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質變及有效益的困惑與失敗

2022/11/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傑利尤斯曼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修攝影課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
一組稱為量組,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數量,不看品質,期末最後一天,他將統計每個學生繳交的作業,交一百張得A,九十張得B,以此類推。
另一半的稱為質組,成績取決於作業的品質,整學期只要繳一張相片,然後根據那作品來打分數。
到學期末,所有作業中最後挑出傑出的一些照片,反而都是來自不管品質的量組而不是質組。推測原因是,雖然量組只看交的數量打分數,但是學生必須不斷創作,會從各種錯誤中學習,在大量創作中無形中就精進了自己的技術,但是相反的,質組的學生總是坐著反覆思考該如何才能有個完美的構圖與創作,結果反而只交出一張平庸的作品。
想起自然界裡的某個現象:量大質變。當數量大到一定程度,彼此的交互作用最終會產生質性的改變。
前輩作家林清玄曾經建議從事寫作的朋友,不管有沒有靈感,每天一定要寫滿三千字。李敖也說過,如果要等到靈感來才寫文章,那他就不該從事文字創作的工作。我想,兩位前輩的意見呼應了這個有關攝影作業的實驗結果。

有效益的困惑與失敗

有個最近完成的腦神經研究發現,人在困惑的時候,學習效果反而最好。
當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挫折,也就是課程具有適當的難度,反而能夠增進我們的記憶力。
實驗也發現,用學生尚未學到的課程範圍來考他們,或者提出學生還無法解答的困難問題讓他們嘗試解決,也就是「預試」,還沒開始教就先考,以及刻意讓他們失敗後再教,都是一種「有效益的失敗」,不管你的答案是對或錯,還是因為一無所知而幾乎無從下手,只要先思考過,之後的學習效果就會提高。
尤其對於數學這門課程,這種有效益的失敗特別有用,若事先讓學生解題,老師再把正確解法跟概念教給學生,研究顯示,長期而言學生會記得更牢,學到更多,更理解基礎概念,也更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不熟悉的題目上。
最令人訝異的是,當教科書的內容或對於課程的講解,如果以最通順流暢的方式呈現時,反而會降低長期的記憶力。換句話說,我們都以為若是今天能很順利且容易的學到某件事,那麼明天的表現就會變得更好,這其實是個禁不起科學實驗的錯誤觀念。
或許可以用上健身房鍛鍊身體來比喻,若我們只挑選最輕鬆的訓練來做,不讓肌肉疲憊痠疼,那麼即使持續鍛鍊,長期來講,體能肌力也不會有所增加。
因此,優質教學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要讓學生努力克服目前無法理解的複雜概念,讓他們產生困惑及挫折的有效益失敗。第二是,鼓勵學生利用對照與類比,藉此來認清不同想法或正確與錯誤不同解法間的差異,讓原先的困惑與挫折化為真正的收穫。最後是,一旦學會了這個新的概念,就要持續增加額外的變化跟挑戰,也就是繼續創造出更多有效益的辛苦。
太簡化,太流暢,而且太容易理解的訊息,因為沒有困惑,所以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內容,短期以為好棒喔,我一下就懂了,但是長期來說,很容易忘記,也無法帶來以後進一步的運用。以大腦的神經元的刺激與長期的產生及提取(運用)觀點來解釋,新的訊息在登入變成長期記憶時,速度愈慢也就是經過愈多思考與嘗試,那麼這個訊息與其他舊有資訊的連結就愈多,表示記得愈牢,同時提取的線索愈多,也就愈容易運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