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關鍵能力是什麼?可以吃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想像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世界?在未來的世界裡,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能力,才能成為領袖?未來的樣貌正在快速成形,而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和下一代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時候,我最愛的卡通和漫畫毫無疑問是《小叮噹》(哆拉A夢)。對跟我同世代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個共同的記憶。那時,我們家經營錄影帶店,每次新出的一集《小叮噹》錄影帶一到貨,其他小孩還在排隊等著租的時候,我已經搶先看完了,那種滿足感至今難忘。這部經典日本漫畫之所以歷久彌新,魅力在哪裡?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多拉A夢從抽屜裡跳出來的時光機,不僅帶我們穿越到未知的未來,還讓我們在「未來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想像空間。

作為父母或師長,我們有責任幫孩子看得更遠一點。不是只看下週要去哪裡補習,或未來要考哪所大學、選什麼科系,而是更遠——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為那個時代的「領袖」時,他們將面對什麼樣的世界?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簡單來說,我們要幫他們找到「不會退流行」的能力,用學術一點的說法,就是「21世紀關鍵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

變化的世界:10年後的職場趨勢

根據WEF《2025未來工作報告》(2025年1月發布),未來五年的職場將受到技術變革、地緣經濟分化、經濟不確定性、人口結構變化和綠色轉型的深刻影響。以下是更新的趨勢分析:

趨勢一:技術變革主導勞動市場,AI創造與取代並存

WEF預測,從2025到2030年,全球勞動市場將因結構性轉型創造1.7億個新工作崗位(約占當前就業總量的14%),同時淘汰9200萬個崗位,淨增長7800萬個工作機會。AI和資訊處理技術被86%的受訪企業視為最具變革性的力量,將創造1900萬個新職位,但也會取代900萬個職位。例如,機器化咖啡店展示了AI如何進入服務業。2020年疫情期間,加拿大多倫多開了一家「RC Coffee」,號稱北美第一間機器化咖啡店,標榜「無接觸咖啡」。連煮咖啡這種帶有人情味的工作,機器人都能勝任了!他們的機器咖啡師(Robo Barista)不僅能沖泡咖啡,還能減少人與人接觸的風險。

OECD的最新調研(2023年《AI對職場的影響》報告)補充道,在製造業和金融業的七國調查中,僱主和員工普遍對AI提升績效和工作條件持正面態度,但也擔憂工作流失。數據顯示,60%的低技能、重複性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而培訓和員工參與被證實能減輕負面影響。

趨勢二:專精與人性技能需求激增

WEF報告指出,到2030年,39%的核心技能將過時(低於2023年預測的44%),反映企業正透過持續學習和再培訓穩定技能需求。技術技能(如AI和大數據)的重要性增長最快,其次是創意思考、適應力與終身學習能力。OECD則強調,軟技能(如情感智慧和人際交往)在AI時代更顯珍貴,因為這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領域。

未來世界特徵:科技與人性的交織

未來的工作世界高度依賴科技,這一點毋庸置疑。10年前,我們很難想像用手機App就能解決吃喝玩樂的需求;10年後,這種依賴只會更深。哪些技能會被淘汰?凡是能被結構化、有明確步驟(SOP)的工作,都容易被取代。比如美國郵局的郵件分揀員(Mail Sorters),2020年已有25%被機器取代;再過10年,文書處理員或傳統飛行員這些職業,可能也會大幅減少。無人駕駛技術的進展,甚至讓「機長」這個帥氣職位岌岌可危。

但有些工作是機器無法取代的。什麼樣的工作呢?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創意、美感、人性表達與溝通的領域。機器擅長從數據中找模式、優化結果,但像寫詩、設計建築、心理諮商這種高度依賴情感與判斷的工作,卻是人類的專長。回到咖啡店的例子。盲品測試指出機器人比起人類能做出更好喝的咖啡。相同的測試也發現,人們發現自己付費買了機器做的咖啡,而不是人泡的咖啡時,感到不開心。這表明他們不只是重視咖啡的味道,更珍視一個真人煮了這杯咖啡的事實。有趣的是在RC的FB page, 不斷show出的是人們在咖啡館前聊天、交朋友。機器人能夠取代技術,但是人們對於溝通、連結的需求,不是AI可以取代的

21世紀關鍵能力:回歸人性

在這樣的世界裡,「軟技能」成為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美國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與Apple、AOL等企業成立了「21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提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意(Creativity)、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等能力的重要性。我在博士論文中也提到「五個C」,加上品格(Character),這些能力不僅是職場需求,也是教育的核心。

回歸初衷,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

對於家長、教育家的你我來說,其實這些詞彙一點都不陌生。溝通、合作、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乃至于品格等等,這不都是耳熟能詳的內涵嗎?這些古老的概念,突然如此熱門? 

新瓶裝舊酒。環境變化越快,恆久不變的價值越顯珍貴。

過去100年的的工作世界,要的是特定的技術、一個蘿蔔一個坑,某種程度來看,學校像是個工廠,「生產」這許多的小螺絲釘,好讓社會可以繼續運轉。但這些小螺絲釘可以做的事情,漸漸電腦、機器人都可以做了,你的孩子將來要做什麼?繼續以他卓越的心算能力,跟電腦競爭?沒有機會的!當未來的工作要的不只是技術,機器所不能取代的人性與創意,格外顯得珍貴且不可取代。

所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Becoming a person), 回歸到Humanbeing, 而非 Humandoing 需要一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格外是對我們這一代「背多芬」越背越多分的教育長大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來說,重新思考教育應該要有的樣態以及新的目標,如何將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創意、美學、甚至神學,融入孩子的「學程」裡面,將成為我們的重要課題。

想像「未來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多麼振奮的事,充滿無限可能。但對父母來說,這也帶來焦慮,因為我們無法像培養醫生、律師那樣,為孩子鋪好一條清晰的路。未來的職業可能是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那我們能做什麼?或許答案在於回歸基本:讓孩子具備適應變化的能力,學會思考、創造、溝通,並保有人的溫度。這樣,無論2030年的世界如何改變,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安心前進。



avatar-img
YP的沙龍
12會員
18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P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經常聽到「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職場競爭,也影響著我們如何準備自己與下一代迎接挑戰。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不忘初衷?讓教養中最重要的「關係」被保護成全?
人的行動,由思維引導。 思維,則由認知引導。 建立成長性思維的第一步在於建立新的認知:對於大腦運作嶄新的認識、以及理解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是父母、老師可以送給孩子美好的禮物。我們期待:就算是你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仍舊可以做對的選擇、從良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中健康快樂的享受生活。 要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大人需要把握幾個原則:(1)給予動機, (2)可操作的習慣步驟, 以及 (3) 正向回饋。 價值是使人
你是那種很急著要提供好點子的大人嗎?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對折的紙沒有對好角角,會心癢癢想幫忙修正?少了Try-and-Error的過程,學習就不夠原汁原味。如何用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幫助孩子 那在「不作為」之中,又該怎麼樣可以有「積極作為」,陪伴孩子發揮優勢?苦惱的爸媽師長,不用敲門,請進來。
世界的教育部長Ken Robinson(1950-2020)堅信創意是可以教的~不是透過講解,而是給孩子機會、激發他、鼓勵他、並且示範給他看。 藝術教育、或美學素養,不是讓孩子學會把一隻鳥畫得很像、或者知道誰是印象派大師、作品的特色等等,而是幫助孩子透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經常聽到「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職場競爭,也影響著我們如何準備自己與下一代迎接挑戰。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不忘初衷?讓教養中最重要的「關係」被保護成全?
人的行動,由思維引導。 思維,則由認知引導。 建立成長性思維的第一步在於建立新的認知:對於大腦運作嶄新的認識、以及理解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是父母、老師可以送給孩子美好的禮物。我們期待:就算是你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仍舊可以做對的選擇、從良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中健康快樂的享受生活。 要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大人需要把握幾個原則:(1)給予動機, (2)可操作的習慣步驟, 以及 (3) 正向回饋。 價值是使人
你是那種很急著要提供好點子的大人嗎?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對折的紙沒有對好角角,會心癢癢想幫忙修正?少了Try-and-Error的過程,學習就不夠原汁原味。如何用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幫助孩子 那在「不作為」之中,又該怎麼樣可以有「積極作為」,陪伴孩子發揮優勢?苦惱的爸媽師長,不用敲門,請進來。
世界的教育部長Ken Robinson(1950-2020)堅信創意是可以教的~不是透過講解,而是給孩子機會、激發他、鼓勵他、並且示範給他看。 藝術教育、或美學素養,不是讓孩子學會把一隻鳥畫得很像、或者知道誰是印象派大師、作品的特色等等,而是幫助孩子透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vocus 的 iOS 工程師 YC 帶著技術交流(以及讓更多人認識 vocus)的使命,參與了今年的 try! Swift Tokyo 研討會,這系列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研討會當中的精彩學習,還有那些網路上看不到的研討會體驗細節(讚嘆主辦方的用心)!
Thumbnail
亙古不變的終究只有一件事:死亡是必然的存在,即便科技能夠延續什麼,每個當下依然無比的珍貴!而科技的確使我們對未來世界或與他人的互動做了新的改變或有了新的詮釋,但人們最終都需要擁抱!
Thumbnail
如果多啦A夢可以拿出一樣讓時間前進、後退的道具
Thumbnail
**學習新知識** 動漫題材多元,涵蓋各個領域,從歷史、科學到藝術、哲學,應有盡有。透過觀看動漫,可以輕鬆學習到各種新知識,拓展視野。例如,日本動漫《進擊的巨人》講述了人類與巨人之間的戰爭,其中穿插了許多歷史典故和哲學思考;美國動漫《瑞克與莫蒂》則以科幻為題材,探討了宇宙、時間等概
Thumbnail
終於有一部描繪臺灣近未來科幻小說!世界末日後,在「祖國」的庇蔭下,五篇在所謂「樂土」,這個彷彿烏托邦世界的故事,這些角色遵循著單一標準,在追求越高「樂值」才越幸福的社會努力往上爬,最後角色線互相交疊揭開了樂土世界的真相。何謂標準規範?何謂自由?時間軸全部串起來後,雞皮疙瘩。
Thumbnail
一、架構 1.設定世界觀與其原則 設定:現實異能 2.確定其中可能發生的遺憾與美好 主題:人生總有不完美 3.先寫純劇情,強調意外與好事的碰撞 劇情:物極必反,各種鳥事 4.融入角色動機與心境,讓人同情 人物:有缺陷的英雄 5.設計畫面畫出故事 畫風:寫實魔幻 二
Thumbnail
★風靡全世代的國民漫畫,竟是「心理科學」人際教科書。
Thumbnail
小時候很喜歡《太空突擊隊》、《宇宙戰艦》、《大白鯨》這些卡通,有次過年,還特地買了鐵船長的腰帶跟配槍。長大後沒什麼機會重溫,只看過木村拓哉演的電影版:《宇宙戰艦大和號》。現在能用手機的圖片特效,把三艘太空船結合在一起,還蠻有趣。
Thumbnail
讓人完全沉醉於故事中,產生共鳴的一部科幻故事,非常推薦!
Thumbnail
今年,vocus 的 iOS 工程師 YC 帶著技術交流(以及讓更多人認識 vocus)的使命,參與了今年的 try! Swift Tokyo 研討會,這系列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研討會當中的精彩學習,還有那些網路上看不到的研討會體驗細節(讚嘆主辦方的用心)!
Thumbnail
亙古不變的終究只有一件事:死亡是必然的存在,即便科技能夠延續什麼,每個當下依然無比的珍貴!而科技的確使我們對未來世界或與他人的互動做了新的改變或有了新的詮釋,但人們最終都需要擁抱!
Thumbnail
如果多啦A夢可以拿出一樣讓時間前進、後退的道具
Thumbnail
**學習新知識** 動漫題材多元,涵蓋各個領域,從歷史、科學到藝術、哲學,應有盡有。透過觀看動漫,可以輕鬆學習到各種新知識,拓展視野。例如,日本動漫《進擊的巨人》講述了人類與巨人之間的戰爭,其中穿插了許多歷史典故和哲學思考;美國動漫《瑞克與莫蒂》則以科幻為題材,探討了宇宙、時間等概
Thumbnail
終於有一部描繪臺灣近未來科幻小說!世界末日後,在「祖國」的庇蔭下,五篇在所謂「樂土」,這個彷彿烏托邦世界的故事,這些角色遵循著單一標準,在追求越高「樂值」才越幸福的社會努力往上爬,最後角色線互相交疊揭開了樂土世界的真相。何謂標準規範?何謂自由?時間軸全部串起來後,雞皮疙瘩。
Thumbnail
一、架構 1.設定世界觀與其原則 設定:現實異能 2.確定其中可能發生的遺憾與美好 主題:人生總有不完美 3.先寫純劇情,強調意外與好事的碰撞 劇情:物極必反,各種鳥事 4.融入角色動機與心境,讓人同情 人物:有缺陷的英雄 5.設計畫面畫出故事 畫風:寫實魔幻 二
Thumbnail
★風靡全世代的國民漫畫,竟是「心理科學」人際教科書。
Thumbnail
小時候很喜歡《太空突擊隊》、《宇宙戰艦》、《大白鯨》這些卡通,有次過年,還特地買了鐵船長的腰帶跟配槍。長大後沒什麼機會重溫,只看過木村拓哉演的電影版:《宇宙戰艦大和號》。現在能用手機的圖片特效,把三艘太空船結合在一起,還蠻有趣。
Thumbnail
讓人完全沉醉於故事中,產生共鳴的一部科幻故事,非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