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會不會一場空?

2022/10/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本篇文章單純分享投資心得,無任何勸進投資意味,謝謝!】

報酬率由賺40%到賠8%

首先更新一下我最近的定期定額績效。
0050在定期定額34個月後,帳面上報酬(扣除損益金額)來到負8%,美債(00679B),定期定額33個月後,帳面上報酬來到快要負20%;0056則是定期定額14個月後,負15.24%。
忙了這麼久,所有獲利一次性吐回,而且感覺還沒到底。
看著手上滿江紅(負報酬)的股票(ETF),我開始反思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是否能這樣繼續下去?
為了反思,我把自己定期定額的系列文章,全部重頭看過一遍(2020年5月至今),細細地咀嚼我當時的心情。希望能從中梳理初一些想法。

定期定額會是白忙一場嗎?

我是從2020年2月開始定期定額買入ETF,“很幸運”地不久後就遇到了股災,是新冠肺炎剛爆發的那段時間。
市場上風聲鶴唳,0050最低跌到68.55元 (2020年3月)。
那時我萬分恐懼,看盤軟體都不敢開,手上滿江紅(負報酬)的股票。
但當市場開始轉好時,大盤從萬二攀到萬三、甚至萬五時,我對市場的恐懼慢慢轉為困惑、為什麼一直漲?接著變為欣喜、自信,最終我成了定期定額的忠實粉絲。
我開始堅定認為,定期定額就是穩當投資股市的解方。
但現今來看,我認為是有必要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定期定額策略。
在網路上看到有網友討論,認為定期定額是一場騙局,這段討論讓我心裡格登一聲。
我認為定期定額應該說是一種策略,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的狀況去做微調。
簡單列舉以下三種定期定額(含定期不定額),假設每個月都有15000元的閒錢可以進行投資,如何做?以下:
  1. 牛市時,每個月1000元買入。熊市時每個月調高至10000元/月,或更高。
  2. 無論牛市還熊市時,每個月買個15000元。而且也有自信可以持之以恆1年、5年甚至10年。
  3. 牛市每個月買15000元,熊市的時候卻改成每個月買1000元。
我的策略是第二種。
不過再更早以前,我曾經是第三種,股市一直下跌的時候,我反而會調低扣款的金額。
冷靜想想,真是不合理。便宜的時候不多買一點,貴的時候反而買得很開心。
但這也沒辦法,誰讓我管不好自己的恐懼感呢?
雖然我知道第一種是最好的策略,但當我身處在牛市時,我只覺得這片光景會一直持續下去。

在泡沫中避免虧損

最近股市的下跌,讓我再重新去閱讀《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提及的內容。
當股市屢創新高時,先是破萬、再來萬二、萬三甚至萬五時,我只覺得0050會愈來愈貴。直到最近股市下挫,才讓我清醒一點。
前陣子,當我手上持有的0050報酬率一直推高時,證明了群眾(包括我)一片看好而低估了風險、推升股價,最終購入高股價,反而推高了風險。
當股市高點時,應該是要量力而為,不窮追猛打、股市低點時,才有力量酌量加碼。
追求獲利,真的容易讓我們犯錯。

投資從來都不簡單

我很慶幸的是,並沒有因為股市推高,而加碼定期定額。但我也很懊悔,自己眼見著股市推高,沒有警戒心,反而因為帳面上的報酬而沾沾自喜。
這篇除了記錄一下自己的報酬率以外,也檢討自己在投資的心態。
定期定額才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它只是一個投資策略,是不是一場空,掌握在自己手裡。
就像是《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所提到的,如果有人跟你說投資很簡單,那他一定搞錯了什麼。
我會試著讓投資這件事縮小,成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大部分。以平常心看待,不過度因為它的漲跌而過於欣喜或沮喪。
下次有機會再見,謝謝閱讀!
重新思考自己在投資這件事上的態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Rita 生活手札
Rita 生活手札
起初是想記錄自己投資吃虧的經驗,延伸成為投資點滴的分享,但發現還有許多雜七雜八的生活想要紀錄,於是變成了一個大雜燴,如今還在努力尋找真正想做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