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台灣會吃各式各樣的粽子。而在日本,端午時期食用柏餅與粽子(ちまき),而日本的粽子與台灣相比有類似也有不同地方。從粽葉包裹形狀,東日本為三角粽,西日本為細長圓錐狀,鹿兒島為長條狀。而內餡部分,東日本地區與台灣粽子類似,西日本地區是麻糬,而部分地區是鹹粽口味。
本次來談談鹹粽。日本的粽子傳說是從中國傳來的。史料中最早出現在平安中期的字典「倭名類聚鈔」中「和名知萬木(ちまき)」記載著,使用葉子包裹、加入灰汁煮爛、在5月5日時期吃的食物。鹹粽在日本許多地方都有,如山形縣庄內地區的笹巻、新潟縣村上地區的灰汁笹巻、靜岡縣的朝比奈粽、南九州(鹿兒島、熊本、宮崎)的灰汁卷。
鹹粽的作法各地類似,將糯米在鹼水(灰汁)中泡一晚後,再放入葉子包裹後,經煮熟後便完成。撒上黃豆粉、黑糖等一起食用。在台灣使用的粽葉有麻竹葉、桂竹葉、月桃葉等,在日本使用粽葉來自笹、蘆葦、芒草、竹子等。笹與竹子狹義上差別有,笹葉子較大、而高度較矮,笹葉子是平行脈、竹子是格子狀。竹子筍殼在長高過程中,葉鞘會掉落,笹則不會。使用之鹼水強鹼性與竹葉都具有抗菌能力,因此可作為保存食物。
圖片來源: 山形県 鶴岡市
山形縣庄內地區 笹巻き
山形縣庄內地區位於日本海測,為幕府時代的庄內藩,目前有酒田市與鶴岡市等城市。庄內地區的笹巻き分成兩種,北庄內地區不使用灰汁的笹巻,而南庄內(鶴岡)地區卻是使用灰汁的鹹粽。戰國時代戰爭的緣起物-朝比奈粽,曾獻上給德川家康過,經由酒井家轉封到庄內藩,同時也傳承鹹粽的做法。相較於其他地方的鹹粽,庄內地區使用的不是黃豆粉,而是青黃豆粉(綠色黃豆粉)。使用稱作「黑神」品種的青色大豆所製成的黃豆粉,在日本使用青黃豆粉,以東北地區,長野、島根等地區為主。
鹿兒島的灰汁卷(あくまき)
灰汁卷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如平家落人傳來的、農民的傳統保存食物。一般講法是在1597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或1600年關原之戰時期,島津家軍隊的保存食。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作為戰爭的保存食物在熊本與宮崎傳播。使用樫木的灰製成的灰汁與糯米浸泡一晚,使用真竹或孟宗竹的筍殼包裹後,經煮熟後變成具琥珀色灰汁卷。
影響鹹粽的品質,有米的種類、灰汁種類、酸鹼度、米浸泡的時間、加熱的時間等。鹹粽變黃色的原因是因為在鹼性條件下,類黃酮的呈色有關。粽葉中如山柰酚、芸香苷、槲皮素,而米中的槲皮素、檞皮苷等類黃酮造成鹹粽變黃。而鹹粽沒有一般糯米粽的粒粒分明的口感,反而有種膠體的口感。因為強鹼下產生鹼性糊化現象(alkali gelatinization),這種現象在室溫下就會使得澱粉糊化。因此在最後加熱過程中,強鹼破壞糯米的構型,同時鹼性糊化與加熱糊化兩種作用下,形成鹹粽的獨特口感。
個人創作,請勿抄襲
參考資料
- 端午の節句の「ちまき」包まれた中身が東西で違う! https://weathernews.jp/s/topics/201804/270085/
- 農林水產省-あくまき 鹿児島県 https://www.maff.go.jp/j/keikaku/syokubunka/k_ryouri/search_menu/menu/akumaki_kagoshima.html
- 農林水產省-笹巻き 山形県 https://www.maff.go.jp/j/keikaku/syokubunka/k_ryouri/search_menu/menu/sasamaki_yamagata.html
- 槇光章, 佐藤幸夫「灰汁処理したチマキの着色に関する研究」家政学雑誌(1973),24巻8号,683-687
- 林 みき子「尚武の国・さつまのあくまき」調理科学(1974),7巻1号,47-49
- 小住フミ子, 北崎 康子「郷土料理III あくまき」 鹿児島県立短期大学紀要 自然・科学篇(1994),45卷,35-43
- 飯島久美子, 冨永典子, 高橋恭子, 松本時子, 香西みどり, 畑江敬子「蒸しモチ米の褐変に及ぼす貯蔵と洗米後の放置の影響」日本家政学会誌(2002),53巻2号,169-174
- 村山恵美子「灰汁(あく)利用食品について : あくまきの品質に及ぼす植物灰の影響」鹿児島女子短期大学紀要(2004),39卷,21-25
- 服部保, 南山典子, 澤田佳宏, 黒田有寿茂「かしわもちとちまきを包む植物に関する植生学的研究」人と自然(2007),17巻,1-11
- 平尾和子, 三星沙織, 竹内由紀子「山形県庄内地方の「笹巻」の調理・加工に関する食文化的研究」食生活科学・文化及び環境に関する研究助成研究紀要 31, 107-124, 2016
- Uthumporn, U., Shariffa, Y.N., Fazilah, A. et al. Effects of NaOH treatment of cereal starch granules on the extent of granular starch hydrolysis. Colloid Polym Sci 290, 1481–1491 (2012). https://doi.org/10.1007/s00396-012-2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