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說南美館這次具有話題的策展是"殭屍展"真的太過片面,關於鬼魂、妖怪及宗教儀式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可說是很有深度的人類學探索。
台日女鬼的情感連結
能見到的畫家圓山應舉 的《雪女》圖是很重要的,這可說是第一個幽靈形象的具體化,後來大眾對於女鬼的想像都是這個模樣。
四幅關於日本幽靈的捲軸讓我駐足觀望許久,江戶時代歌舞伎經典的《四谷怪談》中毀容的阿岩,對應展場另以台灣妖怪的主題圖像,如林投姐與虎姑婆的相關作品展出;台灣與日本對於無腳白衣女鬼的形象,多半都摻雜著時代女性對情感的壓抑,進而轉換成對付父權的復仇,兩地的鄉野傳說,竟然都有些相似之處。
妖怪表示:殭屍哪有我可愛
一向都很喜愛日本的「妖怪學」,說日本人是最會研究妖怪的國家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日本對於「萬物皆有靈」的概念,舉凡具有造型的傘怪、河童、妖狐...,或無形體的怪異現象,像是看見鬼火、聽到沙沙腳步聲,人們對於未知領域存在著恐懼的心態,到了當代卻轉譯成為可愛的形象,研究妖怪真的等同於研究人類社會的心理分析吧!
黃千倫,〈日本民俗鬼怪系列〉,2021,水墨、紙本
東南亞各地的靈界文化
泰國的都市傳說是顆會飛行的「飛頭女鬼克拉蘇」,頭底下連接著血淋淋的器官,從心臟、肺部到腸胃的驚悚造型,對面的螢幕卻播放著以泰國鬼怪為主題的幽默廣告。做為認識泰國常見鬼怪的媒介,還真是相當有創意!
祭祀、喪葬與宗教儀式的藝術共感
《傳遞》侯春廷 2017 ,薄如紙錢飄散的作品,是陶瓷材質
尤其台南本身就是個寺廟、佛寺、教堂等建築密集度高的都市,宗教意義在此次展覽中更具一定程度的影響。
《香環咒》 蔡佳葳 2014 ,手寫於香鐘上之裝置作品
藝術家陳云以IKEA買的小型溫室來代表傳統的紙紮工藝「糊紙厝」。一個個身形不同的人偶被懸掛在透明的小溫室中,仔細端倪著這些代表著「傷痛纏身」的小玩偶旁都標記著年齡、職業與死亡事發經過。
《好久不見》這個系列的大型創作,像是藝術家以年幼時面對母殤的經歷來表達對傷痛情緒的反應。在牆面上手寫的墓誌銘,如同希望能以儀式讓逝去的靈魂安息,同時撫慰著世人們對逝者感傷的心靈。
結語:
有耐心看這裡朋友啊,如果還是只想看殭屍,那我也只能說:人類比較恐怖呀~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