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高雄市立鳳山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經營)名譽院長
這個紀錄其實不只是鳳山醫院在疫情時期的風雲起落。英文有個諺語「一個思維決定幾千種行為」。
現在我們的心情大致已經平靜,如果沒有意外,大家會逐漸淡忘那段日夜心情緊繃的日子。
自從去年底Omicron 在全球流行,台灣在今年1月21日確診人數首度破百,算是第二波流行的開始。醫院每週例行防疫會議,從去年的第一波疫情從沒有間斷,除了春節。我會參加高長的會議,也要召開自己鳳山醫院的會議。
4月8日警報響起,蔡英文總統家人確診,總統要自主隔離一週。鳳山醫院召開緊急防疫會議,多位同仁因接觸確診者,必須自主健康管理。當時還是清零政策,4月8日剛入夜醫院接到衞生局指令,立即協助文山國小學童核酸篩檢,當天緊急動員兩組人馬忙到半夜十二時,不只學童,還包括家長、老師共檢驗了130位。
隔天,我跟公會秀莉總幹事抱歉,取消了一起去澎湖參加南部八縣市醫師公會聯誼會。
6天後,4月14日全國確診破千,當天高雄市確診數是區區50人,但大家都清楚疫情擴散已是弦上之箭。當天醫師公會健保政策委員會取消醫院組委員出席,衞生局取消COVID-19醫院醫療應變查核,高雄長庚醫院及鳳山醫院全體員工核酸檢測普篩。這是本年度第二次普篩,當時的結果大家都鬆了口氣,但沒料到隨後社區疫情流行來得快又猛。
高雄市的防疫仍然非常快速,陳其邁市長指示成立府級防疫運籌中心,4月11日由七家綜合性市立醫院加上阮綜合醫院,組成確診市民居家照護醫療組。大家都去了一趟衞生局,王小星主秘告訴大家,火已經燒過來了。還摸不著頭緒時,4月12日各醫院輪值表已經攤在每位院長的眼前。這是代表市府對所有確診市民的正式關懷管道,有醫師、護理師,以及市府各局處,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跟醫院值班一樣,宣告輕症只要居家照護,維持醫院醫療量能及緊急應變能力。
4月18日正式啓動,鳳山醫院恰好是當天的輪值醫院,短期人力安排勉強可以應付,長期下來各醫院都吃不消,正職員工忙不過來,只能招募短期員工。
4月27日全國病例破萬,高雄市也有342例,這也已經超過醫院能收治的人數,但輕症居家照護也需要納管,需要醫療的關懷。醫院收到衞生局的通知,成立關懷梯隊,第一次關懷由醫師執行,確定確診者狀況是否適合繼續居家照護,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護理人員接下後續的每日電話關懷,並判斷是否轉介視訊門診。
衞生局的資訊高手,在三天內完成一套居家照護系統,而且馬上上線,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曾經不易連線,無故斷線,經過兩次大改版,終於逐漸穩定成熟。
院內確診同仁逐日浮現,各職類都有。這不意外,我們被三面夾攻,工作場所、社區、家庭。住院及門診手術、檢查病人都要核酸檢測陰性,但是住院病人的照顧者成為破口,住院病人也會有空窗期,住進病室後才出現症狀。
5月2日,病房第一次降載。勻出人力執行各種防疫作業,包括社區篩檢、院內疫苗注射、區分出有症狀者在不同區看診篩檢開藥,還有校園疫苗注射,及不斷增加的居家關懷,最多到每日四線。假日醫師曾同時出動到6線。端午連假也沒有稍歇,病毒也不會休息吧。也因此,要提高效率,醫師也多了一線視訊藥物專診,不然光是盤點Paxlovid藥物禁忌就大塞車,之後還加上Molnupiravir的適應症判斷。
5月3日,高雄新增案例首度破千,之後,逐日增加。5月23日,我們把一個病房清空,重新隔間以符合防疫感染管制,完成10床確診專責病床。這是病房第二次降載,但是這次並沒有多出人力來,因為人員要分艙分流。
王宏育理事長看到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5月20日在鳳山醫院對全公會會員視訊,由感染科蔡青晏醫師及林誓揚常務理事開課。衞生局也很重視基層醫師協助確診民眾居家關懷的力量,林盟喬副局長親自到場支持,回答現場及線上醫師所有的問題,穩定軍心。
5月26日,高雄市新增病例首度破萬,全台也來到這波疫情最高峰,新增94855例。全醫院動員了,管理部主任親自去值衞生局疫調大夜班,我也出來協助居家關懷的電話問診。初期週六週日基層診所大都維持休息,所有新派案全部送到醫院,曾經一個週末派案接近千例。不過,公會鼓勵會員出來撐住局面,5月3日成立了COVID-19群組,逐漸加入的醫師擴增到三百六十多位。
我看診速度本來就慢,電話問診也一樣,但在電話問答中,對方家中的人聲及背景聲,依然可以感受到確診民眾的家庭狀況及病情。不少民眾懷著感謝的心情,才罹病就有醫師主動詢問,怎麼說心情都好很多。也有問個不停的人,家族的成員全部拿出來問一遍,當然是跟疫情不相干。真正不可理喻只有一件,劈頭就興師問罪,叫你不要再打擾,我聽得出來,這支是重要電話,一刻不可被佔線。
疫情期間,公會及醫療群維持每週線上學術研討會,包括一場屬於旗山區但在鳳山醫院視訊的課程,藍聖星醫師親自到場主持,可謂風雨飄搖弦歌不輟。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2015年在TED演講時說過,未來會大規模殺死上千萬人,不是戰爭,不是飛彈,而很可能是具高度傳染性的病毒。當時相去2003年SARS過了十多年,沒有人特別在意,沒想到2020年就兌現。
一個思維,我們現在懷著如何的想法去面對及處理疫情,也許不久將來,我們就看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