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員見習日記/感受不到家鄉的魅力?那就來成為學藝員吧!

2022/10/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慣常的街道巷弄,熟悉的建物景觀,長年生活的城市中,你還能否發掘到趣味的風貌呢?又或者,你跟我一樣,從來不曾真切的感受過故鄉的魅力。直到遇見這群對地方充滿熱愛的人們,我才真正與自己的家鄉相遇相戀。
也許在漫漫的探索中,你將愛上自己身處的城市。

你瞭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嗎?

當別人問起「桃園有什麼好玩的?」、「桃園的特色是什麼?」時,作為一位桃園土生土長二十幾年的在地人,我總陷入漫長的猶疑。
不禁想起網路上的台灣縣市梗圖、戰南北的帖子,它們無非挑起了在地人對於家鄉的護主心切,對家鄉味的肯定,地方日常的認同,讓各路人馬在「比較」中,更加認定了那個熟悉而親切的地方,家鄉的總是最好
對我而言,內心許有一種對家鄉的不自信,說到桃園,腦海浮現的竟是「髒亂的車站」、「無聊縣市排名」的印象;這些負面聯想,不僅源於片面的認知,也因缺乏對於家鄉的認同感。
某次機緣下,結識了正在籌備地方館舍活動的學藝員,經由他的推薦分享,接觸了「桃園市民學藝員」的培訓課程。那些曾經困惑著我的「桃園聯想」,在課堂時光中逐漸得到舒展,而那份丟失的歸屬感也在這段旅程中重新拾回。

學藝員是什麼?

桃園市民學藝員的計畫始於2016年,每兩年會透過公開招募,徵求對於藝文產業、博物館工作的嚮往者,或具有展演活動策畫背景的人才,並經由課程培訓,將學員培育為地方館舍經營人才。
課程中,將由策展人、文史學者、設計師等專業講師,帶領學員一步步探索桃園,走訪地方館舍,研究在地議題與歷史足跡,於實作中養成展演策畫與執行的能力,未來將透過與館舍的合作機會,協助推廣桃園地區的藝文活動、地方文化。

誰可以報名?

只要對於桃園地方發展有興趣,對文化領域有高度熱情,想為在地館舍付出心力,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報名。
主要的招募對象雖為桃園市民,但也有不少外縣市的鄉親特別遠赴報名參加。同學們從年齡、出生地、專業領域都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大家都懷抱著對於地方文化的熱忱,投身於學藝員的行列。
課堂成員來自迥異的生活圈,交流中能激盪出有趣的化學變化。

學藝員的起源?

學藝員的制度源於日本,在日本有分為國家級檢定資格的「學藝員」,與由一般民眾組成,協助博物館工作的「市民學藝員」。市民學藝員的誕生,與日本1990年代的博物館變革密切相關,可謂為博物館志工的升級版,透過更長期的深入學習,協助學藝員的工作,參與博物館的實踐。
日本學藝員
日本的一種國家級從業資格,由文部科學省認定。根據日本博物館法規定,在博物館(包括美術館、天文台、科學館、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等)從事專門職位的工作需要持有學藝員資格。從事此類工作的人亦被稱為學藝員。一般來說學藝員等同歐美國家策展人(curator)之概念。
來源:維基百科

其他縣市也有學藝員嗎?

目前市民學藝員的制度僅在桃園實施,而嘉義縣也有類似的推廣課程為「嘉義市民研究員」,核心精神與桃園市民學藝員相同,重視市民文化養成,讓民眾參與博物館事務營造,但因運籌團隊不同,課程內容仍有所差異。
嘉義的市民研究員
1.落實嘉博館建館宗旨「嘉義人關心嘉義事」的城市博物館精神。
2.增加市民參與博物館事業的管道·建立市民對博物館的信任感。
3.促成博物館與市民之間的協作機制,透過市民找尋地方能量及建構良好互動。
4.透過市民參與、實踐城市博物館的公民參與。
來源:嘉義市立博物館

市民的角度,詮釋地方意象

課程獨特的魅力,在於它打破了博物館與民眾之間的界線,將原先限定於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經過濃縮後整合為章節課程,讓一般民眾能在短時間內認識館舍運籌,並參與實踐。
這種實踐,讓地方館舍走出了過往由學者專家、藝術家、策展人構成的同溫層,邀請更多不同領域、不同生活圈的人們匯聚於此,一同在分享中編織更寬廣的視野,構築這座城市的面貌。
學藝員同學們,有退休族、在學學生、雙職母親、創業老闆、新住民⋯⋯等各式族群。大家都放下平日的身分與職責,穿越喧鬧混雜的早市,來到上課的設計庫大樓,作為求知若渴的學子,聆聽講師分享地方的史料,學習陌生而專業的策展知識,與其他成員交流碰撞,激盪更燦爛的想像。
懷抱熱忱的人們,以各自的「魔法」,讓尋常的視野變得獨具風情。
有魅力的人自信地生活其中,才使得都市充滿魅力。──西村幸夫《故鄉魅力俱樂部》
關於這座城市的魅力,也許是色調斑駁的老磚房,耆老口述的舊時光,滋味難忘的小吃攤,一點一滴,擷取每個人的視角與經驗,原先眼中那座無趣而黯淡的城市,就在大家的討論中逐漸被擦亮。

學藝員學什麼?

發掘出地方的魅力風情後,又該如何紀錄下這些美好,並通過什麼手段去進行推廣呢?
課程將透過研究方法學、館舍參訪、行銷企劃、設計到實作等內容,經由為期四個月的課程與兩個月的實習,逐步帶領學員培養策展知識、練就活動企劃的技能,進而產生實際行動的影響力。
本屆學藝員的課程分為六大環節(我參加的是第四屆;每一屆的課程與模式都不盡相同):
研究調查:透過收集史料、田野調查、採訪安排、分析研究,培養建構背景資料的能力,並由此延伸企劃內容。
館舍參訪:因課程的長程目標是養成館舍人才,課程中安排了地方館舍的實地訪查,由導覽解說、走訪紀錄,更了解館舍的營運與特色。
行銷與設計:經由研究調查後,進行文化轉譯的工作。透過企劃發想,讓主題變得更貼近人心、能吸引群眾,藉由文案與視覺的的營造,展現出主題的魅力。
展場規劃:從展品挑選、氣氛營造、展區配置、動線引導,仔細琢磨以什麼型式連結觀眾,才能清楚表現展覽的主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虛擬策展:課程進行同時,由虛擬策展的環節進行實務演練。分小組的方式提案展覽題目,撰寫完整的企劃書,並製作展場模型。
館舍實習:課程培訓後,安排分配學員至地方館舍實際體驗館務工作,依照館舍的發展願景、營運模式,有機會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與展覽。

透過參與地方事務,重新認識家鄉

為了更認識腳下的土地,踏上了旅程。
記憶既不是短暫易散的雲霧,也不是乾爽的透明,而是燒焦的生靈在城市表面結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動的生命異體的海綿,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混合而成的果醬,把運動中的存在給鈣化封存起來這才是你在旅行終點的發現。──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在課程引導與同學切磋中,才發現原來桃園有這麼多私藏的景點、地域限定活動、地方特色美食,埋藏於每日行經的大街小巷,而我總是在匆匆的腳步中,與這些美好錯身而過。
所幸,我仍能一點一滴的撿拾那些遺落的城市意象,聆聽被淡忘的故事,挖掘潛伏日常的美好,紀錄下這些感動,讓小小的漣漪慢慢擴散,向這片土地伸出友善的手。
--------------------------
參考資料:
黃貞燕,2011.6。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日本地域博物館論與市民參加型調查,博物館與文化第一期。
黃貞燕,2014。博物館、市民知與新公共領域的形成。王嵩山主編《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國立台灣博物館。

✨🪐✨✨
如果喜歡我的作品,歡迎以愛心與拍手5下作為鼓勵。你的支持能讓這間房間持續產出更多的圖文創作,謝謝你!
小房間
小房間
【 插畫|散文|zine 設計 】喜歡待在舒適圈,期望在狹小而安全的範圍內,也能透過藝術與文字,探索出寬廣的視野。現正連載中:思辨插畫集(哲學)、給我一點空間(一人遊記)、妳的治療(性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