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說南美館這次具有話題的策展是"殭屍展"真的太過片面,關於鬼魂、妖怪及宗教儀式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可說是很有深度的人類學探索。

台日女鬼的情感連結
能見到的畫家圓山應舉 的《雪女》圖是很重要的,這可說是第一個幽靈形象的具體化,後來大眾對於女鬼的想像都是這個模樣。


妖怪表示:殭屍哪有我可愛
一向都很喜愛日本的「妖怪學」,說日本人是最會研究妖怪的國家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日本對於「萬物皆有靈」的概念,舉凡具有造型的傘怪、河童、妖狐...,或無形體的怪異現象,像是看見鬼火、聽到沙沙腳步聲,人們對於未知領域存在著恐懼的心態,到了當代卻轉譯成為可愛的形象,研究妖怪真的等同於研究人類社會的心理分析吧!

東南亞各地的靈界文化

泰國的都市傳說是顆會飛行的「飛頭女鬼克拉蘇」,頭底下連接著血淋淋的器官,從心臟、肺部到腸胃的驚悚造型,對面的螢幕卻播放著以泰國鬼怪為主題的幽默廣告。做為認識泰國常見鬼怪的媒介,還真是相當有創意!
祭祀、喪葬與宗教儀式的藝術共感
別忘了《亞洲的地獄與幽魂》是由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與臺南市美術館 Tainan Art Museum所共同策畫的,南美館積極地在展區中呈現台灣象徵葬禮及祭祀使用金紙、香環、紙紮人等相關作品,可見得是以藝術提供在地民眾的生活共感。

尤其台南本身就是個寺廟、佛寺、教堂等建築密集度高的都市,宗教意義在此次展覽中更具一定程度的影響。


藝術家陳云以IKEA買的小型溫室來代表傳統的紙紮工藝「糊紙厝」。一個個身形不同的人偶被懸掛在透明的小溫室中,仔細端倪著這些代表著「傷痛纏身」的小玩偶旁都標記著年齡、職業與死亡事發經過。
《好久不見》這個系列的大型創作,像是藝術家以年幼時面對母殤的經歷來表達對傷痛情緒的反應。在牆面上手寫的墓誌銘,如同希望能以儀式讓逝去的靈魂安息,同時撫慰著世人們對逝者感傷的心靈。



結語:
有耐心看這裡朋友啊,如果還是只想看殭屍,那我也只能說:人類比較恐怖呀~呀~呀~
參考資料:
李長潔(2022). 全世界第一個女鬼就在這裡! | 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 | 殭屍不只是殭屍,殭屍是一種媒介 | 現象與事物的辨識 | 造型化的理論
黃孫權(2016).青春共同記憶,與傷痛魂身再見 --2013高美獎得主:陳云「好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