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劍斬除煩惱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清明劍斬除煩惱根(覺)

家有兩個寶貝兒子。老大一張乾乾淨淨的和尚臉,小時候和日本卡通的一休小和尚簡直一個樣。未經紅塵染著的小和尚雖是娃娃身,卻有老僧的平和淡定,與弟弟的暴躁易怒恰成強烈的對比。
有一天我這個不濟事的母親又被小豬氣得火冒三丈,這個小和尚居然幽幽地說:「我叫弟弟不要惹媽媽生氣,他就是不聽。」
我一邊驚詫於小和尚的早熟與貼心,一邊為自己大動肝火大感慚愧。他的清涼水很快澆熄我的怒火。火苗熄滅的同時,我想起日常老法師的教誨:「沒有人可以傷害你,除了你自己。」
惹我生氣的絕不是小兒,而是我這個沒有修養沒有智慧的媽媽啊。
人間許多煩惱,原是自作還自受。如果願意平心靜氣找回清明的覺照,找回清明的本心,種種肇因於貪瞋癡的煩惱自然銷融於無形。
曾在幾米一幅畫作中覷見人間的癡態。一對青春戀人穿梭在林間小徑,男孩走在前頭,不時回過頭來照看女孩。畫面上盡是穿越樹林縫隙密密灑在小徑的光影,還有男孩笑臉上洋溢的陽光。在這般幸福的時刻,幾米藉著旁白寫出女孩的心情:「我愈走愈慢,我愈走愈慢,我淚流滿面。」
幸福的當下,有人單純滿足於眼前的幸福,有人卻已警醒到無常的可能--終有一天,可能是人不在了,也有可能是情不再了,眼下的幸福只便成為日後緬懷的片斷。正因知道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態,面對幸福在眼前搬演,萬般不捨於是化作挽留的淚水。
人生本來多有不可解的恩怨情愁,親情的、愛情的、友情的,因為難捨,所以老是盤旋在心頭,成為難以釋懷的大慟。如果能夠認清「人與人最大的聯繫是愛,而不是擁有。」或者如一行禪師所說的,這愛能夠提升到「慈悲喜捨」的境界,這樣的愛便不再招來煩惱了。
涵靜老人駐世時一再耳提面命,教弟子靜參時務必「一切放下,放下一切」。放下什麼?放下種種癡愛,種種瞋心,種種習氣,種種貪婪與執著。放得下這一切,自能海闊天空,萬般自在;萬一放不下,那麼這種種慾望便如嘗過甜頭的怪獸,時時要循了原路來騷擾放不下的獵物。
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有一段經典對白:「握緊拳頭,什麼都沒有;把手放開了,你就擁有一切。」
「把手放開」轉譯成佛教大德的版本:「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工夫。」「看破」這個乍看有點悲觀的字眼如果換成「真知顯現」,可能更容易理解。如何讓真知顯現?印光大師說:「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云為,常起覺照。」他的解釋是世間種種煩惱就像霜露,而覺照就像太陽。太陽出來了,霜露自然煙消雲散。
人世間本來就是如此,能「捨」便能「得」。貪愛一切,捨不下慾望,於是在慾海浮沈,不得自在;放下了,煩惱隨著放下,捨離後智慧自然填補偌大的空洞。能捨的愈大,智慧存在的空間也就愈大,那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
話說回來,美德還須中道節制。一雙洞明的慧眼,可不意味著放大別人的缺點,鉅細靡遺,全數入眼。人生於世,守得住大是大非是真學問,可也得學著適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誠如孔門高弟子夏所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老於世故如果只是閱歷積累出的圓融,並無害人之心,未必得像《紅樓夢》的賈寶玉那般嫌惡。看清人情世事,如果只是淨化自己,而不是批判別人,對個人的成長必然大有裨益。
新近學到一句智慧語:
可以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以為是惡意。
原諒無知通常要比饒恕惡意容易許多。可等到哪天,對別人的惡意中傷也能一笑置之,那就是覺知的高度境界了。
可喜復可賀!
avatar-img
36會員
172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許多痛苦的因由,往往是起于不如己意。所謂「如意」,通常是一廂情願地設定條條框框。真正的幸福,往往來自當下的不如意,年深日久,方才徹悟從前的苦藥原來是甜蜜。
達賴喇嘛:「心靈即道場,慈悲是唯一的教條。」身心安頓不必外求於任何派別或形制的道場,唯一的教條是慈悲。佛教基督教各有不同表述,內涵實無二致。
如果可以清楚地看見宇宙運行的真相,洞知人生不必事事求全,面對別人的精彩表現,對舞台上發出的亮光便能生出由衷的歡喜。人生有點缺憾並不壞,總要留點福氣給別人。
只有真正走過娑婆人間世,切實感受過人間的苦痛,「感同身受」才可能是真心的共情,而非空口的虛言。經歷婚姻生活的洗禮,再次聽到婚禮的前奏曲,心裡感受殊異。或者是求學受的罪,緊記之後自然知道如何對待學生。
看到他人受苦,生起悲憫之心,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算太難;最難的是在自己處於相對劣勢時,還能平心靜氣地接受,乃至寄予衷心的祝福。〈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是愚癡,格非放開兩手,讓前夫稱心滿願,才是真智慧。
上帝愛你,如此大愛當然不是單一存在教堂裡。百忍千辛,為人間眾生找出一條更安穩的路,恐怕才是傳布上帝大愛更貼切的方法。創辦公東高工的錫質平神父無疑是其一。即使無有宗教信仰,懷著悲天憫人之心,照樣可以在各個領域盡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許多痛苦的因由,往往是起于不如己意。所謂「如意」,通常是一廂情願地設定條條框框。真正的幸福,往往來自當下的不如意,年深日久,方才徹悟從前的苦藥原來是甜蜜。
達賴喇嘛:「心靈即道場,慈悲是唯一的教條。」身心安頓不必外求於任何派別或形制的道場,唯一的教條是慈悲。佛教基督教各有不同表述,內涵實無二致。
如果可以清楚地看見宇宙運行的真相,洞知人生不必事事求全,面對別人的精彩表現,對舞台上發出的亮光便能生出由衷的歡喜。人生有點缺憾並不壞,總要留點福氣給別人。
只有真正走過娑婆人間世,切實感受過人間的苦痛,「感同身受」才可能是真心的共情,而非空口的虛言。經歷婚姻生活的洗禮,再次聽到婚禮的前奏曲,心裡感受殊異。或者是求學受的罪,緊記之後自然知道如何對待學生。
看到他人受苦,生起悲憫之心,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算太難;最難的是在自己處於相對劣勢時,還能平心靜氣地接受,乃至寄予衷心的祝福。〈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是愚癡,格非放開兩手,讓前夫稱心滿願,才是真智慧。
上帝愛你,如此大愛當然不是單一存在教堂裡。百忍千辛,為人間眾生找出一條更安穩的路,恐怕才是傳布上帝大愛更貼切的方法。創辦公東高工的錫質平神父無疑是其一。即使無有宗教信仰,懷著悲天憫人之心,照樣可以在各個領域盡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悟真和小太陽,就是原生活法和次生活法,這兩個人誰是最好的人?是小太陽,因為他懂得現時報的生活,就是夢想的慈悲。悟真是一個戒身,他還沒有解決輪回之根的問題,是不可能成佛的。但要做一個更好的人就容易成就。原生活法希望得到佛的庇佑,次生活法也是一樣的。 悟真和小太陽是兄妹關係?因此會鬧意見,比如天氣太熱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悟真和小太陽,就是原生活法和次生活法,這兩個人誰是最好的人?是小太陽,因為他懂得現時報的生活,就是夢想的慈悲。悟真是一個戒身,他還沒有解決輪回之根的問題,是不可能成佛的。但要做一個更好的人就容易成就。原生活法希望得到佛的庇佑,次生活法也是一樣的。 悟真和小太陽是兄妹關係?因此會鬧意見,比如天氣太熱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