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鄉的大學畢業後隔年,我便獨自北上工作,投入這緊湊、擁擠而侷促不安的生活腳步中,在大台北城市裡浪居著,十年裡我搬了七次家,曾經企圖在這潮濕多雨的台北盆地裡,找尋一個最合適的棲身角落,卻在城市絢爛繁華堆疊而成的空虛茫然中,逐漸迷失了自己,自以為是的倔強和好勝,戰勝了表象的備受肯定,卻身心俱疲地拖著傷痕,返鄉療癒重創而不堪一擊的孱弱身軀…..。
那些散居的十多年歲月裡,我總愛往台北市唯一稻米產地—關渡平原漫遊散心,那裏有著與家鄉近似的綠色稻叢和濕地埤塘,白鷺鷥群和渡冬候鳥在水筆仔紅樹林棲息覓食著,傍晚時刻,可以俯瞰那開闊而無遮擋的視野風光。這些年的光景過去了,終於體會到所謂的「近鄉情怯」,原來是一種深度思鄉的傷感與無奈。異鄉遊子總期望著自己能夠在大城市裡,大展長才而能夠擁有一番成就,回到故鄉為人所稱許。而今我拖著重病返居,卻也不得不回歸內在的平靜,找尋原來的自己。
在疾病的療癒過程中,我看見了自己在這離鄉的十多年歲月中,對於家鄉的陌生和疏離感。於是,我開始在這座城裡騎著電動機車,以時速二十的輕緩節奏,認識我的家鄉「桃城」。桃城的生活步調和台北形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對比,這城市的二十七萬人口,在這個六十平方公里大的腹地裡散居著,境內三十幾座大小不一的公園綠地,讓人走了幾步路,便能休憩慢活著。
當我穿過二通、光彩街、蘭井街、延平街、西門街等,每個小巷弄裡卻隱藏著令人驚奇和讚嘆的活躍生命力,年輕人返鄉開店,找尋城市特色與創立品牌的小店舖,翻修老屋開啟房子重生的新活力等,努力讓這座城市逐漸發亮,更美好!
每逢十一月底,國際管樂節開啟這座城市的國際音樂饗宴,在熱鬧喧騰的管樂音聲中,讓整座城市在中山路上沸騰起來!緊接著十二月的玉山路花海節,我佇立在稻田和花海之間,等待著日落前的金色光芒,灑逸在片片的稻浪和花海,形成了屬於嘉南平原的獨特唯美,這片泥土滋養著我的家鄉,也療癒了我的身心。在這座城市裡穿梭來去,也經常遇見迎城隍、媽祖遶境、電音三太子等鑼鼓喧天;琳琅振響的民間信仰活動,信眾虔誠接駕參拜時,總是看見一股堅實篤定的巡安力量,在這土地上固著深根…..。
台北的朋友們總問起我這裡的天氣,我說日光在桃城充滿盈溢,登上射日塔看著落日餘暉和夜景,讓微風梳理紛亂無章的思緒,所有的壓力一一紓解釋放,桃城的日光真的很療癒!
於是,我開始在大量的獨處時光裡,以文字自我對話和並以影像記錄這些街景軌跡和親近原鄉的土地。屬於我離鄉散佚的這些新舊記憶,重新再一一整理、歸檔,然後將已遺失的片段,拼湊成一幅又一幅的禪繞畫,以畫筆描繪出對家鄉的眷念與回憶。這就是最適合我的疾病療癒方式吧!
或許我的疾病就像是落葉歸根似底,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在大城市追逐的與忙盲的存在感,回到原鄉後,有著母親的愛呵護和滋養著,便能夠湧出重生的力量,萌芽、深根、茁壯,然後再出發,以自己的獨特方式,活出本能的自己,不再討好、依附或故作堅強。桃城也是如此以獨特的方式綻放著她的美麗吧!
美好的居住地就如同妳,漫遊著;慢遊著,然後原本習慣漠然回應一句的城市圍籬,在一次又一次的親近,轉化為彼此對話的自然熟匿,在桃城的每一天,總有新鮮的發現和改變!
然後我繼續書寫著,也描繪著,桃城的獨有之美,我仍會以詩和畫來記錄妳,用慢活的步履親近妳,讓我為妳寫一首詩,並獻上我的畫,記住妳的恬靜與純真!
〈落葉歸根〉
紅葉落盡 歸於塵土
轉化為腐植質滋養根系
固著於蓋亞大地
⋯⋯
這原鄉故土有記憶的溫度和暖流
發散著豐腴的母性能量
猶似乳汁精釀的甜與蜜
亦如喚回嬰孩時
眷戀著母親般底
純然本性
註1:嘉義市又名「桃城」,因
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
桃而得名。
註2:嘉義市中正路舊名稱「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