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喫茶】2022/10/03 | 現在與冷戰時期相比,有比較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現在的局勢更緊張,
但少了像是羅斯托波維奇這樣肩負歷史責任與人道精神的大師。

西方世界與俄羅斯的政治角力越來越激烈,也更加白熱化。有人形容,目前是五十年來最接近核武戰爭的一刻。

每每想到目前國際局勢走到這一步,就不得不聯想上個世紀近五十年的美蘇冷戰時期。與當時相比,現在的國際局勢與人們的生活,真的有比較好嗎?想著想著,又想起拿起羅斯托波維奇的這張大提琴協奏曲專輯來聽聽。

DvorakA & Saint-Saens : Cello Concertos. Cello: Rostropovich, Conducter: Giulini. EMI, 1978

DvorakA & Saint-Saens : Cello Concertos. Cello: Rostropovich, Conducter: Giulini. EMI, 1978

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是我最敬愛的大提琴家,除了卓越的技巧與音樂視野以外,在二十世紀美蘇冷戰時期下,他所肩負的歷史責任與人道精神,更遠非承平時期任何一位音樂家所能比擬。

並且,在俄國鐵幕中的藝術家,時常得在西方世界與祖國的政治角力中求生存,要不就是逃出祖國,奔向更自由的世界,要不就是在祖國裡戰戰兢兢地看人臉色,把批鬥精神透過層層包裝才得以讓作品忍辱偷生。

羅斯托波維奇屬於逃出的那一派,與他合作過的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夫(Fyodorovich Oistrakh)或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相反。留在祖國的音樂家,認為自己仍有責任留在故鄉,等待音樂可以自由表現的那一刻到來,因此等到晚年能夠到美國演奏時,已時日不多。

留在故鄉或出走,也沒什麼對錯。羅斯托波維奇離開俄國後,在英國留下了值得紀錄的一頁。與英國作曲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相識、合作錄音與演出,也促使布列頓寫作了三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以及大提琴交響曲等重要作品。

另外,在英國也與指揮家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相遇,錄製了這張世界級經典名盤:德弗乍克與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這錄音,是我當時還在東海大學求學時,利用校內的圖書館典藏的影音資料,找出這張專輯的「影像版」LP,播放後看著兩位音樂大師的互動,那份感動真是不可言喻。

朱里尼的指揮非常優雅,時常閉著眼睛,可見總譜內容早已內化成心中的一幕幕畫面。而羅斯托波維奇在德弗乍克的協奏曲第一樂章當中,進入到優美的第二主題時,也閉上眼睛投入地唱出令人起雞皮疙瘩的聲線。

後來這版本也被認為優於先前羅斯托波維奇與卡拉揚、柏林愛樂的錄音版本。我想,這或許更多要歸功於朱里尼曾在羅馬音樂學院求學時,在期末考當中用德弗乍克的協奏曲改編為中提琴考試曲目吧(他也修習中提琴)。

至於聖桑的協奏曲,聽說是羅斯托波維奇最喜愛的大提琴協奏曲,遠勝於德弗乍克或其他人的作品。可能要歸功於他的作曲老師、同時也是俄國作曲家的蕭斯塔高維奇所說的一席話:

「我研究過所有偉大的大提琴協奏曲,你知道最平衡、長度最適中、型態最美的是哪一首嗎?是聖桑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自此,羅斯托波維奇便對此曲愛不釋手,甚至在他的告別巡迴演奏會當中,也安排了這套曲目。我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現場聆聽後,其感動度遠甚於在影音產品上所感動的!

我當時的白俄羅斯籍大提琴老師也去現場聆聽,在某一次上課時我們聊到這場音樂會的感想。除了聖桑的協奏曲,羅斯托波維奇還拉了海頓的C大調協奏曲。還記得我的老師說:

「海頓的協奏曲不好(邊搖頭),但是聖桑的協奏曲fantastic!」

轉眼間已經快二十年了,羅斯托波維奇與朱里尼相繼過世,樂壇新人輩出,每個都善於操作社群軟體,累積相當人氣。音樂大賽得主技巧不在話下的大有人在,但每個時期能出現幾個羅斯托波維奇這樣等級的大師呢?

尤其是現在俄國強制動員,聽說連藝術家也被抓去當兵。為了普丁個人的淫慾,連俄羅斯最令人驕傲的藝術人才都被迫陪葬。能想像嗎?假如柴可夫斯基大賽的得主、交響樂團的樂手、芭蕾舞團的舞蹈家都上了戰場,全世界音樂與舞蹈等藝術的重要支柱將會有多大的崩塌毀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嵐音社-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0/04
的確,現在還看不到戰爭的盡頭。
討厭戰爭,破壞了好多藝術作品、文化古蹟和藝術家QQ
avatar-img
嵐音社的音樂沙龍
696會員
456內容數
從大提琴出發,在音樂的旅途上陪伴著你!
2024/03/07
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Thumbnail
2024/03/07
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Thumbnail
2024/02/22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2024/02/22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2024/02/15
在爵士樂裡,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較為少見。至少都是加上鼓組的三重奏,或是再加上兩把管樂器的五重奏。或許是許多人對低音提琴的極限感到匱乏,不太敢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一對一單打。 不過,一位天才在1940年代就把低音提琴的彈奏極限打破,這人就是當時在艾靈頓公爵樂團當中的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
Thumbnail
2024/02/15
在爵士樂裡,鋼琴和低音提琴的二重奏較為少見。至少都是加上鼓組的三重奏,或是再加上兩把管樂器的五重奏。或許是許多人對低音提琴的極限感到匱乏,不太敢就這樣赤手空拳地一對一單打。 不過,一位天才在1940年代就把低音提琴的彈奏極限打破,這人就是當時在艾靈頓公爵樂團當中的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你有聽過波哥雷里奇彈琴引來評審撻伐,阿格麗希憤而離席抗議,因而聲名大噪的故事,但你有聽過有人連曲子都沒彈完,自己就先黯然離場,結果反而引來世界注目的舞台傳奇嗎? 這個鋼琴家叫皮奥特.安德佐夫斯基,在1990年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以魏本的《鋼琴變奏曲》驚豔了全世界。
Thumbnail
你有聽過波哥雷里奇彈琴引來評審撻伐,阿格麗希憤而離席抗議,因而聲名大噪的故事,但你有聽過有人連曲子都沒彈完,自己就先黯然離場,結果反而引來世界注目的舞台傳奇嗎? 這個鋼琴家叫皮奥特.安德佐夫斯基,在1990年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以魏本的《鋼琴變奏曲》驚豔了全世界。
Thumbnail
喜歡音樂的村上春樹曾說,「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他的意思是,和人民同在,一種入世而非出世的柔軟光芒。生於俄國,後移民至德國的猶太裔鋼琴家伊格爾,是少數積極參與政治,用藝術及社群媒體倡議社會議題的音樂家。選擇站在雞蛋這邊,音樂在他的指間總是飽滿著慈悲的理解和人性的尊嚴。縱使在那些最冷
Thumbnail
喜歡音樂的村上春樹曾說,「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他的意思是,和人民同在,一種入世而非出世的柔軟光芒。生於俄國,後移民至德國的猶太裔鋼琴家伊格爾,是少數積極參與政治,用藝術及社群媒體倡議社會議題的音樂家。選擇站在雞蛋這邊,音樂在他的指間總是飽滿著慈悲的理解和人性的尊嚴。縱使在那些最冷
Thumbnail
現在的局勢更緊張, 但少了像是羅斯托波維奇這樣肩負歷史責任與人道精神的大師。
Thumbnail
現在的局勢更緊張, 但少了像是羅斯托波維奇這樣肩負歷史責任與人道精神的大師。
Thumbnail
那次的聆聽經驗竟讓我汗毛直豎,那種期待,像是空氣凝結在音樂廳中去等待每一顆音符落下時的渴望,如蕭邦盼望回歸波蘭故土而不可得般的傷感。
Thumbnail
那次的聆聽經驗竟讓我汗毛直豎,那種期待,像是空氣凝結在音樂廳中去等待每一顆音符落下時的渴望,如蕭邦盼望回歸波蘭故土而不可得般的傷感。
Thumbnail
其實,想寫這篇推薦有一段時間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切入點來分享這張錄音,因此一直被我擱置,時間一久索性不去想,這樣竟也被我遺忘多年,直到某次,台灣音樂圈裡竟不約而同吹起柴可夫斯基風,10天之內安排了三位鋼琴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Thumbnail
其實,想寫這篇推薦有一段時間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切入點來分享這張錄音,因此一直被我擱置,時間一久索性不去想,這樣竟也被我遺忘多年,直到某次,台灣音樂圈裡竟不約而同吹起柴可夫斯基風,10天之內安排了三位鋼琴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Thumbnail
如果用文學來比喻,我認為Weinberg的24首前奏曲,讓人聯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讓人想像那是在一個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下堅忍地活著,無法對人生所遭遇事物釋懷,最後用恐懼、懷疑、偏激與嘲諷的眼光看著世界。
Thumbnail
如果用文學來比喻,我認為Weinberg的24首前奏曲,讓人聯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讓人想像那是在一個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下堅忍地活著,無法對人生所遭遇事物釋懷,最後用恐懼、懷疑、偏激與嘲諷的眼光看著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