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改變,思維跟著改變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請問以下兩個敘述您比較同意哪一項?
  1. 人可以學習新事物與技能,但是智力是天生的,不能改變
  2. 不管人天生的智力程度如何,都能改變˙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過去十五年來,在美國教育界、乃至於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趨勢之一。思維(Mindset)是一個用以認識世界、以及理解自己的模式。比如:我很聰明、我沒有藝術天份、我是個好媽媽...等等。簡單來說,思維就是心態。有些思維是自身清楚察覺的,也有一些暗自的信念是自己沒有發覺的。不管有否察覺,這些思維(mindset)都會影響人們看待自己、回應世界的方式。
引言中的問題,選擇前者:相信智力是固定、不能改變的,傾向於「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而後者:相信人的智能能夠改變,則屬於「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更具體的說,Dr. Carol Dweck在《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證實一個理論:人類的智力、創意、體能以及其他素質,並非與生俱來的固定特質;而是可以透過時間和努力加以改變的可塑特質。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就是在其研究中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而這兩種思維大幅度地決定學習動機與效果。
在我大學時,當時教會正在招募第一屆的樂團成員。作為一個熱血大學生,想當然爾我充滿鬥志地報名,並且開始參加訓練。熱血的不只我一個人,還有幾個差不多年紀的音樂同好,大多跟我一樣學過幾年琴、歌也能準準的唱幾句。但是,在我們這同梯次的一群人中,有個成員不太一樣,是個...大哥哥。說大哥哥是客氣了,其實更像個叔叔,至少大我們十來歲的中年男子。看到他來報名要打爵士鼓,我很驚訝,因為在所有的申請學員中只有他一個人不再是學生。但是,這顯然沒有阻擋他參與培訓的決定。
十五年過去,這位大哥不僅真的打上了爵士鼓,還成了樂團中教官級的成員。有趣的是,他沒有停留在那裡。過了兩年,他又去自學了薩克斯風,現在也在教會的爵士樂團中有一咖。
換作是其他人,極有可能在看到申請表時,就已經因為這些腦海中的聲音卡關:
「我沒有學過樂器。」
「我的年紀太大了。」或者
「我工作太忙,怎麼有時間練習?」
認知與思維,終究將決定一個人的行動;而一個人的命運,則是他所有行動與情境的疊加。這位大哥所展現的成長性思維,使他可以突破客觀情境的各種不看好,步上成長之途。經過長期的努力,他在音樂造詣上便享受開花結果的喜悅。更重要的,因為我認識這個人,所以我知道投入在樂團的服事中帶給他極大的快樂。
然而,我也認識許多被固定型思維綁住手腳的大小夥伴。你可能聽過某人說:「我沒運動細胞」或「我跟數學無緣」,甚至你自己就曾說過類似的話語。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認為智力及其他素質、能力和才華屬於固定天性,是無法改變的;他們相信人們在任何領域均擁有一定數量的才能和智力。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在某方面天賦異稟,或不能立即進入狀況,那最好還是趁早放棄。若果嘗試,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事實上,這與腦神經科學家們的發現大有不同!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有鍛鍊身體的好習慣。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令人羨慕的六塊肌、二頭肌指日可待。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的腦袋,也可以經過鍛鍊而變聰明。腦神經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透過練習而發展的。我們常聽人說「腦子沒有在動」。以腦科學的眼光來評斷,這句話不成立。人的腦袋隨時都處在運作狀態;每一秒鐘在我們的小腦袋裡的各個部位進行著十萬種以上不同的化學反應。每一次挑戰大腦的舒適區~也就是學習新事物、挑戰有難度的任務時,大腦就會進入一個熱烈運作的學習狀態,在神經元間產生新的連結,使人變得越發聰明。

了解大腦的運作

認知改變的第一步在於:幫助學習者了解大腦、以及大腦的運作機制(Brainology)!
理解「人的智力並非固定的」,是改變思維的第一步。事實上,發明IQ 測驗的法國心理學家(Binet–Simon test) Alfred Binet (1857-1911)當初是為了讓法國巴黎地區無法在公立學校適應的學生、尋找並創造更適宜的教育資源,才創造了這個智商分級測驗。目的並非將人的智力「分級」,而是為了追求教育的平等權利。Binet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 指出當人們「透過不斷地練習與訓練、更好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改善注意力、記憶力、判斷能力也就是說人可以變得更聰明(intelligent)」。這與大部分人認知的「智商是天生的」大相徑庭!
回過頭來說,人是怎麼「變聰明」的呢?就是在面對困難的任務、思考解決方法,大腦激烈運作、神經元產生新的連結、新增神經突觸,並產生新的灰質,智力提升。更令人興奮的是:這個能力並不受年齡的限制,即使成人的大腦也具有相當的可塑性。人進入成年之後,所有的細胞都在衰退老化;唯有腦細胞是可以不斷地產生新連結、不斷更新。

了解成長性思維

第二,教導孩子「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為了瞭解理解成長型思維是否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直接影響,Dr. Dweck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十三所高中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他們將高中生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孩子,上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課程;而實驗組的學生,則同時也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在線課程。三個月後,了解成長性思維、以致於能夠檢視自身思維模式的學生組,展現出更好的學習成績、更少逃課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在長期看來更能夠適應大學學習。
因此,許多北美的中小學課程在過去十年都在課程結構與內容中做了一些調整,將「成長性思維」與大腦的運作知識融入必修課程中。
我的大兒子在中學的第一年,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修了一門課 “21 Century Learning,每週45分鐘.學什麼呢?學大腦構造、發展,以及「學習怎麼學習」有效的學習技巧、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其中有一兩個單元特別專注於討論成長型思維,並讓孩子辨識自己的思維模式。至於我們家的兩位小學生,則是在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課程中學習了許多有趣的口訣,把「成功的習慣」和「成長性思維」的重點倒背如流。
如果學校沒教,在家裡可以教嗎?當然可以。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與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PERTS一起開發、制定了《成長型思維模式教學計劃》(Growth Mindset Lesson Plan)。在Khan Academy的網站上,為著小學、國中與高中學生,設計了適合其年齡與學習模式的課程。除了給學生的資源,也鼓勵成人們可以花10分鐘瀏覽第一個為教師預備的區塊,學習如何示範成長性思維、面對失敗、以及正確地讚賞孩子。
思維的力道,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並且,心思不會是真空的,好的、壞的、正向的、負面的...思維作為一個人理解世界與自己的架構,必定建構在特定的價值與基礎上。在嘗試改變孩子的思維之前,不妨也辨識自己的思維模式。
因為,生命影響生命,孩子是最精準的模仿者。
12會員
16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P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是父母、老師可以送給孩子美好的禮物。我們期待:就算是你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仍舊可以做對的選擇、從良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中健康快樂的享受生活。 要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大人需要把握幾個原則:(1)給予動機, (2)可操作的習慣步驟, 以及 (3) 正向回饋。 價值是使人
你是那種很急著要提供好點子的大人嗎?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對折的紙沒有對好角角,會心癢癢想幫忙修正?少了Try-and-Error的過程,學習就不夠原汁原味。如何用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幫助孩子 那在「不作為」之中,又該怎麼樣可以有「積極作為」,陪伴孩子發揮優勢?苦惱的爸媽師長,不用敲門,請進來。
世界的教育部長Ken Robinson(1950-2020)堅信創意是可以教的~不是透過講解,而是給孩子機會、激發他、鼓勵他、並且示範給他看。 藝術教育、或美學素養,不是讓孩子學會把一隻鳥畫得很像、或者知道誰是印象派大師、作品的特色等等,而是幫助孩子透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
幫助孩子學習溝通的「練習場」,就在生活當中:遊戲區、班會、防疫宅在家跟哥姐弟妹一起玩大富翁...哪裡有交談與互動,就在哪裡有溝通練習場。問題是,這些“moment”怎麼成為練習場而不是屠宰場? 給「大人們」的第一個心法是:慢慢來,比較快。
溝通要不要上課?見仁見智。但溝通要不要學習?絕對需要! 學習溝通最佳的場域在生活之中,我們這些「孩子身旁的大人」們如何觀察那些自己送上門的教育時機,又該怎麼做呢?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是父母、老師可以送給孩子美好的禮物。我們期待:就算是你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仍舊可以做對的選擇、從良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中健康快樂的享受生活。 要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大人需要把握幾個原則:(1)給予動機, (2)可操作的習慣步驟, 以及 (3) 正向回饋。 價值是使人
你是那種很急著要提供好點子的大人嗎?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對折的紙沒有對好角角,會心癢癢想幫忙修正?少了Try-and-Error的過程,學習就不夠原汁原味。如何用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幫助孩子 那在「不作為」之中,又該怎麼樣可以有「積極作為」,陪伴孩子發揮優勢?苦惱的爸媽師長,不用敲門,請進來。
世界的教育部長Ken Robinson(1950-2020)堅信創意是可以教的~不是透過講解,而是給孩子機會、激發他、鼓勵他、並且示範給他看。 藝術教育、或美學素養,不是讓孩子學會把一隻鳥畫得很像、或者知道誰是印象派大師、作品的特色等等,而是幫助孩子透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
幫助孩子學習溝通的「練習場」,就在生活當中:遊戲區、班會、防疫宅在家跟哥姐弟妹一起玩大富翁...哪裡有交談與互動,就在哪裡有溝通練習場。問題是,這些“moment”怎麼成為練習場而不是屠宰場? 給「大人們」的第一個心法是:慢慢來,比較快。
溝通要不要上課?見仁見智。但溝通要不要學習?絕對需要! 學習溝通最佳的場域在生活之中,我們這些「孩子身旁的大人」們如何觀察那些自己送上門的教育時機,又該怎麼做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哈囉,我是股市掌燈人。 今晚來聊聊改變人生的, 三個認知習慣。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因焦慮而陷入拖延,渴望快速見效卻又不知如何行動。本文探討焦慮的根源及解決之道,提出具體的行動計劃,強調拆解目標的重要性,並分享提升專注力和行動力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從根本改變自我,減少焦慮,提升生活效率。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股市投資遇到的常見盲點及錯誤觀念,怎麼樣才能保證在股市上獲利,文章中以一個兩個小孩辯日的故事來設闡述、讀者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改變錯誤觀念。
Thumbnail
這本書最讓我產生好奇的是,作者是一位韓國人,21歲從南韓到美國耶魯大學念研究所,25歲就拿到耶魯心理學博士。你想瞭解什麼是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嗎?
在2023年9月的《哈佛商學院》一篇文章中,兩位研究AI及自動化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及心理超過7年的學者,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的助理教授吉珍.雅辛(Gizem Yalcin)和華頓商學院講座教授斯蒂法諾.彭托尼(Stefano Puntoni),提到了一個故事。 在1950年,通用磨坊(Gener
Thumbnail
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專案管理(PM)不僅涉及技術和流程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人際溝通能力。過去曾擔任 PM 的 Davina 將帶我們深入解析 AI 時代下,她自己是養成溝通能力的一些好用方法,以及持續創新、突破認知邊界的意義。
Thumbnail
為期三天的QBR進入了第二天,各種落井下石、相互制衡、擊鼓申冤等等用著為了組織最大利益以及分享的糖衣包裹著的隱諱用字與語言持續上演著。看著一個個高階主管們帶著虛假的笑容在大老闆前過著招,演技一次比一次更精湛,看得我是深深入迷,好幾次都差點忍不住想要站起來鼓掌了。
薛西弗斯的故事,讓人認為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是笨蛋,但實際上是會走向成功,關鍵在於心性。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哈囉,我是股市掌燈人。 今晚來聊聊改變人生的, 三個認知習慣。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因焦慮而陷入拖延,渴望快速見效卻又不知如何行動。本文探討焦慮的根源及解決之道,提出具體的行動計劃,強調拆解目標的重要性,並分享提升專注力和行動力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從根本改變自我,減少焦慮,提升生活效率。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股市投資遇到的常見盲點及錯誤觀念,怎麼樣才能保證在股市上獲利,文章中以一個兩個小孩辯日的故事來設闡述、讀者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改變錯誤觀念。
Thumbnail
這本書最讓我產生好奇的是,作者是一位韓國人,21歲從南韓到美國耶魯大學念研究所,25歲就拿到耶魯心理學博士。你想瞭解什麼是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嗎?
在2023年9月的《哈佛商學院》一篇文章中,兩位研究AI及自動化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及心理超過7年的學者,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的助理教授吉珍.雅辛(Gizem Yalcin)和華頓商學院講座教授斯蒂法諾.彭托尼(Stefano Puntoni),提到了一個故事。 在1950年,通用磨坊(Gener
Thumbnail
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專案管理(PM)不僅涉及技術和流程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人際溝通能力。過去曾擔任 PM 的 Davina 將帶我們深入解析 AI 時代下,她自己是養成溝通能力的一些好用方法,以及持續創新、突破認知邊界的意義。
Thumbnail
為期三天的QBR進入了第二天,各種落井下石、相互制衡、擊鼓申冤等等用著為了組織最大利益以及分享的糖衣包裹著的隱諱用字與語言持續上演著。看著一個個高階主管們帶著虛假的笑容在大老闆前過著招,演技一次比一次更精湛,看得我是深深入迷,好幾次都差點忍不住想要站起來鼓掌了。
薛西弗斯的故事,讓人認為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是笨蛋,但實際上是會走向成功,關鍵在於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