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福音有一節是這麼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心理學家把這段話描述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幾千年來,我們幾乎在所有領域都可以看到這個效應,包括這些年各國或世界動盪原因,也是為人詬病的,財富都集中到少數人手裡,有錢的愈有錢,窮人愈來愈窮。
在運動比賽也是如此,一開始的小小優勢會累積成最後的贏者全拿。比如說,就有學者發現,在加拿大非常盛行的曲棍球比賽,為什麼選手的生日都是集中在年頭,一、二、三月?原來各級學校在選拔代表隊時,是以年齡為分級,每年出生一至十二月為同一個等級,在年頭出生的小學生當然比年尾出生的同學成熟度較好,體能也較好一些些,比較容易勝出,而當選為選手後比賽及練習的機會多,技術就愈來愈好,一路選拔上去,所以最後能勝出的當然就是小學時年紀多了那幾個月。同樣的,有的運動是以學期制作為選拔分級,也就是七月至隔年六月為一屆,那麼最後成為選手的人,生日大概就是集中在七月到九月。
記得看過一個研究,科學家設計了好幾種不同類型的遊戲,讓多個人一起玩,遊戲結束時一定是某個人贏得所有籌碼,同樣也呼應了馬太福音說的,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過來。
如果從大自然到人為社會組織都是如此,也就是若放任自由運作結果必然是大者愈大時,為了人權與公平正義,政府的適度介入與合理的控管,恐怕就是責無旁貸的事。
在以前封建時代,貴族與平民的身分代代相傳,隨著民主化打破階級世襲,努力的人似乎有機會翻轉,朝上流動。但是最近二、三十年在資本挾著自由之名席捲全球之下,有許多學者發現,隨著財富集中於新的資產階層,已將貧窮者往上流動的可能性阻斷了。
當然,問題很清楚,但是形成的原因很多,解決方法更是複雜。
曾經看過一個研究,認為目前高等教育的考試題目與選拔方式,讓學習資源不足的貧窮人家,毫無翻身機會。比如說,現在的考題很靈活,已經無法靠死背強記課本知識就能答題,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家境貧窮單靠苦讀與一本參考書就能考高分上頂尖大學,翻轉命運的機會就此消失。
前些年看過一本書「如果你願意,讓我為你上一堂課」這本書的作者想探究「窮人為什麼窮?」他花了三年時間走遍全美國,訪談各地窮人,發現他們隨時都在各種「力」干擾下與包挾之下而無法掙脫。
作者感慨:「貧窮所造成的壓力一旦大到一個程度,窮人只剩下窮,其他一無所有,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完全無法改變什麼。」
剛好今天又看了「報導者基金會」出的書「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這本書。
裡面有一篇討論「世代貧窮循環未解」的文章,其中有段訪談:「貧窮或經濟狀態不好,一個人可能會想辦法增加收入,工作賺錢,但低收入戶住在同一個社區很容易形成一種氛圍或生態,大家在乎的是怎麼樣維持這個身分,脫貧的努力比較低,包括居住資格,政府補助,民間物資……只要沒有這個身分就什麼都沒有,對生活層面的影響很大。」
這種「環境力」也是眾多拉扯住貧窮階級的力的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