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改變,思維跟著改變

2022/10/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請問以下兩個敘述您比較同意哪一項?
  1. 人可以學習新事物與技能,但是智力是天生的,不能改變
  2. 不管人天生的智力程度如何,都能改變˙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過去十五年來,在美國教育界、乃至於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趨勢之一。思維(Mindset)是一個用以認識世界、以及理解自己的模式。比如:我很聰明、我沒有藝術天份、我是個好媽媽...等等。簡單來說,思維就是心態。有些思維是自身清楚察覺的,也有一些暗自的信念是自己沒有發覺的。不管有否察覺,這些思維(mindset)都會影響人們看待自己、回應世界的方式。
引言中的問題,選擇前者:相信智力是固定、不能改變的,傾向於「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而後者:相信人的智能能夠改變,則屬於「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更具體的說,Dr. Carol Dweck在《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證實一個理論:人類的智力、創意、體能以及其他素質,並非與生俱來的固定特質;而是可以透過時間和努力加以改變的可塑特質。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就是在其研究中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而這兩種思維大幅度地決定學習動機與效果。
在我大學時,當時教會正在招募第一屆的樂團成員。作為一個熱血大學生,想當然爾我充滿鬥志地報名,並且開始參加訓練。熱血的不只我一個人,還有幾個差不多年紀的音樂同好,大多跟我一樣學過幾年琴、歌也能準準的唱幾句。但是,在我們這同梯次的一群人中,有個成員不太一樣,是個...大哥哥。說大哥哥是客氣了,其實更像個叔叔,至少大我們十來歲的中年男子。看到他來報名要打爵士鼓,我很驚訝,因為在所有的申請學員中只有他一個人不再是學生。但是,這顯然沒有阻擋他參與培訓的決定。
十五年過去,這位大哥不僅真的打上了爵士鼓,還成了樂團中教官級的成員。有趣的是,他沒有停留在那裡。過了兩年,他又去自學了薩克斯風,現在也在教會的爵士樂團中有一咖。
換作是其他人,極有可能在看到申請表時,就已經因為這些腦海中的聲音卡關:
「我沒有學過樂器。」
「我的年紀太大了。」或者
「我工作太忙,怎麼有時間練習?」
認知與思維,終究將決定一個人的行動;而一個人的命運,則是他所有行動與情境的疊加。這位大哥所展現的成長性思維,使他可以突破客觀情境的各種不看好,步上成長之途。經過長期的努力,他在音樂造詣上便享受開花結果的喜悅。更重要的,因為我認識這個人,所以我知道投入在樂團的服事中帶給他極大的快樂。
然而,我也認識許多被固定型思維綁住手腳的大小夥伴。你可能聽過某人說:「我沒運動細胞」或「我跟數學無緣」,甚至你自己就曾說過類似的話語。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認為智力及其他素質、能力和才華屬於固定天性,是無法改變的;他們相信人們在任何領域均擁有一定數量的才能和智力。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在某方面天賦異稟,或不能立即進入狀況,那最好還是趁早放棄。若果嘗試,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事實上,這與腦神經科學家們的發現大有不同!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有鍛鍊身體的好習慣。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令人羨慕的六塊肌、二頭肌指日可待。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的腦袋,也可以經過鍛鍊而變聰明。腦神經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透過練習而發展的。我們常聽人說「腦子沒有在動」。以腦科學的眼光來評斷,這句話不成立。人的腦袋隨時都處在運作狀態;每一秒鐘在我們的小腦袋裡的各個部位進行著十萬種以上不同的化學反應。每一次挑戰大腦的舒適區~也就是學習新事物、挑戰有難度的任務時,大腦就會進入一個熱烈運作的學習狀態,在神經元間產生新的連結,使人變得越發聰明。

了解大腦的運作

認知改變的第一步在於:幫助學習者了解大腦、以及大腦的運作機制(Brainology)!
理解「人的智力並非固定的」,是改變思維的第一步。事實上,發明IQ 測驗的法國心理學家(Binet–Simon test) Alfred Binet (1857-1911)當初是為了讓法國巴黎地區無法在公立學校適應的學生、尋找並創造更適宜的教育資源,才創造了這個智商分級測驗。目的並非將人的智力「分級」,而是為了追求教育的平等權利。Binet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 指出當人們「透過不斷地練習與訓練、更好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改善注意力、記憶力、判斷能力也就是說人可以變得更聰明(intelligent)」。這與大部分人認知的「智商是天生的」大相徑庭!
回過頭來說,人是怎麼「變聰明」的呢?就是在面對困難的任務、思考解決方法,大腦激烈運作、神經元產生新的連結、新增神經突觸,並產生新的灰質,智力提升。更令人興奮的是:這個能力並不受年齡的限制,即使成人的大腦也具有相當的可塑性。人進入成年之後,所有的細胞都在衰退老化;唯有腦細胞是可以不斷地產生新連結、不斷更新。

了解成長性思維

第二,教導孩子「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為了瞭解理解成長型思維是否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直接影響,Dr. Dweck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十三所高中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他們將高中生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孩子,上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課程;而實驗組的學生,則同時也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在線課程。三個月後,了解成長性思維、以致於能夠檢視自身思維模式的學生組,展現出更好的學習成績、更少逃課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在長期看來更能夠適應大學學習。
因此,許多北美的中小學課程在過去十年都在課程結構與內容中做了一些調整,將「成長性思維」與大腦的運作知識融入必修課程中。
我的大兒子在中學的第一年,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修了一門課 “21 Century Learning,每週45分鐘.學什麼呢?學大腦構造、發展,以及「學習怎麼學習」有效的學習技巧、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其中有一兩個單元特別專注於討論成長型思維,並讓孩子辨識自己的思維模式。至於我們家的兩位小學生,則是在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課程中學習了許多有趣的口訣,把「成功的習慣」和「成長性思維」的重點倒背如流。
如果學校沒教,在家裡可以教嗎?當然可以。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與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PERTS一起開發、制定了《成長型思維模式教學計劃》(Growth Mindset Lesson Plan)。在Khan Academy的網站上,為著小學、國中與高中學生,設計了適合其年齡與學習模式的課程。除了給學生的資源,也鼓勵成人們可以花10分鐘瀏覽第一個為教師預備的區塊,學習如何示範成長性思維、面對失敗、以及正確地讚賞孩子。
思維的力道,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並且,心思不會是真空的,好的、壞的、正向的、負面的...思維作為一個人理解世界與自己的架構,必定建構在特定的價值與基礎上。在嘗試改變孩子的思維之前,不妨也辨識自己的思維模式。
因為,生命影響生命,孩子是最精準的模仿者。
11會員
15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