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瀨戶內國際藝術祭(13)-直島:本村地區_其他作品與建築(下)(邊走邊看篇)

2022/11/11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這一次,我們要繼續待在直島的本村地區,NANA濕婦想帶大家來看看跟島民生活比較有密切關係的幾棟建築,他們都是同時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感的有趣建築,在逛瀨戶內藝術祭的同時,也別忘了留點時間給他們喔(建議可以搭配下列地圖一同享用)。
(以下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多少會參雜許多NANA濕婦自己曾經在藝術祭活動中的體驗、感想與小故事。對於實際造訪過的朋友來說,以下的內容應該都是大家最難忘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以下幾篇的內容則可能會有些暴雷處,請自行斟酌要了解到甚麼程度,希望對於你/妳在行程規劃時有所幫助;最後,如果你現在正在瀨戶內藝術祭的現場,則可以邀請你一邊聽一邊體驗喔~)
直島本村聚落地圖/資料來源:NANA濕婦加工/原版地圖下載連結

5.Naoshima Plan 2019「水」:「風」與「水」的接力賽跑

「水」這棟建築是由三分一博志建築師,在2011年開始啟動的「直島計畫(The Naoshima Plan)」中的一個作品。之前我們曾提到過,這位建築師擅長以「動的素材」,也就是陽光(日照)、水與風等元素,來打造出外觀樸素,卻讓人能實際以「體感」,來感受的建築空間。而這次以將近兩百年的老屋所感建而成的「水」的空間,便是把重點放在「風」與「水」這兩的元素上。
如果你曾經造訪被列為日本世界遺產的白川鄉合掌村,應該會發現,當地的房屋走向大致相同、房屋設計型態也相差無幾,這是因為過去居民們,依據當地的日照角度、風的走向、四季變化等特性,在順應這些自然條件底下,依照生活所需而建造出來的最合理居住空間。而三分一博志根據一系列的精密量測與田野調查之後發現,其實現在本村地區中的巷弄規劃、民宅走向配置與庭園設計等等,也有類似的情形。當時的人們雖然沒有精密儀器可以量測一年四季的自然環境參數,卻能憑藉著各種生活經驗的累積,建造出最適合直島生活的建築物,並且從十八世紀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三分一博志發現,每到了夏天,由於直島的風是由南向北吹,所以他們家裡的庭園與走廊配置,大多會為了通風需求,而呈現南北走向;而風是可以穿過這間民宅庭院、走廊再流通到下一戶人家裡,不會像現在只要天氣一熱,大家都開冷氣、空調,雖然自家很涼,但卻把更多的熱空氣排出去,然後熱空氣又擴散到其他人家去。換言之,以前的人不會有人把「風」留在自己家裡,這些民宅反而是像接力賽跑中的選手一樣,把「風」一棒一棒地交棒給下一戶人家。
然而,眼前這一棟「水」的老民宅,過去在明治時期,因為被政府徵用了自家後院作為郵局使用(註1),因此後院空間增建了郵局的設施、而那面牆也成為了郵局的門面。隨著時光流逝,即便現在早已不是郵局了,但被佔據了的庭園空間卻始終沒再恢復。六年前,住在這戶民宅裡的人家搬遷,福武集團買下了這裡,並請來三分一博志進行改建,他直覺想到的就是重新把這個南北走向的庭園打開,如此一來,才能將接住「直島的風」,並讓它繼續傳遞下去。同時,他也請到上一篇我們提到的草木染暖簾染織家加納容子女士,來為「水」設計了三大面暖簾,希望透過風吹拂過而將暖簾掀起的畫面,將「直島的風」視覺化,讓每位來到這裡的訪客都能「看見」風的存在與通過。
Naoshima Plan 2019「水」,利用暖簾將「直島的風」視覺化/暖簾染織家加納容子/照片來源:NANA濕婦
除了風以外,另一個三分一博志還想讓大家意識到的就是直島的「水」的存在,因為對於一個離島來說,「水資源」是非常珍貴的。直島是少數水資源非常充足的島嶼,不僅在本村聚落底下遍布地下水脈,每天更是穩定能提供兩噸的湧水量,因此許多民宅更是在自家鑿井就能取得豐沛的水源。就算沒有自家的井,住家附近也都不乏共用水井的存在,而這些地方也成為了各家婦女前來取水、洗衣時話家常與八卦的地方。
Naoshima Plan 2019「水」,南北走向的庭園/照片:NANA濕婦
同時,即便這些井個別屬於不同人家,但由於水的源頭都來自於同一片地下水脈,因此島民們非常清楚這些水並非是他們的私有財,而是屬於村落裡所有人的共有財產。就像風一樣,水也是會流動的元素,因此在使用上,大家都會小心不要做出任何汙染水源的事情。所以,三分一博志特別在庭園裡打造了一整面的水盤,除了讓大家能直接以「視覺」看到直島地下水的存在之外,還能脫下鞋襪,直接在這裡泡泡腳,感受到直島水的清澈與清涼。從上一屆(2019年)的瀨戶內藝術祭開始,這裡便無料開放讓前來看展的訪客作為休息與交流的場所,在泡著腳消暑與緩解腿部疲勞的同時,也能與當地島民交流,彷彿就像過去婦女們在水井旁話家常一樣。(註2)

6.直島大廳(直島ホール/直島町民會館)與直島集會所:讓人想移民直島的公共空間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兩棟建築,分別是相互緊鄰的直島大廳(直島ホール/直島町民會館)與直島集會所,主要是利用以前直島町東武公民館與民生會館的公有地來建造的島民公共空間,兩者都是三分一博志的作品(2015年落成)。其中,量體比較大的直島大廳,同時具有多種使用功能,像是表演場地、運動場地與舉辦各種活動使用。一旁比較小棟的直島集會所,則有研修室、調理實習室、和室與廁所等空間,提供比較小型的會議與活動使用。
穿過本村的巷弄來到直島大廳時,大家應該很難不被它的大屋頂所吸引,依照三分一博志的慣例,在設計任何的建築物之前,一定得針對當地的各種自然條件做長期的資料蒐集與調查。因為他認為建築物並非只是要有設計感、很酷或很炫而已,重點除了要重視使用者的感受之外,還得顧及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才能蓋出「專屬於這個場所」的建築。這個觀念是不是跟倍樂生集團、或是後來的瀨戶內藝術祭的想法(只有直島才有、專屬於直島的創作)很像呢?
直島大廳的大屋頂/照片來源:NANA濕婦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三分一博志注意到在炎熱的夏天時,直島上會沿著山谷吹來南風,因此他就在大廳的南邊設計了一面水盤。當空氣通過水盤在進到屋內時會有一定程度的降溫,同時,經過地底下的裝置設計,加上天花板上的刻意設計成南北走向的開口,便能透過戶外的自然風,帶動室內氣流的往外流動,如此一來,讓屋內即便是沒有空調設備也不覺悶熱。換言之,這樣的屋頂與庭園設計、走向安排等,如果直接把它搬到別的地方,就未必有相同的效果,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專屬於這個場所」的建築。當然,在視覺上的設計他也不馬虎,室外的大屋頂採用檜木木皮鋪設,所以看起來比較輕盈;室內的入口處地板,則跟我們前面提到的內藤禮的家計畫作品「Kinza(きんざ)」一樣,也採用了直島當地的三和土;最後挑高且無接縫的天花板,則以純白的灰泥塗飾,加上四周引入的自然光線,讓整個建築無論室內還是戶外,都美得讓人想直接移民到直島上來。
一旁比較小棟的直島集會所屋頂,雖然一樣也有開了一個採光的長方形洞口,但這裡的屋頂就與直島大廳不同了,改採用條狀的檜木材,內外鋪設了兩層,除了可以遮陽防水之外,也能讓灑入的光線更加柔和。此外,在這個空間裡還設有一口水井,不只有協助冷卻氣溫與引導氣流的效果,萬一防發生災害時,這裡則可以馬上變身成島民的緊急避難所。以上這兩棟建築設計,讓三分一博志前後得到了日本建築学会賞作品賞(2017)與村野藤吾賞(2019)的建築大賞認可,如果想要進到室內一探究竟的話,記得得抓準瀨戶內藝術祭的春、夏會期(不知道為什麼秋天不開放)前來喔。
影片分享:直島大廳(直島ホール/直島町民會館)與直島集會所的內部空間

7.直島町役場、直島文教地區:在安藤之前就進駐直島的建築師

每當我們在搜尋直島的資訊時,除了常常有人稱直島為「藝術之島」之外,相信也有人曾看過「安藤之島」這個封號吧,的確,截至目前為止,直島都還是這世界上安藤忠雄建築最密集的一個島。然而,大家知道其實在安藤忠雄登島之前,其實直島其實應該稱之為「石井之島」,因為當時島上的公共建築,幾乎都出自於石井和紘這位建築師喔。當你從宮浦港搭公車前往本村的時候,NANA濕婦建議你可以坐在右手邊的座位,然後仔細看看途中會經過的直島文教地区(包括直島幼稚園、直島町民体育館、直島小学校、直島中学校...等一整片文教區)以及直島町役場(類似我們鄉公所的單位,就在剛剛我們提到的直島大廳旁邊),這些都是早期石井和紘的建築作品呢。
原來,事情是發生在福武集團與安藤忠雄來到直島的約莫20年前(1970年),直島町長三宅先生委託了東京大學的吉武泰水教授,來幫直島做一連串的文教區建築規劃。當時,跟著老師前來勘查現地的研究生石井和紘,便在24歲時就接下了這項任務,著手設計了直島町的直島小学校,而這也是他建築生涯中的處女之作。自此之後,三宅町長就非常青睞這一位年輕建築師,把後續一連串的校園與公共建築都交給他設計,這些建築群後來也被統稱為「直島建築」。甚至,即便後來到了安藤已經登島的1990年代,直島的一些公共建築如直島町的綜合福祉中心(直島町総合福祉センター)與海邊的公營露營設施「ふるさと海の家「つつじ荘」等,也都還是交由石井和紘的建築事務所(石井和紘建築研究所)設計規劃的。
當時的業主(直島町)考量到町役所是島民與政府行政人員之間頻繁日常交流之地,所以希望除了在基本的使用機能上一定要完善之外,也希望可以呈現出這個場所中流動的人情味;同時,既然花了這麼多錢,當然也希望能建造出一棟既能融合當地風土民情、但又要全國絕無僅有、可以讓町民拿出去說嘴的象徵性建築(建築師表示:業主要求的也太多...)。基於這種種的考量之下,當時便將這棟建築的主題定調為「和」,這個「和」除了象徵著島民與行政人員之間的「和氣」之外,同時也包含了象徵日本的「和風」之美。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如果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看這棟建築,由於當時的日本建築流行風格,差不多走到了後現代主義的時期(別害怕,讓我們用白話文來解釋一下這是啥東東)。在這之前的日本建築,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建築師在設計建築時,多以追求居住與使用的便利性為第一考量,所以只要用鋼筋混凝土、玻璃等設計出「合理」的建築物即可,甚麼裝飾啊、設計感啊~那些好看但不中用的東西,一概去除,簡單、好用最重要。在這樣的過程中,建築物中最明顯、最容易被拿掉的就是「屋頂」這個元素。在鋼筋混凝土這種建材還沒出現之前,其實「屋頂」是最能反映出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特性的元素,例如白川鄉的合掌村,他們的合掌造屋頂,不論是傾斜角度、走向等等,都是有講究的;又或是我們曾經聊過的金閣寺也是,每層樓的屋頂都有不同的設計;其他像是寺廟、城、神社、民宅...等,也都有個別的特色與設計理由存在。然而,這些元素在現代主義出現之後,都理所當然被視為是「不實用」、「不需要」的東西了。(註3)
然而,到了石井和紘的時期,大家開始覺得,「的確,合理的建築住起來是好用也方便沒錯,但放眼望去街上的每棟建築物不都像一個個方形箱子並列在一起,一點都不有趣啊?」、「我還是想適當地妝點一下我家,稍微有點曲線、有點設計感,以便凸顯我的個人品味與特性,難道不行嗎?」。於是,反過來開始重視設計感與裝飾性、強調個性與感性的「後現代主義」便如此誕生了,而石井和紘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出道的建築師,他一邊思考著如何滿足業主的需求,同時也摸索著該用甚麼樣的設計元素,來呈現「日本風格」這個特性。最後,他決定借用了一棟位於京都的世界遺產建築「西本願寺飛雲閣」來做為他設計直島町役所的靈感來源。
西本願寺飛雲閣/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西本願寺飛雲閣建於距今約400年前的安土桃山時代,跟我們之前聊過的金閣、銀閣並列「京都三名閣」。從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來,飛雲閣不僅每層樓的屋頂都有不同風格、不同方向的破風設計之外,窗框也有不同的造型,同時也刻意使用比較細木條,讓每個窗戶的白色紙拉門露出,就像一朵朵飄在天空上的雲一樣,所以後人們才稱之為「飛雲閣」。同時,有別於呆版的左右對稱建築,一邊高一邊低的設計,讓飛雲閣的建築重心偏了一邊,加上一旁的唐破風弧形走廊設計,讓整棟建築呈現出輕盈飛揚的活潑感。
現在,我們可以對比下面的直島町役所的照片,有沒有發現這棟建築跟飛雲閣一樣,也是重心偏了一邊,不僅左上角而且前方的弧形走廊也呼應了飛雲閣的設計。同時,左右方的大片玻璃設計,在顧及了現代建築重視的室內採光的同時,也刻意設計了一格一格的方框,就像日式建築中才會出現的紙拉門一般,實用卻不缺乏設計感,這就是石井和紘的細心。
直島町役所(1983)正面,青銅屋頂來自於島上的三菱企業贊助/照片來源:NANA濕婦
直島町役所(1983)轉角處的玻璃窗,故意設計得跟紙拉門一樣/照片來源:NANA濕婦
直島町役所(1983)正面,青銅屋頂來自於島上的三菱企業贊助/照片來源:NANA濕婦
接著建議大家可以繞到直島町役所的背面看看,即便是建築物的背面,石井和紘也毫不馬虎,硬是把每一扇窗的窗框設計成不同的樣式,讓這一棟即便是40年前的建築,現在看起來仍有一種俏皮感。
以上,這次提到的直島大廳與直島町役所剛好就緊鄰在一起,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世代的建築風格,站在兩者之間,相隔40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只需要四秒鐘的時間,一個回頭就能看見每個時代的建築師所思考與關注的重點差異,比較他們的異同,NANA濕婦覺得這是直島上非常有趣地方,希望大家下次登島時,也能來到這裡走走看看嘍。
註1:明治時期,在日本政府政策的推動之下,為了增進資訊交流效率,在各地廣設郵局。然而,政府本身又沒這麼多錢足夠興建新的郵局設施,因此多是直接徵用各地的民宅(部分或全部的空間)來做為郵局。眼前這一棟「水」的老民宅後院,就曾經被徵用作為郵局,據說現在在直島港邊的郵局,也還是這一家人的後代在負責管理呢。
註2:在上一屆(2019年)瀨戶內藝術祭活動期間,約107天內,總計共有10萬人到訪過這裡。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7會員
169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