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飯時,AB寶詢問媽媽,可不可以邀請她們的美國朋友帶新婚太太住我們家,只見媽媽皺著眉頭:「家裡正在大掃除,亂得不得了,除非你們自己想辦法把搬出來的東西清空。」
我忽然想到:「你們認識不少來台灣工作的老外,他們對台灣最特別的印象是什麼?」
AB寶互看了一下,笑說:「這個問題我們討論過了,就是每天晚上台北市的大街小巷,人人拎著大包小包,等著垃圾車的場景。」
媽媽也附和:「倒垃圾是和左鄰右舍,樓上樓下敦親睦鄰的好機會啊!平常大家都忙,匆匆來去,只有在等垃圾車的時候可以名正言順的東家長西家短。」
我也哈哈大笑:「的確,台北市垃圾不落地政策居然一試就成功,讓很多人跌破眼鏡。其實全台灣曾經有一段垃圾大戰的恐怖時期。」
「垃圾大戰?」AB寶聽不懂。
「大約民國七十年左右吧,台灣經濟起飛,消費增加,垃圾量也增加,但是那時政府還沒有什麼資源回收的機制,也還沒有蓋垃圾焚化爐,所有垃圾就是載到所謂掩埋場一扔了事。記得當時單單淡水河上游到下游就有數十個掩埋場,其實絕大部份也談不上什麼掩埋,就是往河邊一倒,垃圾隨處飄,颱風大雨一來,若能沖走,眼不見為淨最好。」
「哇!怎麼會這樣?」AB寶無法置信。
我搖搖頭,探口氣:「當時所謂垃圾大戰就是有的縣市沒有夠大的掩埋場,沒辦法好好處理弄得髒臭不堪,所以附近的居民群起抗爭,不讓垃圾車進入,當時許多鄉鎮垃圾車就在全省到處流竄,各地居民紛紛在路上設置障礙,不讓車子進入自己的鄉鎮,於是街道到處堆滿了垃圾無法清理。」
AB寶嚇得張大嘴巴,說不出話來。
我繼續說:「幸好當時政府多管齊下,一方面幫各地方政府尋找垃圾掩埋場,另一方面也撥經費打算每個縣市都蓋一座焚化場,同時也開始推動資源回收的概念,希望能減少垃圾量。」
A寶點點頭:「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說得好!」我為A寶鼓掌:「其實台灣的資源回收做得還不錯,回收率已有百分之六十多,和歐洲非常重環保的德國都屬於全世界的領先群,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也把台北列為亞洲環保的最佳典範呢!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B寶分享:「最近幾次國際大的運動比賽,比如奧運或世界盃足球賽,都會提到運動員穿的衣服是由台灣製造,而且是百分之百回收的寶特瓶做成的。」
A寶也補充:「好像咖啡渣也可以做成衣服?」
我點點頭附和:「就像A寶剛剛說的,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世界上應該沒有所謂垃圾,只要我們用腦,還有用心,應該可以讓所有垃圾發揮作用,這也是從現在到未來,值得好好發揮的產業。所謂從垃圾裡淘金哪!」
A寶說:「我參觀過慈濟的資源回收站,有好多志工在幫忙做分類與回收喔!」
我說:「慈濟目前在全台灣有四千多個資源回收點,二百多個集中站,單單你上次去參觀的台北內湖的一個站,每個月資源回收所賺的錢就有六、七十萬元呢!」
B寶有點疑問:「可是我好像也曾聽到有人說慈濟這麼大機構動員這麼多信徒與志工,是與可憐的拾荒老先生老太太搶資源。」
我回答: 「話不能這麼說,慈濟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動環保與回收,當時政府根本也還沒有在做,何況慈濟的回收經費是專款用在大愛電視台的運作,為台灣多創造一個良善的媒體空間,並培養影視創作人才,這都是好事啊!其實不管是慈善團體,政府或個人,只要有心從事資源再利用,我們都應該樂觀其成。」
反應快的A寶搭腔:「這是另一種垃圾大戰,搶垃圾的大戰!」
媽媽提出問題:「以前對於垃圾我們都說三R,現在更進步的是五R,你們知道是哪五R嗎?」
B寶說: 「三R是減量、比如減少不必要的包裝,以及再使用,也就是二手商品的流通,第三個是再利用,也就是像寶特瓶回收後製成其他物品。」
我看她們不知道另外二個R,就提醒她們:「如果要達到資源可以不斷循環,零廢棄的理想,除了前三個R之外,還必須做什麼?」
A寶想著:「如果沒辦法回收再利用,不是燒掉就是埋掉了?」
我再暗示:「單單燒掉或是埋掉是不是有點可惜?」
A寶恍然大悟:「燒掉,也就像是燒煤燒瓦斯,是一種能源嗎?」
B寶也想到:「單單埋掉太可惜,是不是可以利用做為磚石?」
我為她們鼓掌:「沒錯,如果經過種種努力仍然沒有辦法做任何再利用時,就送到焚化爐,但是可以利用科技將那些熱能轉變成電能,然後將燒完的灰渣做成磚石,目前是規劃做為填海造陸這類規模較大的需求。」
媽媽忽然想到:「你們小時候住過的內湖,以前有個出名的垃圾山,現在已經變成漂亮的公園了。」
我也回應:「沒有錯,不只台北當初的幾個垃圾掩埋場都化身為公園,台中、高雄幾乎當年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垃圾場現在都是民眾休閒的好去處。現在台灣的垃圾已經完全不用掩埋的,連各縣蓋的焚化爐往往也找不到足夠的垃圾來燒呢!」
我們一邊說著,一邊吃著飯,忽然,「少女的祈禱」音樂聲響起,AB寶也很自動地到廚房整理廚餘,打算拿到垃圾車做資源回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