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改變,思維跟著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請問以下兩個敘述您比較同意哪一項?
  1. 人可以學習新事物與技能,但是智力是天生的,不能改變
  2. 不管人天生的智力程度如何,都能改變˙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過去十五年來,在美國教育界、乃至於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趨勢之一。思維(Mindset)是一個用以認識世界、以及理解自己的模式。比如:我很聰明、我沒有藝術天份、我是個好媽媽...等等。簡單來說,思維就是心態。有些思維是自身清楚察覺的,也有一些暗自的信念是自己沒有發覺的。不管有否察覺,這些思維(mindset)都會影響人們看待自己、回應世界的方式。
引言中的問題,選擇前者:相信智力是固定、不能改變的,傾向於「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而後者:相信人的智能能夠改變,則屬於「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更具體的說,Dr. Carol Dweck在《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證實一個理論:人類的智力、創意、體能以及其他素質,並非與生俱來的固定特質;而是可以透過時間和努力加以改變的可塑特質。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就是在其研究中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而這兩種思維大幅度地決定學習動機與效果。
在我大學時,當時教會正在招募第一屆的樂團成員。作為一個熱血大學生,想當然爾我充滿鬥志地報名,並且開始參加訓練。熱血的不只我一個人,還有幾個差不多年紀的音樂同好,大多跟我一樣學過幾年琴、歌也能準準的唱幾句。但是,在我們這同梯次的一群人中,有個成員不太一樣,是個...大哥哥。說大哥哥是客氣了,其實更像個叔叔,至少大我們十來歲的中年男子。看到他來報名要打爵士鼓,我很驚訝,因為在所有的申請學員中只有他一個人不再是學生。但是,這顯然沒有阻擋他參與培訓的決定。
十五年過去,這位大哥不僅真的打上了爵士鼓,還成了樂團中教官級的成員。有趣的是,他沒有停留在那裡。過了兩年,他又去自學了薩克斯風,現在也在教會的爵士樂團中有一咖。
換作是其他人,極有可能在看到申請表時,就已經因為這些腦海中的聲音卡關:
「我沒有學過樂器。」
「我的年紀太大了。」或者
「我工作太忙,怎麼有時間練習?」
認知與思維,終究將決定一個人的行動;而一個人的命運,則是他所有行動與情境的疊加。這位大哥所展現的成長性思維,使他可以突破客觀情境的各種不看好,步上成長之途。經過長期的努力,他在音樂造詣上便享受開花結果的喜悅。更重要的,因為我認識這個人,所以我知道投入在樂團的服事中帶給他極大的快樂。
然而,我也認識許多被固定型思維綁住手腳的大小夥伴。你可能聽過某人說:「我沒運動細胞」或「我跟數學無緣」,甚至你自己就曾說過類似的話語。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認為智力及其他素質、能力和才華屬於固定天性,是無法改變的;他們相信人們在任何領域均擁有一定數量的才能和智力。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在某方面天賦異稟,或不能立即進入狀況,那最好還是趁早放棄。若果嘗試,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事實上,這與腦神經科學家們的發現大有不同!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有鍛鍊身體的好習慣。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令人羨慕的六塊肌、二頭肌指日可待。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的腦袋,也可以經過鍛鍊而變聰明。腦神經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透過練習而發展的。我們常聽人說「腦子沒有在動」。以腦科學的眼光來評斷,這句話不成立。人的腦袋隨時都處在運作狀態;每一秒鐘在我們的小腦袋裡的各個部位進行著十萬種以上不同的化學反應。每一次挑戰大腦的舒適區~也就是學習新事物、挑戰有難度的任務時,大腦就會進入一個熱烈運作的學習狀態,在神經元間產生新的連結,使人變得越發聰明。

了解大腦的運作

認知改變的第一步在於:幫助學習者了解大腦、以及大腦的運作機制(Brainology)!
理解「人的智力並非固定的」,是改變思維的第一步。事實上,發明IQ 測驗的法國心理學家(Binet–Simon test) Alfred Binet (1857-1911)當初是為了讓法國巴黎地區無法在公立學校適應的學生、尋找並創造更適宜的教育資源,才創造了這個智商分級測驗。目的並非將人的智力「分級」,而是為了追求教育的平等權利。Binet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 指出當人們「透過不斷地練習與訓練、更好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改善注意力、記憶力、判斷能力也就是說人可以變得更聰明(intelligent)」。這與大部分人認知的「智商是天生的」大相徑庭!
回過頭來說,人是怎麼「變聰明」的呢?就是在面對困難的任務、思考解決方法,大腦激烈運作、神經元產生新的連結、新增神經突觸,並產生新的灰質,智力提升。更令人興奮的是:這個能力並不受年齡的限制,即使成人的大腦也具有相當的可塑性。人進入成年之後,所有的細胞都在衰退老化;唯有腦細胞是可以不斷地產生新連結、不斷更新。

了解成長性思維

第二,教導孩子「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為了瞭解理解成長型思維是否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直接影響,Dr. Dweck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十三所高中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他們將高中生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孩子,上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課程;而實驗組的學生,則同時也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在線課程。三個月後,了解成長性思維、以致於能夠檢視自身思維模式的學生組,展現出更好的學習成績、更少逃課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在長期看來更能夠適應大學學習。
因此,許多北美的中小學課程在過去十年都在課程結構與內容中做了一些調整,將「成長性思維」與大腦的運作知識融入必修課程中。
我的大兒子在中學的第一年,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修了一門課 “21 Century Learning,每週45分鐘.學什麼呢?學大腦構造、發展,以及「學習怎麼學習」有效的學習技巧、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其中有一兩個單元特別專注於討論成長型思維,並讓孩子辨識自己的思維模式。至於我們家的兩位小學生,則是在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課程中學習了許多有趣的口訣,把「成功的習慣」和「成長性思維」的重點倒背如流。
如果學校沒教,在家裡可以教嗎?當然可以。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與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PERTS一起開發、制定了《成長型思維模式教學計劃》(Growth Mindset Lesson Plan)。在Khan Academy的網站上,為著小學、國中與高中學生,設計了適合其年齡與學習模式的課程。除了給學生的資源,也鼓勵成人們可以花10分鐘瀏覽第一個為教師預備的區塊,學習如何示範成長性思維、面對失敗、以及正確地讚賞孩子。
思維的力道,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並且,心思不會是真空的,好的、壞的、正向的、負面的...思維作為一個人理解世界與自己的架構,必定建構在特定的價值與基礎上。在嘗試改變孩子的思維之前,不妨也辨識自己的思維模式。
因為,生命影響生命,孩子是最精準的模仿者。
avatar-img
12會員
16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P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是父母、老師可以送給孩子美好的禮物。我們期待:就算是你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仍舊可以做對的選擇、從良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中健康快樂的享受生活。 要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大人需要把握幾個原則:(1)給予動機, (2)可操作的習慣步驟, 以及 (3) 正向回饋。 價值是使人
你是那種很急著要提供好點子的大人嗎?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對折的紙沒有對好角角,會心癢癢想幫忙修正?少了Try-and-Error的過程,學習就不夠原汁原味。如何用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幫助孩子 那在「不作為」之中,又該怎麼樣可以有「積極作為」,陪伴孩子發揮優勢?苦惱的爸媽師長,不用敲門,請進來。
世界的教育部長Ken Robinson(1950-2020)堅信創意是可以教的~不是透過講解,而是給孩子機會、激發他、鼓勵他、並且示範給他看。 藝術教育、或美學素養,不是讓孩子學會把一隻鳥畫得很像、或者知道誰是印象派大師、作品的特色等等,而是幫助孩子透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
幫助孩子學習溝通的「練習場」,就在生活當中:遊戲區、班會、防疫宅在家跟哥姐弟妹一起玩大富翁...哪裡有交談與互動,就在哪裡有溝通練習場。問題是,這些“moment”怎麼成為練習場而不是屠宰場? 給「大人們」的第一個心法是:慢慢來,比較快。
溝通要不要上課?見仁見智。但溝通要不要學習?絕對需要! 學習溝通最佳的場域在生活之中,我們這些「孩子身旁的大人」們如何觀察那些自己送上門的教育時機,又該怎麼做呢?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是父母、老師可以送給孩子美好的禮物。我們期待:就算是你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仍舊可以做對的選擇、從良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中健康快樂的享受生活。 要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大人需要把握幾個原則:(1)給予動機, (2)可操作的習慣步驟, 以及 (3) 正向回饋。 價值是使人
你是那種很急著要提供好點子的大人嗎?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對折的紙沒有對好角角,會心癢癢想幫忙修正?少了Try-and-Error的過程,學習就不夠原汁原味。如何用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幫助孩子 那在「不作為」之中,又該怎麼樣可以有「積極作為」,陪伴孩子發揮優勢?苦惱的爸媽師長,不用敲門,請進來。
世界的教育部長Ken Robinson(1950-2020)堅信創意是可以教的~不是透過講解,而是給孩子機會、激發他、鼓勵他、並且示範給他看。 藝術教育、或美學素養,不是讓孩子學會把一隻鳥畫得很像、或者知道誰是印象派大師、作品的特色等等,而是幫助孩子透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
幫助孩子學習溝通的「練習場」,就在生活當中:遊戲區、班會、防疫宅在家跟哥姐弟妹一起玩大富翁...哪裡有交談與互動,就在哪裡有溝通練習場。問題是,這些“moment”怎麼成為練習場而不是屠宰場? 給「大人們」的第一個心法是:慢慢來,比較快。
溝通要不要上課?見仁見智。但溝通要不要學習?絕對需要! 學習溝通最佳的場域在生活之中,我們這些「孩子身旁的大人」們如何觀察那些自己送上門的教育時機,又該怎麼做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1.定型者心態v.s成長型心態定義 以「學習」的腦波來說,定型心態者對得分結果反應激烈,而成長型心態者對學習過程較感興趣。換句話說,成長型心態者重視過程,定型心態者重視結果。 2.成長型心態的優勢 重視結果的問題在於失敗會放大痛苦,嚴重時可能一蹶不振。而成長型心態者則是不斷優化過程,相較之
Thumbnail
天賦是能帶來效益的重複性思想、感受,或是行為模式。 經過超過半世紀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原來這些重複性模式和大腦內的突觸有關係,而且長大到某個年紀之後,大腦的成長就不會再創造出新的模式,於是定調了這些持久不變的:你的天賦特質。
Thumbnail
雖然我們都會受到年齡所導致體力與智力上衰退的影響,但年長者並非一無是處,《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發現,年長者通常善於詮釋他人所提出的點子,甚至於比原創者闡釋的更好。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年長之後,我們擅長的部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Brooks引用了心理學家Cattell在1971
Thumbnail
我們人,有2種思維, 一個是固定型思維,另一個則是成長型思維。 而你, 屬於哪一種呢?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1.定型者心態v.s成長型心態定義 以「學習」的腦波來說,定型心態者對得分結果反應激烈,而成長型心態者對學習過程較感興趣。換句話說,成長型心態者重視過程,定型心態者重視結果。 2.成長型心態的優勢 重視結果的問題在於失敗會放大痛苦,嚴重時可能一蹶不振。而成長型心態者則是不斷優化過程,相較之
Thumbnail
天賦是能帶來效益的重複性思想、感受,或是行為模式。 經過超過半世紀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原來這些重複性模式和大腦內的突觸有關係,而且長大到某個年紀之後,大腦的成長就不會再創造出新的模式,於是定調了這些持久不變的:你的天賦特質。
Thumbnail
雖然我們都會受到年齡所導致體力與智力上衰退的影響,但年長者並非一無是處,《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發現,年長者通常善於詮釋他人所提出的點子,甚至於比原創者闡釋的更好。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年長之後,我們擅長的部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Brooks引用了心理學家Cattell在1971
Thumbnail
我們人,有2種思維, 一個是固定型思維,另一個則是成長型思維。 而你, 屬於哪一種呢?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