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的年度大型展覽「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現年96歲的草間婆婆,目前好像是住在東京的療養院,據說每天都會移動到工作室,至今仍維持創作畫畫的習慣。
上一回看草間彌生的大型展覽,竟已是10年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的事情了!!波卡圓點從草地上變成了的巨型螢光粉紅氣球,利用北師美術館挑高的展間,形成了魔幻的視覺體驗。
原來草間彌生的團隊早在1998年就曾受邀來台,當時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台北雙年展,並且在北美館中庭展出的,就是這件粉紅色帶黑色圓點的《圓點的強迫妄想》作品,策展團隊於27年後重製這件裝置,也象徵著與臺灣結緣的原點。
回溯草間彌生早期的創作,執念般重複地點出不同層次的原點,不同型式的繪畫、雕塑,或是多元媒材的大型創作,都有著無限、宇宙以及個體與世界對話的意義。
雖然很多人會說像是密集恐懼症發作,個人倒是相當喜歡這個系列,擴大到家具、鞋子、衣物...這些生活用品上,顯得相當時髦且不退流行的感覺。
自幼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的草間彌生,作品中常出現的波點、線條等密集的圖案,便她是腦中產生幻覺的一種表現方式。
年輕時的草間彌生曾於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並積極地想進入美國藝術圈,奠定了她的前衛風格,創作主題也多半觸及到反戰、性別平權、精神疾病與愛等相關議題。
從對性的恐懼切入,被草間彌生稱作為「陰莖」的軟雕塑系列,以床單手工縫製並結合當代物件(例如沙發、扶手椅或廣泛到整個空間),透過強迫性的重複生產她自己所害怕的物件形體,來消解她年幼時曾經目睹父親與他人交合的心靈創傷。
個人最期待的也是這種如觸角般擴散的系列作品,尤其還曾在歐美的大型美術館展出,好比以18根突出的裝置,佔滿柏林Gropius Bau美術館大廳的〈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只是在臺灣無法展現這種因地制宜的強烈風格,有點可惜就是了!
1973至1980年代,身心健康狀態出現狀況的草間彌生,逐漸將重心挪回日本並接受治療,也是這時候的作品開始受到日本社會的關注與接納,甚至逐漸發展為與商業結合的模式,便是眾人津津樂道的南瓜雕塑現象討論。
草間彌生在詩作中的自述:
「藉由圓點的自我消融,我的靈魂超越輪迴轉世……雖然正慢慢步向生而為人的生命終點,但仍每日懷抱著熱切的盼望,藉由藝術一步一步接近,燃燒靈魂的熊熊光火。」
曾也想過一了百了的她,卻仍然持續藝術創作的本能,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對自我的療癒。
●∴•·..·●∴•·..·●∴•·..·●∴•·..·
展期:2024.12.21 - 2025.05.04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
推薦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