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醫院為什麼招不到PGY心理師-醫院管理層該具備的大局思維與解方

2024/02/23閱讀時間約 90 分鐘

年後在路上遇到某醫院的主管, 跟他聊了一下他們醫院的近況, 還一起吃了午餐, 言談間他說道擔心最近都找不到心理師願意接受PGY訓練, 後來也跟他分享目前社區市場的情況和需求, 聊完後覺得似乎值得寫一篇文章來給許多醫院憂心的管理者。


先說結論, 解決方式就是心理師需要用商業模式、 營造個人品牌的內容來吸引他們參與PGY的訓練。

也先幫大家科普一下PGY(如果你很熟悉,可以跳過分割線內容)




PGY的設計受眾原本就是在醫院裡剛畢業的醫事人員, 能夠在短時間(2年)裡加速減少試誤的機會, 可以成為臨床即戰力。


他們在醫院裏做臨床工作, 是無法選擇個案, 只要醫師轉來, 就要完成醫囑, 所以PGY的訓練後是要讓臨床工作者都能做醫師轉來的個案, 如果較小的醫院幾乎所有的病人都要會接, 不太有太多選擇的機會。 也因此PGY的第一年訓練涵蓋了 大部分醫院會經常接觸到的病患,成人、兒童、高齡者, 而在第二年則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別去學習。


在評鑑規則的框架之下, 如果沒有源源不絕的PGY受訓人員, 這個項目便有可能因此而得到不好的分數。


不少醫院也更期待, 這些PGY在兩年訓練之後能夠繼續留任, 減少醫院的訓練成本。




後來這位長官又說, 他們這個地區前兩名心理師最多的醫院, 都找不到PGY, 而第一名的醫院薪水還多過第二名的薪水好幾千, 仍然找不到。

聽完這兩個故事, 就覺得似乎這已經不是醫院大小或是薪資高低可以解決的問題。

raw-image



而評鑑在即, 大家都會擔心沒有PGY的客源影響成績, 使用了許多方法, 仍然挑不起剛領照心理師的誘因, 到底原因在哪?


這篇文章裡先來聊聊PGY減少的原因, 後來再分析醫院缺什麼 , 最後再找出解方來處理這個問題。


PGY減少的原因

1、想工作,卻不想上班的心理師越來越多

上班和工作不是都一樣嗎? 哈哈! 這樣的想法常出現在上班族的人身上 ( 我以前也是這麼想 ), 然而, 現在卻大不同了。

上班是需要固定時間打卡, 全部的上班時間都要在位置上, 長官找你要出現, 領公司的薪水, 享有公司的勞健保、 執照加給、福利、年終等(這些是很多人不願離開醫院的原因), 這是上班模式。


工作模式則又不一樣了, 有工作有薪水, 當然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而工作的地方, 有時在固定譬如治療所, 也有在不固定的地方, 在不同地方演講、做治療。


如果厲害的, 只要工作一次, 就有源源不絕的收入。 後面的薪水則由第一次的工作而產生的複利效應, 也就是被動收入, 譬如線上課程, 你錄製一次課程, 上架之後就可以一直賣下去 ( 前提你要有價值,別人才會買,也要知道如何行銷)。


因為沒有人管, 不需要做行政, 可以有很多時間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情。 但也別認為成為行動心理師都是好康的, 需要自己負擔勞健保和執照費, 如果去治療所和諮商所, 又會有行政費用的抽成。


總結上面的, 工作不上班到底有什麼好處? 為了自由, 不被約束, 沒有行政業務, 管好自己, 就有收入。


2、新手行動心理師的先行者

過去因為名額不足無法進入醫院的新手心理師, 他們直接轉戰社區被資深心理師認為真大膽, 治療技術還沒熟練就下海了。

沒想到, 幾年過後卻被還在學校念研究所的學弟妹作為效法的對象, 他們認為既然學長姐都可以不用PGY就在社區工作, 我何嘗不能。

尤其是近幾年心理師的人數越來越多, 有限的執業場所無法提供那麼多人, 不少人領證之後就直接進到第一線, 也產生出更多的少年英雄了。(不管年紀喔!)



3、PGY的優勢不再

過去在醫院待過的人總認為, 沒有經歷過PGY的受訓, 似乎少了很多能力。

大家一畢業, 就開始找那些醫院提供PGY的訓練, 認為透過PGY的兩年訓練, 會增加不少的功力, 也認為臨床經驗似乎是通往幸福的一個門, 有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


但最近行動心理師越見增加, 看到的是剛拿到執照的心理師在社區中工作, 而且還過得不錯。


他們看到, 如果不想被醫院束縛的心理師, 只要專注在某項(或某幾項)心理治療技術, 再加上有督導的在旁協助, 看起來不用PGY似乎對他們在社區執業也無傷, 就如同過去有一陣子當兵的兩年是多餘的一樣的概念。


因為這些原因, 醫院不再是多數心理師的首選, 可能還有些醫學中心, 或許還可以因為名號這個大傘而被吸引之外, 如果醫院本身不刻意努力, PGY逐漸減少極可能在未來會是個趨勢。


讓心理師轉念-醫院要提供進入社區所需的軟知識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個人長期追蹤某幾間走在前面的諮商所, 觀察他們如何進行行銷, 當多數的所還在被動等著個案上門的時候, 他們已經主動訓練自己的心理師, 幫助他們讓自己更容易被市場看到。 這幾間諮商所早在幾年以前就已經在 進行類似的社區型PGY訓練了, 提供社區心理師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有人會問為什麼是諮商所? 沒有治療所? (這不是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喔!) 可能我自己的眼光短淺, 但我只看到諮商心理師比較能接地氣, 知道市場要甚麼? 受眾想甚麼? 就會推出他們想要的商品 !


過去幾年在醫院訓練實習生和PGY的時候, 我都會問他們, 你未來想要出去外面執業, 還是繼續待在醫院裏? 十個裡面大概有八、九個都想要出去工作。 剩下那一、兩個都只是謙虛的說還不敢想, 因為自己還不成氣候, 但是驛動的心早就深植在心中。


在醫院甚或是在社區的治療所諮商所, 透過督導、老師上課, 他們都能夠提供治療方法的基礎教育。 這部分醫院和社區的資源不分軒輊, 唯獨醫院有公費, 而社區要自費請督導。 然而醫院卻無法提供如何在社區中存活下來的軟實力, 醫院讓你未來除了在醫院裏工作之外, 不太會願意協助你開創未來新的路。


這就可以想見剛剛前面所說那幾間走在前面的諮商所, 可以用高價的受訓費, 因為市場上沒有人提供這樣的資源, 所以可能寧願高價自費, 學習那些社區裡面需要但醫院沒教的軟實力。


其實這是嚴重的警訊, PGY都被社區搶走了, 而且社區是多數心理師期待的最終工作地, 不管是開業或是找治療所、諮商所掛牌, 唯獨醫院不是選項之一。


當我們知道了, 這些心理師不管有無經過醫院的PGY, 最終都會去社區成為行動心理師, 便要想想看, 如何在醫院的PGY期間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社區技能, 才有可能讓他們棄社區進醫院, 至少有機會進去醫院PGY兩年, 以增加離開醫院進入社區的實力。


站在這個角度看, 自己如果身無分文進到社區去闖兩年, 不如先到醫院充實自己未來必要的技能, 而所提供的這些技能是社區所必要的, 才更有可能得到有意願進入PGY的心理師。


什麼是進入社區的必要軟實力?

最後我們就要來思考哪些事情是他們進入社區必要的軟實力, 這也是醫院增加PGY心理師意願的解方了, 誠如前面那幾間有遠見的諮商所, 在幾年前就開始, 幫助剛領照的心理師受訓, 他們提供如何撰寫文章、 如何接受媒體訪問, 這些是看得到的部分, 單一品項的產品產出訓練, 已經是在心理師界少有的行銷品牌範例了。

然而, 醫院需要提供優於社區諮商所、治療所的產品, 才有可能幫助心理師拒絕社區的諮商所、治療所回流到醫院的PGY。 單一的產品產出(寫作、podcast、youtube), 透過個別化的訓練是比較容易達到一定的境界。


若要能夠與社區競爭, 這些單一產品的產製, 勢必是相對容易學習的, 也很容易被模仿 。 如此一來能夠提供這些技能的醫院, 只是延緩進入紅海的時間。 幾年之後, 大家也都有能力提供這樣的資源了。


他們需要更有系統、更加有綜效(做一件事可以得到多種效果)的學習內容, 不只需要知道如何產出單一商品, 譬如做podcast或youtube能夠透過文章行銷, 或是開實體課程也可以在線上發生影響力, 這樣一舉多工的效能, 勢必能在有限的時間裡, 做到高效產出。


除了知道如何行銷這些知識產品, 還要讓心理師們知道自己的知識產品如何落到正確有效的人手中, 才能讓人們知道自己的價值, 進入社區尤其重要的是, 時間是有限的, 如何在點、線、面上讓人知道自己的價值, 又因每一種不同的心理專業, 都有特定的客群, 有些客群是爸媽、 有些是子女、 有時是個案本身、 有時是機構、 所以心理師要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 市場在哪? 這些無法透過複製就可以發生效果的, 而是透過每次的適當的行銷策略、行動來優化並且測試後, 才有可能精準達到我們期待的目標。


我們都需要讓自己更能夠適應社區型態, 醫院並非不好, 但如果真的遇到瓶頸, 仍然要跳出醫療的框架, 學習真的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若是心理師,如果醫院PGY有這樣的課程,您會想參加嗎? 還是想直接去治療所和諮商所工作呢? 為什麼有這樣的決定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



也歡迎訂閱「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電子報,帶您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嗨!你遇到了難搞的長輩?還是混亂的失智症病患嗎?又讓你火冒三丈、無法入眠嗎? 當我們知道他背後的原因,便有可能理解他甚至解決他,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