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看經典電影或世界名著?原因當然很多,其中會被大家忽略的是看老電影還有「對話」的作用,就像大人會偷瞧年輕人在流行看什麼書,什麼影片一樣,看以前年代流行的東西,也可以與年長朋友多一些「對話」互動的題材。
同時從老電影最能夠感受到不同時代生活的軌跡,從服裝、居家擺設,到劇中主角的言語與生活,真的就是活生生的歷史啊!
當然,經典電影或經典名著的作用不只於此。有人說,經典具有豐富性與恒久性,它能碰觸到人類各種永恒且終極的問題。因為古今中外能夠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都歷經時代的考驗,經過無數人的研讀與討論,而經典所關注的問題與提出的看法,也常常對時代的潮流與演變有巨大的影響,因此也可追索出不同時代的文化氛圍與深度。
傑出的出版人郝明義先生就曾這麼比方:「當代作品提供給人們的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財富來源,而經典是個存摺,它提供給我們不是馬上使用的鈔票,它可能是個金元寶或金錠子,雖需多一道手續提取,卻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些道理我同意,但是我卻不贊成讓幼稚園或小學生看世界名著,因為一本書能夠成為世界名著,起碼要符合幾個條件,第一它是古代的,第二它可能是外國的,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對於古代的歷史背景,各國的風土民情完全不懂,我不太認為孩子精神上能進入名著所描述的世界,而且世界名著所關心的主題大概都是大人關心的,比如愛情、生死永恒,或者正義、背叛、人性試煉….等等,我相信孩子也無法體會。
再加上為了給小孩子看,這些世界名著就必須改寫成非常簡單,甚至只剩下故事大綱。故事大綱沒有感情,也沒有氣氛的蘊醞,不可能感動人,也不會引人深思,簡直是糟踏了世界名著。我覺得世界名著閱讀的方法應該是已經喜歡閱讀,已經進入閱讀的美好世界之後,到了高中或大學之後,再自己去尋找世界名著的原版(或全文翻譯版)來看,才能領略到世界名著真正的精髓。
神話的起源隱喻…
西方的文學、藝術,乃至於生活習慣和典故,幾乎都與希臘及羅馬神話有關,想欣賞西方的藝術,必須對這些錯綜複雜的眾神關係有些概念。神話中描述人物的愛恨情仇,也都成為西方文化中各種象徵與性格的原型。
其實神話說的並不只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類自己的故事,神話的主題其實就是人類自己的處境,以及人類對自然世界以及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每個時代每個社會每個民族都會有神話,這些神話也對那個特定的時代社會與民族產生特別的意義,有人形容神話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神話的起源通常來自於古代民眾對於自然現象不了解,在恐懼或好奇之下,將這些人力無法掌控的力量給予擬人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各自掌管的神,這些神與神、神與人彼此互動的想像,經過口耳相傳,就形成了神話故事。而且神話也包含了人類對現實世界的投射,因此眾神之間也會嫉妒、報復,彼此爭戰。
希臘神話裏有許多由神仙跟人類所生的半人半神,也是神諭(來自諸神的預言)中的英雄,在傳說中的英雄往往都是某種事物的創建者,比如新時代的開創,新宗教的創立,新城市的創建,新生活方式的起始….等等,為了發現新的事物,他們必須離開舊有的環境,出發去尋找能改變未來的觀念,然後帶回來影響原來的群眾,所以英雄的歷程有三部曲:出發,歷險,然後返回。
這個歷程其實也是每個人成長的歷程吧,不過,英雄跟我們現代媒體上所謂的名人有很大的差別,各人只為自己而活,但是英雄卻是為了解救社會而獻身。
我們出生後在父母親保護與引導之下學習基本技能,長大之後勢必離家獨自面對世界,經歷種種挑戰,最後學成之後再貢獻社會。尼采也說過:「人類精神有三變,由駱駝,而猛獅,而嬰兒。」中國自古以來常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來說明學習與體驗的過程。這種生命不同階段的描述,有很多很好的比喻,比如說資深出版人郝明義先生在「工作DNA」裏就以三種動物比擬進入社會工作職場的三種階段,社會新鮮人是鳥,面對廣闊的天地,好處是機會無窮,無限空間任遨翔,但要注意選擇與如何存活下來;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晉升為組織裏的中堅幹部後,就成為駱駝,被託付重任在茫茫的沙漠行走,上司像頭頂烈日,屬下像腳下火燙的沙子,兩相煎熬,卻只能忍辱負重,默默行走。等到有幸成為高階主管或領導人,那就成為鯨魚,萬里長空,似乎可以恣意快活,但是你必須永遠前進,沒有停歇,沒有上岸休息的權利,因為上岸的鯨魚是擱淒的,代表死亡。
從這些比喻中我們知道人在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優勢也有不同的難關,因此要記得不要埋怨自己的處境,一定要好好把握任何學習機會充實自己。
有人認為,神話故事之所以流傳,就是我們藉由故事中的隱喻,讀懂自己內在不被看見的慾望與激情。
隱喻就是隱含其他意思的意象。表面上看起來意象是具體的,故事也是明確的,但是隱含的意思每個人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帶給人的體會也會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所以神話不能當作歷史或科學研究的方式來解讀,神話的主要功能是啟發我們與現在身處的時代和環境發生意義,而不是研究數千年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