,為何只有董允以此作為證明實力的跳板,於日後成為了僅次於諸葛、蔣、費的「四相」之一,而麋威父子、關統、趙統等人皆以此終老?自是因為董允的才能遠遠凌駕在這些人之上的緣故。

  季漢用人,不看出身背景,只論德才品行,董允父子與劉家皇帝素無親故,論功勞,不如關、趙;敘親疏,也不及麋家;然而這難道就減損了諸葛亮對董允的器重?妨礙了他日後執政、輔佐國家嗎?所以,要說麋家後人不受器重是因為麋芳犯事,是不正確、也不公平的。何況要說冷落,還得是投吳的麋芳。我們不知道當年孫權到底開了什麼條件,才會讓麋芳義無反顧的投誠(有人說可能是孫權承諾他日北上攻徐,就讓麋芳做徐州刺史或是爵封東海),但麋芳在東吳的晚景頗為淒涼,不但不受孫權待見,就連曾經對他「麋將軍」前、「麋將軍」後的虞翻,也在他投降以後直接變臉,三番兩次就著公開場合把他罵得無地自容,受盡了江東群臣的鄙視。

  《三國志‧虞翻傳》:「翻嘗乘船行,與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驅曰:「避將軍船!」翻厲聲曰:「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後翻乘車行,又經芳營門,吏閉門,車不得過。翻復怒曰:「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芳聞之,有慙色。」

  虞翻是個人才,卻也是東吳青史留名的臭嘴。他的個性,好聽點叫「性不協俗」(陳壽的評語是「古之狂直」),直白點就是機掰,導致他「多見謗毀」。不僅同僚們排擠他,就連孫權本人,也很不喜歡虞翻。被這種人羞辱,麋芳可說是咎由自取,完全不值得同情。從他「闔戶不應而遽避之」、「有慙色」的反應來看,他本人也對他當初「傾人二城」的豐功偉業感到羞恥,最後在吳國別說重用了,連個最起碼的榮譽職都沒撈著,在吳黃武二年(西元223年),隨賀齊討伐完叛將宗晉以後,就銷聲匿跡,庸碌過完一生;對比他的姪孫輩在季漢還有拿得上檯面的官職記載而言,不啻更顯落魄。

  至於有些人拿陳壽在《麋竺傳》結尾那句「皆便弓馬,善射御云」的記載大書特書,說麋威父子武藝出眾,其實也不值一哂;在我看來,陳壽那句話,無非是為了不讓人覺得麋家除了有錢之外,就一無是處而特意多補的誇獎。要知道,漢代的士族,與我們現代在電視劇跟電玩裡看到的書生形象不同,那時候的文人,也是會學習,甚至是精通擊劍、騎射等活動,只不過比起上陣殺敵,擊劍騎射更類似於現代上流社會的打獵、射擊、高爾夫、開越野車等交際項目(或賽事)。

  麋威父子哪怕但凡有那麼一點建樹,或者過人的才幹,陳壽也不會辭窮到只能拿他們很會騎馬射箭這項「業餘愛好」來說嘴,這點只要參考關羽次子關興「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的記載就知道了,可見他們父子倆為官平庸,能執掌虎賁,已經是劉禪遵循乃父之風,追念麋竺的貢獻所給予的恩寵。而季漢滅亡後,麋家子嗣是否跟著劉禪東遷洛陽,還有待商榷,但據《晉書》記載,八王之亂時,東海王司馬越曾令都護麋晃率兵攻伐河間王司馬顒,斬殺了司馬顒手下的平北將軍牽秀並其二子;那牽秀不是別人,正是當年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有刎頸之交的牽招的孫子。假使麋晃出自麋竺一脈,則麋晃之殺牽秀,怕不是在無意間報了當年曹魏牽弘(牽招次子、牽秀之叔)隨鄧艾攻滅自己國家的大仇呢?


<麋竺傳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青葡萄的沙龍
2會員
12內容數
全書共六十五卷的《三國志》僅有十五卷是記載蜀漢人物的蜀書。許多對蜀漢具有一定貢獻和重要性的人,因史料殘缺,或生平不詳,或銷聲匿跡;比起名傳萬世、家喻戶曉的關張趙、諸葛亮等人,《季漢烈傳》更著重描寫那些一同參與了蜀漢開國直至滅亡,這充滿傳奇、熱血、浪漫與哀愁的四十二年歷史的人物,基於補闕原則,盡可能將他們的生平重現於世。
青葡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3
  劉備生長於幽州,起於燕代,是個遊俠氣息很重的人,因此,在涉足青徐政壇,獲得陳群、孫乾、劉琰與麋氏兄弟等人的加入之前,他底下的核心幹部也都頗有黑道幫派的色彩,其中又以關羽、張飛、簡雍、牽昭四人最為濃厚。這四人一個是逃犯,一個是混混,一個是無賴,另一個呢,則是遊俠;試想,幹部尚且如此,那麼餘下小
2025/01/03
  劉備生長於幽州,起於燕代,是個遊俠氣息很重的人,因此,在涉足青徐政壇,獲得陳群、孫乾、劉琰與麋氏兄弟等人的加入之前,他底下的核心幹部也都頗有黑道幫派的色彩,其中又以關羽、張飛、簡雍、牽昭四人最為濃厚。這四人一個是逃犯,一個是混混,一個是無賴,另一個呢,則是遊俠;試想,幹部尚且如此,那麼餘下小
2022/11/02
  三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曹、劉、孫皆為一世之英,其麾下人才濟濟,雄壯偉烈,各俱開國氣象,惜乎同生一時,而三者皆無以一對二之能,是故彼此牽制,分掌江山六十餘年。   就在劉備入主益州不久,隔壁的東吳就遣諸葛謹送了一封存證信函到劉備手上,要求他把荊州交出來。這件事在歷史上有多種說法,陳壽在《先主傳》說
2022/11/02
  三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曹、劉、孫皆為一世之英,其麾下人才濟濟,雄壯偉烈,各俱開國氣象,惜乎同生一時,而三者皆無以一對二之能,是故彼此牽制,分掌江山六十餘年。   就在劉備入主益州不久,隔壁的東吳就遣諸葛謹送了一封存證信函到劉備手上,要求他把荊州交出來。這件事在歷史上有多種說法,陳壽在《先主傳》說
2022/10/06
  和羅貫中在小說裡安排的出場時間不同,歷史上的魏延,最一開始出現在戰場舞台,已經是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劉備入蜀時的事,而且也不是什麼將軍,並沒有像東映《三國志:遼闊的大地》裡描繪的那樣,以將領的身份領兵冒前。   《三國志‧魏延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
2022/10/06
  和羅貫中在小說裡安排的出場時間不同,歷史上的魏延,最一開始出現在戰場舞台,已經是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劉備入蜀時的事,而且也不是什麼將軍,並沒有像東映《三國志:遼闊的大地》裡描繪的那樣,以將領的身份領兵冒前。   《三國志‧魏延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倫禮法的基礎,在於婚姻關係。 這樣講你一定不信。 《三國志》裡頭這麼寫:「易稱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人倫之始,恩紀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紀錄,以究一國之體焉。」 記錄了甚麼呢?這一篇記錄了劉備的皇后與皇子,還有劉禪的皇后與太子。
Thumbnail
人倫禮法的基礎,在於婚姻關係。 這樣講你一定不信。 《三國志》裡頭這麼寫:「易稱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人倫之始,恩紀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紀錄,以究一國之體焉。」 記錄了甚麼呢?這一篇記錄了劉備的皇后與皇子,還有劉禪的皇后與太子。
Thumbnail
劉備與關羽的關係深厚是眾人皆知,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也是眾人皆知。孫權違背了『中分荊州』的盟約,奪了人家的荊州不說,還殺了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並且將關羽的頭顱送到洛陽;更令劉備無法忍受的是,孫權居然將被安置在公安的劉璋立為益州牧,擺明車馬要與劉備爭奪益州的統治權。 國仇與家恨的取捨 連營七百里以拒敵
Thumbnail
劉備與關羽的關係深厚是眾人皆知,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也是眾人皆知。孫權違背了『中分荊州』的盟約,奪了人家的荊州不說,還殺了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並且將關羽的頭顱送到洛陽;更令劉備無法忍受的是,孫權居然將被安置在公安的劉璋立為益州牧,擺明車馬要與劉備爭奪益州的統治權。 國仇與家恨的取捨 連營七百里以拒敵
Thumbnail
劉備集團,在三國群雄割據中,是少數以「情感」為核心連結的團體。 不是利益。 但隨著劉備入主蜀漢,各式各樣的新人物加入了這個集團。 其中成就最高的,莫過於費禕。 事實上,費禕並不是諸葛亮的指定繼承人,他可是憑著自己的本事,一步步走上大位的……
Thumbnail
劉備集團,在三國群雄割據中,是少數以「情感」為核心連結的團體。 不是利益。 但隨著劉備入主蜀漢,各式各樣的新人物加入了這個集團。 其中成就最高的,莫過於費禕。 事實上,費禕並不是諸葛亮的指定繼承人,他可是憑著自己的本事,一步步走上大位的……
Thumbnail
白帝託孤。劉備的最後,與諸葛亮的使命!
Thumbnail
白帝託孤。劉備的最後,與諸葛亮的使命!
Thumbnail
前線戰事方行,後方急報頻傳。 劉秀的煩惱,不只是軍事,更是私事。 為了起兵,劉秀必須娶郭聖通為妻,但他更想立陰麗華為后。 現實與情感的衝突,不只是私事,更是政治。 前漢興於外戚,亦亡於外戚。 劉秀決定要建立一個名單。 新帝國的開國功臣,將不會再有外戚。 這二十八個人,必將成為新漢世世代代的棟樑!
Thumbnail
前線戰事方行,後方急報頻傳。 劉秀的煩惱,不只是軍事,更是私事。 為了起兵,劉秀必須娶郭聖通為妻,但他更想立陰麗華為后。 現實與情感的衝突,不只是私事,更是政治。 前漢興於外戚,亦亡於外戚。 劉秀決定要建立一個名單。 新帝國的開國功臣,將不會再有外戚。 這二十八個人,必將成為新漢世世代代的棟樑!
Thumbnail
龐統誤中流矢而亡,對劉備來說不僅僅是如斷一臂,日後劉備只要提到龐統都會痛哭流涕,對龐統之死感到無比的心痛,更重要的是軍事參謀系統出現斷層。所幸法正即時補上了龐統的位置,讓劉備的智囊團不至於因為龐統的早亡而停擺。
Thumbnail
龐統誤中流矢而亡,對劉備來說不僅僅是如斷一臂,日後劉備只要提到龐統都會痛哭流涕,對龐統之死感到無比的心痛,更重要的是軍事參謀系統出現斷層。所幸法正即時補上了龐統的位置,讓劉備的智囊團不至於因為龐統的早亡而停擺。
Thumbnail
雖然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劉備有了明確的方向,客居荊州的事實卻依然沒有改變。即便在《隆中對》中要取荊、益兩州為地盤,但是荊州在劉表的治理與地方世族的支持下,領導權不可動搖,更別說以客將的身分想要西取益州了。
Thumbnail
雖然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劉備有了明確的方向,客居荊州的事實卻依然沒有改變。即便在《隆中對》中要取荊、益兩州為地盤,但是荊州在劉表的治理與地方世族的支持下,領導權不可動搖,更別說以客將的身分想要西取益州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