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來台灣已經4年了,我還是第一次吃台灣的粽子。為什麼呢?因為我家是做食品的,我媽對外面的食物都不太放心,所以我從小到大的食物都出自我媽媽的手。所以,來台灣之後,就再也沒有吃過粽子了。
今年,我樓下的鄰居居然給我送了她親手包的粽子。讓我有點受寵若驚。但還是很愉快的吃起來。
據我的觀察,台灣的粽子一年四季都有的賣,並不是只有端午節才有。這一點和我家很像,因為我很愛吃粽子,所以我媽在冰箱裡常年備有棕葉,我想吃的時候,隨時就可以現包現吃。
台灣的粽子更像是一種“便當”,成為了食物的一種選擇。就像九如隨時隨地都有粽子賣,隨時可以點來吃。
我老家的粽子葉是綠色的。即使是白米粽都很好吃,有淡淡的葉子的清香。目前我所看見的台灣的粽子葉都是黃色的,觀感上讓我更傾向於綠色的粽子,可能是葉子枯乾,所以粽子上的粽葉香也淡了很多,不仔細吃都吃不出來。
我老公說,那是因為很多人不喜歡粽葉的味道,所以選擇用黃色的葉子來包粽子。
我的老家是肉粽派的,香香的糯米,配上鹹鮮的豬肉,一口先去,整個味蕾都在跳躍。我媽包的粽子,又小又緊緻,每一口的米和豬肉的混合都非常的扎實,吃一兩個就飽了。
台灣的粽子更像是油飯,配料非常多,什麼花生啦,豬肉啦,香菇啦,蝦米啦,干貝啦等等,好像一個迷你版的年飯。米飯也很鬆散,一撥開就散了。
聽說台灣的粽子也有南北之爭,我們老家的粽子也有甜鹹大戰。其實,無論是哪裡的粽子,吃的都是自己的習慣,想念的都是家鄉罷了。
願每一個漂流在外的人,在他鄉也能享受故鄉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