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為什麼台灣的GDP超韓趕日,而我的薪水都沒漲?

2022/11/1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低薪世代"是近20年來踏入職場年輕人的普遍心聲。明明看著報紙上寫著經濟多好,GDP成長多少,但為什麼落到我頭上的薪水就是那麼少?
關於低薪世代的苦,除了網路酸民咒罵政府偽造經濟數據,誆騙老百姓啦bra......bra......bra......也有一派學者提出由於近年來勞工非薪資所得(包含:雇主為員工支付的保險費、退休準備金提撥、資遣費、職工福利金等等)占勞務收入比重越來越高,所以勞工感覺拿到手的不多,但雇主的負擔卻與日俱重。
在這裡,或許我們能用大學生都上過的基本經濟學概論來解釋這個"厭世代"現象。
念過經濟學概論的讀者們,肯定知道新古典經濟學派所說的商品生產(也就是GDP)的四要素:勞動/ 資本/ 土地/企業家精神,與生產銷售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對應,勞動者取得薪資,資本獲得利息,土地則取得地租,而企業取得經營利潤。

關於資本與利息

1944年各國簽訂布雷頓森林協議之後,歐美各國就從金本位改成美元本位(然後美國再承諾美元掛鉤黃金兌換)。隨著戰後重建復甦潮的商業需求,美元不斷的增發作為世界貿易的潤滑劑,各國貨幣也就跟著美元增發而增發。
1971年美國尼克森總統片面撕毀美元黃金掛勾承諾,兩年後布雷頓森林協議中止,全世界貨幣發行走入純信用貨幣的新金融體系,美元的信用受到各方的質疑,全球秩序進入了一段混亂期,幾次的石油危機,以阿衝突,與美國超高通膨期都是在這個時期發生。
這個時期,美聯儲的基礎利率曾經高到20%。
美國聯邦基準利率
直到1980年代,美元重新與阿拉伯原油掛勾後,油元地位的確立,使得美元在國際清算貨幣的地位重新定於一尊。既然全世界都要用石油,而石油又只能用美元交易。自然,大家做國際貿易時,自然願意使用美元作交易,反正賺來的美元可以跟國家央行換成本國貨幣使用;而國家拿美元作外匯存底可以去購買原油。
在油元時代後,美元的發行量隨著國際社會的石油的需求而再次跳躍上一個新的增發級數。同樣的故事,其他各國貨幣又對應美元的增發而等比例(甚至超比例)的增發貨幣。
在這個時期,美聯儲基準利率長年維持在5-10%的區間範圍。
美國貨幣基數在08年QE後呈現跳躍式增長,20年疫情融斷後再次驚人的跳躍
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後的QE量化寬鬆,將美元的發行量再次跳躍式的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代。各國央行的QE金額或許沒有美國來的多,但成長幅度肯定有過之無不及。
而這已經是人類史上創紀錄的短期內增發貨幣幅度,在2020年的COVID美股四次融斷後,再度創下了一個全新的貨幣增發新世紀.......
而利息也隨之降至零利率,甚至負利率。

關於土地與地租

IMF國際貨幣組織公布的全球房價指標, 呈現一路上升
雖然全地球表面多的是荒地,但有人類城市文明駐足+法律保障+商業上有價值的可供買賣土地可就是非常稀缺的物資了。而在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土地甚至不准私人擁有買賣,只能跟國家租賃。因此,商業土地自帶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的特質,就很容易成為資本的載體。
當貨幣增發,土地價格自然隨之水漲船高,而地租也就跟著土地價格上漲,即便上漲的速度沒有地價高,但租金的絕對值肯定也是一直向上的。
而且土地又是銀行業最愛的抵押品,使得土地資金鏈的槓桿特性明顯。從土地持有到建築營造,到成屋銷售買賣,最終到消費者手上。銀行都十分樂意借出資金參與其中獲取利息收益。
這種資金槓桿的特性,更加速了在資本膨脹時期土地價值的倍增。

關於企業家利潤

新古典學派的馬歇爾教授將過去古典學派的生產三要素加入了企業家精神。指企業家組織勞動生產,經營管理,努力創新,承擔風險,理所獲得生產價值的一部份分配。稱之為企業家利潤。
放到現代通俗點說,就是CEO的獎勵薪酬,香港人把其中頂尖的稱作"打工皇帝"。
2019全球打工皇帝排行榜前五

最後,剩下的勞動薪資

美國的勞動收入占GDP比重逐年降低
當全社會生產(也就是GDP)所或取的收益分配到資本/土地/企業家精神/勞工這四個生產要素時。由於全人類社會的資本無限膨脹,因此即使利率一再降低,但利息所占生產收益的比重仍就會增加。
土地價值與資本掛勾,租金收益率同樣越來越低,但絕對值也是越來越高,因此地租占生產收益的比重也在增加中。
企業家是服務於資本家的打工仔,資本家有肉吃,打工皇帝自然也有湯喝。況且在巨大的資本利益面前,分給CEO的股權激勵可說是微不足道。更多時候,資本家與企業家合為一體,像特斯拉的伊隆馬斯克就是最大股東與CEO,平時不拿一毛錢薪酬,但達成董事會經營目標時,就能拿到驚人的股權激勵,短短十年間成為世界首富。
那......最後剩下的勞動薪資所能分配到的GDP產出利益的大餅還能剩下多少?
台灣薪資報酬占GDP在10年間下降2%
過去30年,在全球化WTO生產鏈的浪潮下,多數工廠從富國搬移到窮國,以獲取更多的政府補貼,更少的環保規管與更便宜的勞動成本。就像90年代末期的台商出走潮,幾乎全台灣所有大中小工廠都或多或少的搬遷到中國大陸的長三角與珠三角複製放大。
因此原本分給全世界勞工已經是越來越少的GDP派餅。還因為上述的因素更傾斜到中國,東南亞等國家勞工。
結果就是30年全球化後的此刻,美國則出現鐵鏽帶勞工怒吼而選出川普;英國掏空了整個製造業而走向衰弱;日本製造業外移中國與東南亞,使得日本製造的餘暉不再;台商的出走,造就了中國製造的崛起與台灣勞工的就業薪資長期低迷。
台灣企業起薪停滯不前
在資本/土地/企業家精神蠶食鯨吞取得產出的越來越大塊收益後,勞動者的薪資就這樣被夾殺到每況欲下了。
而資本永不眠,且透過鍵盤電腦能瞬息移轉的特性,更是讓定著於國家與土地,須要吃喝拉撒睡的勞動力,更難對抗資本移轉到廉價勞動力國家生產商品的全球化趨勢。

反轉契機

直到今日的反全球化浪潮與美中脫夠,美聯儲史無前例的高速升息,把前面說的那一大段全部瞬間反轉。
當今的美國的服務薪資水準空前的提高,而且居高不下。即便這幾個月通貨膨脹的其他分項(能源,二手車,食物,商品)都明顯的降溫,但薪資成長幾乎沒有放緩。
新聞報紙歸咎於人口老齡化(說的好像是今天才發生的事),COVID後在家辦公WFH潮(也能減薪在家辦公阿,沒人規定老闆要加薪聘雇員工在家辦公),COVID消滅了部份勞動人口(拜託,扣掉70歲以上的退休老人,因疫情導致終身無法工作的青壯勞工有多少?)
說到底,資本縮水了,土地與企業家利潤自然跟著萎縮。相對的勞動薪資就得到了過去三十年來史無前例的喘息空間。
經通膨調整的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自2018美中貿易戰開打首度突破過去20年來的盤整區間開始緩步成長,
至於能持續多久?對勞工肯定是好事嗎?
人類學徒大膽假設只要美中脫鉤的浪潮不停,那麼即便美聯儲想盡辦法打壓勞動就業市場,試圖壓低勞工薪資成長,但大環境仍將造就薪資成長的僵固性,趨勢可能持續下去(直到降息寬鬆,資本重新擴張壓迫薪資占比)。
但過去低薪資成長搭配的是低利率環境;跟如今的高薪資成長搭配高利率高通膨環境。孰優孰劣,好像...也很難說吼?
---------------------------------------------------------------------------
持續輸出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點擊愛心,留言,分享。若能打賞贊助創作的咖啡錢,那是對我莫大的精神鼓勵,感謝您。
以下特別感謝11月份打賞贊助讀者:胖子K*3/ Eric Chen / Saul Goodman/LYKK/Haidee/廖嘉紅(依照打賞時間順序)與本專欄的忠實付費訂閱讀者,讓人類學徒能在寫作之餘,買杯咖啡醒醒神繼續爬格子耕出有趣的金融科普文給各位。(叩首一鞠躬)
----------------------------------------------------------------------------
歡迎來到重新復活的臉書粉絲頁與金融人類學徒互動交流: 迷惑的金融人類學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3K會員
277內容數
一輩子都在國際金融領域浮沉,步入中年的人類學徒,熱愛烹飪美食之餘,喜歡在書海中考古金融史。在短視頻稱王的年代,依然熱愛用方塊文字,與朋友們分享人類學、歷史、金融、財經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