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世界?在未來的世界裡,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能力,才能成為領袖?未來的樣貌正在快速成形,而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和下一代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時候,我最愛的卡通和漫畫毫無疑問是《小叮噹》(哆拉A夢)。對跟我同世代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個共同的記憶。那時,我們家經營錄影帶店,每次新出的一集《小叮噹》錄影帶一到貨,其他小孩還在排隊等著租的時候,我已經搶先看完了,那種滿足感至今難忘。這部經典日本漫畫之所以歷久彌新,魅力在哪裡?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多拉A夢從抽屜裡跳出來的時光機,不僅帶我們穿越到未知的未來,還讓我們在「未來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想像空間。
作為父母或師長,我們有責任幫孩子看得更遠一點。不是只看下週要去哪裡補習,或未來要考哪所大學、選什麼科系,而是更遠——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為那個時代的「領袖」時,他們將面對什麼樣的世界?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簡單來說,我們要幫他們找到「不會退流行」的能力,用學術一點的說法,就是「21世紀關鍵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
根據WEF《2025未來工作報告》(2025年1月發布),未來五年的職場將受到技術變革、地緣經濟分化、經濟不確定性、人口結構變化和綠色轉型的深刻影響。以下是更新的趨勢分析:
趨勢一:技術變革主導勞動市場,AI創造與取代並存
WEF預測,從2025到2030年,全球勞動市場將因結構性轉型創造1.7億個新工作崗位(約占當前就業總量的14%),同時淘汰9200萬個崗位,淨增長7800萬個工作機會。AI和資訊處理技術被86%的受訪企業視為最具變革性的力量,將創造1900萬個新職位,但也會取代900萬個職位。例如,機器化咖啡店展示了AI如何進入服務業。2020年疫情期間,加拿大多倫多開了一家「RC Coffee」,號稱北美第一間機器化咖啡店,標榜「無接觸咖啡」。連煮咖啡這種帶有人情味的工作,機器人都能勝任了!他們的機器咖啡師(Robo Barista)不僅能沖泡咖啡,還能減少人與人接觸的風險。
OECD的最新調研(2023年《AI對職場的影響》報告)補充道,在製造業和金融業的七國調查中,僱主和員工普遍對AI提升績效和工作條件持正面態度,但也擔憂工作流失。數據顯示,60%的低技能、重複性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而培訓和員工參與被證實能減輕負面影響。
趨勢二:專精與人性技能需求激增
WEF報告指出,到2030年,39%的核心技能將過時(低於2023年預測的44%),反映企業正透過持續學習和再培訓穩定技能需求。技術技能(如AI和大數據)的重要性增長最快,其次是創意思考、適應力與終身學習能力。OECD則強調,軟技能(如情感智慧和人際交往)在AI時代更顯珍貴,因為這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領域。
未來的工作世界高度依賴科技,這一點毋庸置疑。10年前,我們很難想像用手機App就能解決吃喝玩樂的需求;10年後,這種依賴只會更深。哪些技能會被淘汰?凡是能被結構化、有明確步驟(SOP)的工作,都容易被取代。比如美國郵局的郵件分揀員(Mail Sorters),2020年已有25%被機器取代;再過10年,文書處理員或傳統飛行員這些職業,可能也會大幅減少。無人駕駛技術的進展,甚至讓「機長」這個帥氣職位岌岌可危。
但有些工作是機器無法取代的。什麼樣的工作呢?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創意、美感、人性表達與溝通的領域。機器擅長從數據中找模式、優化結果,但像寫詩、設計建築、心理諮商這種高度依賴情感與判斷的工作,卻是人類的專長。回到咖啡店的例子。盲品測試指出機器人比起人類能做出更好喝的咖啡。相同的測試也發現,人們發現自己付費買了機器做的咖啡,而不是人泡的咖啡時,感到不開心。這表明他們不只是重視咖啡的味道,更珍視一個真人煮了這杯咖啡的事實。有趣的是在RC的FB page, 不斷show出的是人們在咖啡館前聊天、交朋友。機器人能夠取代技術,但是人們對於溝通、連結的需求,不是AI可以取代的
在這樣的世界裡,「軟技能」成為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美國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與Apple、AOL等企業成立了「21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提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意(Creativity)、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等能力的重要性。我在博士論文中也提到「五個C」,加上品格(Character),這些能力不僅是職場需求,也是教育的核心。
對於家長、教育家的你我來說,其實這些詞彙一點都不陌生。溝通、合作、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乃至于品格等等,這不都是耳熟能詳的內涵嗎?這些古老的概念,突然如此熱門?
新瓶裝舊酒。環境變化越快,恆久不變的價值越顯珍貴。
過去100年的的工作世界,要的是特定的技術、一個蘿蔔一個坑,某種程度來看,學校像是個工廠,「生產」這許多的小螺絲釘,好讓社會可以繼續運轉。但這些小螺絲釘可以做的事情,漸漸電腦、機器人都可以做了,你的孩子將來要做什麼?繼續以他卓越的心算能力,跟電腦競爭?沒有機會的!當未來的工作要的不只是技術,機器所不能取代的人性與創意,格外顯得珍貴且不可取代。
所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Becoming a person), 回歸到Humanbeing, 而非 Humandoing 需要一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格外是對我們這一代「背多芬」越背越多分的教育長大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來說,重新思考教育應該要有的樣態以及新的目標,如何將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創意、美學、甚至神學,融入孩子的「學程」裡面,將成為我們的重要課題。
想像「未來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多麼振奮的事,充滿無限可能。但對父母來說,這也帶來焦慮,因為我們無法像培養醫生、律師那樣,為孩子鋪好一條清晰的路。未來的職業可能是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那我們能做什麼?或許答案在於回歸基本:讓孩子具備適應變化的能力,學會思考、創造、溝通,並保有人的溫度。這樣,無論2030年的世界如何改變,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安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