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員見習日記/感受不到家鄉的魅力?那就來成為學藝員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慣常的街道巷弄,熟悉的建物景觀,長年生活的城市中,你還能否發掘到趣味的風貌呢?又或者,你跟我一樣,從來不曾真切的感受過故鄉的魅力。直到遇見這群對地方充滿熱愛的人們,我才真正與自己的家鄉相遇相戀。
也許在漫漫的探索中,你將愛上自己身處的城市。

你瞭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嗎?

當別人問起「桃園有什麼好玩的?」、「桃園的特色是什麼?」時,作為一位桃園土生土長二十幾年的在地人,我總陷入漫長的猶疑。
不禁想起網路上的台灣縣市梗圖、戰南北的帖子,它們無非挑起了在地人對於家鄉的護主心切,對家鄉味的肯定,地方日常的認同,讓各路人馬在「比較」中,更加認定了那個熟悉而親切的地方,家鄉的總是最好
對我而言,內心許有一種對家鄉的不自信,說到桃園,腦海浮現的竟是「髒亂的車站」、「無聊縣市排名」的印象;這些負面聯想,不僅源於片面的認知,也因缺乏對於家鄉的認同感。
某次機緣下,結識了正在籌備地方館舍活動的學藝員,經由他的推薦分享,接觸了「桃園市民學藝員」的培訓課程。那些曾經困惑著我的「桃園聯想」,在課堂時光中逐漸得到舒展,而那份丟失的歸屬感也在這段旅程中重新拾回。

學藝員是什麼?

桃園市民學藝員的計畫始於2016年,每兩年會透過公開招募,徵求對於藝文產業、博物館工作的嚮往者,或具有展演活動策畫背景的人才,並經由課程培訓,將學員培育為地方館舍經營人才。
課程中,將由策展人、文史學者、設計師等專業講師,帶領學員一步步探索桃園,走訪地方館舍,研究在地議題與歷史足跡,於實作中養成展演策畫與執行的能力,未來將透過與館舍的合作機會,協助推廣桃園地區的藝文活動、地方文化。

誰可以報名?

只要對於桃園地方發展有興趣,對文化領域有高度熱情,想為在地館舍付出心力,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報名。
主要的招募對象雖為桃園市民,但也有不少外縣市的鄉親特別遠赴報名參加。同學們從年齡、出生地、專業領域都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大家都懷抱著對於地方文化的熱忱,投身於學藝員的行列。
課堂成員來自迥異的生活圈,交流中能激盪出有趣的化學變化。

學藝員的起源?

學藝員的制度源於日本,在日本有分為國家級檢定資格的「學藝員」,與由一般民眾組成,協助博物館工作的「市民學藝員」。市民學藝員的誕生,與日本1990年代的博物館變革密切相關,可謂為博物館志工的升級版,透過更長期的深入學習,協助學藝員的工作,參與博物館的實踐。
日本學藝員
日本的一種國家級從業資格,由文部科學省認定。根據日本博物館法規定,在博物館(包括美術館、天文台、科學館、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等)從事專門職位的工作需要持有學藝員資格。從事此類工作的人亦被稱為學藝員。一般來說學藝員等同歐美國家策展人(curator)之概念。
來源:維基百科

其他縣市也有學藝員嗎?

目前市民學藝員的制度僅在桃園實施,而嘉義縣也有類似的推廣課程為「嘉義市民研究員」,核心精神與桃園市民學藝員相同,重視市民文化養成,讓民眾參與博物館事務營造,但因運籌團隊不同,課程內容仍有所差異。
嘉義的市民研究員
1.落實嘉博館建館宗旨「嘉義人關心嘉義事」的城市博物館精神。
2.增加市民參與博物館事業的管道·建立市民對博物館的信任感。
3.促成博物館與市民之間的協作機制,透過市民找尋地方能量及建構良好互動。
4.透過市民參與、實踐城市博物館的公民參與。
來源:嘉義市立博物館

市民的角度,詮釋地方意象

課程獨特的魅力,在於它打破了博物館與民眾之間的界線,將原先限定於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經過濃縮後整合為章節課程,讓一般民眾能在短時間內認識館舍運籌,並參與實踐。
這種實踐,讓地方館舍走出了過往由學者專家、藝術家、策展人構成的同溫層,邀請更多不同領域、不同生活圈的人們匯聚於此,一同在分享中編織更寬廣的視野,構築這座城市的面貌。
學藝員同學們,有退休族、在學學生、雙職母親、創業老闆、新住民⋯⋯等各式族群。大家都放下平日的身分與職責,穿越喧鬧混雜的早市,來到上課的設計庫大樓,作為求知若渴的學子,聆聽講師分享地方的史料,學習陌生而專業的策展知識,與其他成員交流碰撞,激盪更燦爛的想像。
懷抱熱忱的人們,以各自的「魔法」,讓尋常的視野變得獨具風情。
有魅力的人自信地生活其中,才使得都市充滿魅力。──西村幸夫《故鄉魅力俱樂部》
關於這座城市的魅力,也許是色調斑駁的老磚房,耆老口述的舊時光,滋味難忘的小吃攤,一點一滴,擷取每個人的視角與經驗,原先眼中那座無趣而黯淡的城市,就在大家的討論中逐漸被擦亮。

學藝員學什麼?

發掘出地方的魅力風情後,又該如何紀錄下這些美好,並通過什麼手段去進行推廣呢?
課程將透過研究方法學、館舍參訪、行銷企劃、設計到實作等內容,經由為期四個月的課程與兩個月的實習,逐步帶領學員培養策展知識、練就活動企劃的技能,進而產生實際行動的影響力。
本屆學藝員的課程分為六大環節(我參加的是第四屆;每一屆的課程與模式都不盡相同):
研究調查:透過收集史料、田野調查、採訪安排、分析研究,培養建構背景資料的能力,並由此延伸企劃內容。
館舍參訪:因課程的長程目標是養成館舍人才,課程中安排了地方館舍的實地訪查,由導覽解說、走訪紀錄,更了解館舍的營運與特色。
行銷與設計:經由研究調查後,進行文化轉譯的工作。透過企劃發想,讓主題變得更貼近人心、能吸引群眾,藉由文案與視覺的的營造,展現出主題的魅力。
展場規劃:從展品挑選、氣氛營造、展區配置、動線引導,仔細琢磨以什麼型式連結觀眾,才能清楚表現展覽的主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虛擬策展:課程進行同時,由虛擬策展的環節進行實務演練。分小組的方式提案展覽題目,撰寫完整的企劃書,並製作展場模型。
館舍實習:課程培訓後,安排分配學員至地方館舍實際體驗館務工作,依照館舍的發展願景、營運模式,有機會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與展覽。

透過參與地方事務,重新認識家鄉

為了更認識腳下的土地,踏上了旅程。
記憶既不是短暫易散的雲霧,也不是乾爽的透明,而是燒焦的生靈在城市表面結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動的生命異體的海綿,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混合而成的果醬,把運動中的存在給鈣化封存起來這才是你在旅行終點的發現。──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在課程引導與同學切磋中,才發現原來桃園有這麼多私藏的景點、地域限定活動、地方特色美食,埋藏於每日行經的大街小巷,而我總是在匆匆的腳步中,與這些美好錯身而過。
所幸,我仍能一點一滴的撿拾那些遺落的城市意象,聆聽被淡忘的故事,挖掘潛伏日常的美好,紀錄下這些感動,讓小小的漣漪慢慢擴散,向這片土地伸出友善的手。
--------------------------
參考資料:
黃貞燕,2011.6。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日本地域博物館論與市民參加型調查,博物館與文化第一期。
黃貞燕,2014。博物館、市民知與新公共領域的形成。王嵩山主編《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國立台灣博物館。

✨🪐✨✨
如果喜歡我的作品,歡迎以愛心與拍手5下作為鼓勵。你的支持能讓這間房間持續產出更多的圖文創作,謝謝你!
avatar-img
124會員
16內容數
  我始終是個多慮的人,喜歡自尋煩惱,並沉浸在問題中琢磨省思;主題含括生命價值、人性慾望、自由意志、心理創傷……等內容。思辨插畫集,便是透過繪畫創作的轉化,將這些問題以超現實的畫面詮釋,嘗試為這些問題做出思考答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房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不是一本正能量的繪本。它記錄著一個女孩探尋世界面貌的過程,沿途沒有互助合作的動物朋友,沒有能實現願望的魔法,沒有幸福快樂的結局,但理想的幻滅後,她也許能找到屬於自己對世界的詮釋。
從事教學的經歷,顛覆了過往我渴望抗逆的體制結構、不斷逃避的心態問題,使我重新釋義了學習及創作的內核,也修復了那些我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傷痕。
人們經常藉由物品來寄託情感。以紀念品來留住旅程的美好片段,或者,經由告別物品來揮別過去;當我們望著物品時,思緒便串聯起關於往日的種種故事。二手店,寄寓眾多回憶的場所,一件件人們遺棄的舊時光,在這裡等待新生。迷戀二手店的情懷,是屬於念舊之人的浪漫。
等待的狀態,像是生活被按了暫停鍵。不管今日行程多緊湊、無關你的性情是急躁抑或嚴謹,等待就這樣悄然降臨,在你精心的安排中挖出一個空檔,要你緩下步伐。
喜歡搭火車。流動的窗景,韻律的鐵軌碰撞,「匡啷匡啷」,沿著鐵道的運行,在各個列車站捕捉此地的人文風情,尋覓令自己心怡的小小情調。
  這是一本以女性為主角的漫畫詩集,透過第二人稱視角,與「妳」對談現代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也許妳能在篇章裡窺見曾受過的「治療」,又或者,妳能從中尋覓到相似的傷口,願這本小冊能給予妳一點共鳴或慰藉。
這不是一本正能量的繪本。它記錄著一個女孩探尋世界面貌的過程,沿途沒有互助合作的動物朋友,沒有能實現願望的魔法,沒有幸福快樂的結局,但理想的幻滅後,她也許能找到屬於自己對世界的詮釋。
從事教學的經歷,顛覆了過往我渴望抗逆的體制結構、不斷逃避的心態問題,使我重新釋義了學習及創作的內核,也修復了那些我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傷痕。
人們經常藉由物品來寄託情感。以紀念品來留住旅程的美好片段,或者,經由告別物品來揮別過去;當我們望著物品時,思緒便串聯起關於往日的種種故事。二手店,寄寓眾多回憶的場所,一件件人們遺棄的舊時光,在這裡等待新生。迷戀二手店的情懷,是屬於念舊之人的浪漫。
等待的狀態,像是生活被按了暫停鍵。不管今日行程多緊湊、無關你的性情是急躁抑或嚴謹,等待就這樣悄然降臨,在你精心的安排中挖出一個空檔,要你緩下步伐。
喜歡搭火車。流動的窗景,韻律的鐵軌碰撞,「匡啷匡啷」,沿著鐵道的運行,在各個列車站捕捉此地的人文風情,尋覓令自己心怡的小小情調。
  這是一本以女性為主角的漫畫詩集,透過第二人稱視角,與「妳」對談現代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也許妳能在篇章裡窺見曾受過的「治療」,又或者,妳能從中尋覓到相似的傷口,願這本小冊能給予妳一點共鳴或慰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在接近三月底的時候,我決定來場小旅行,這是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同時也是讓我朋友當嚮導,因為我想看看她會怎麼介紹自己的故鄉。而這次選擇的地點是桃園,因為她是桃園在地人。
Thumbnail
  3年,1095天,結束了每天從中壢到桃園上班來回25公里的通勤生活,還記得3年前的7月,隻身從台中到中壢找房、找工作。為什麼選擇桃園?桃園,大學單車環島時經過、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待過青埔的工地、住過大竹(蘆竹)的宿舍,但會選桃園純粹只是因為中央大學在桃園。   當初因為想念哲學研究所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提到「台南府城」旅遊,除了群冠全台灣的歷史古蹟巡禮之外,還有號稱三天三夜都吃不完的台南府城美食跟小吃。帶大家細品台南最文藝的一面,白天逛逛「臺南美術館」、小歐洲「奇美博物館」;晚上探訪台南兩大熱門街道「神農街」、「國華街」,再推薦入住網友公認好評的「友愛街旅館」。
Thumbnail
我們人生走過那麼多大街小巷,你是否曾仔細注意過路邊的風景與它背後的故事?敘事圈《遍路_》計畫,於2024年正式啟動,第一站,我們來到桃園的藝文一街與二街,一探「藝文特區」那些人造的、資本的風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在接近三月底的時候,我決定來場小旅行,這是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同時也是讓我朋友當嚮導,因為我想看看她會怎麼介紹自己的故鄉。而這次選擇的地點是桃園,因為她是桃園在地人。
Thumbnail
  3年,1095天,結束了每天從中壢到桃園上班來回25公里的通勤生活,還記得3年前的7月,隻身從台中到中壢找房、找工作。為什麼選擇桃園?桃園,大學單車環島時經過、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待過青埔的工地、住過大竹(蘆竹)的宿舍,但會選桃園純粹只是因為中央大學在桃園。   當初因為想念哲學研究所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提到「台南府城」旅遊,除了群冠全台灣的歷史古蹟巡禮之外,還有號稱三天三夜都吃不完的台南府城美食跟小吃。帶大家細品台南最文藝的一面,白天逛逛「臺南美術館」、小歐洲「奇美博物館」;晚上探訪台南兩大熱門街道「神農街」、「國華街」,再推薦入住網友公認好評的「友愛街旅館」。
Thumbnail
我們人生走過那麼多大街小巷,你是否曾仔細注意過路邊的風景與它背後的故事?敘事圈《遍路_》計畫,於2024年正式啟動,第一站,我們來到桃園的藝文一街與二街,一探「藝文特區」那些人造的、資本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