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話:疫情下的交響樂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許多行業受到影響,其中「表演藝術」是個重災區——表演者與眾多觀眾再封閉的場館裡面,人口密度很高,所以在疫情下最早被關閉,疫情緩和時又是最慢開放的,超慘。
世界聞名的費城交響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也是苦主之一,停止了不少演出。為了更瞭解病毒如何在音樂會中傳播,以擬定之後的應變策略,樂團向鄰近的賓州大學醫療系統(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ealth System)的醫療長P.J. Brennan求助,在他的穿針引線下,找來賓州大學物理系、機械系、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學者幫忙,研究樂團中的管樂器在演奏時,演奏家會噴出多少氣溶膠(aerosol)。
每次看到這個作品,就會想到:「低音號又名『大號』,那麼上低音號應該又名『上…』」(來源: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武田綾乃、アサダニッキ/寶島社)
疫情兩年多來,讀者們應該都對氣溶膠很熟悉了,本來只要是能夠穩定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都算,粒徑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間。但是在談疫情的時候,當然專指從人類口鼻飛散出來的分泌物微粒,如果來自受感染者或帶原者的話,這些微粒中就極有可能帶有病毒,由於氣溶膠能懸浮於空氣中,所以能隨著氣流跑很遠,散播病毒。
科學家讓管樂家們一個一個進入演奏廳中演奏,架起兩套儀器:第一個是可以利用光的散射來計算空氣中的氣溶膠顆粒數量;第二個是裝設在樂器的出氣口,下方有個超音波加濕器製造水霧(粒徑約5微米的水滴),用雷射照射水霧即可看到水霧的流動,可以利用高速攝影將水霧拍攝下來。氣流從出氣口出來會改變水霧的運動,藉由分析水霧流動方式的改變,就可以推算出管樂器出來的氣流的流速與方向。銅管樂器在喇叭口、木管樂器在音孔,比較特別的是長笛,最主要的出氣口就是演奏家的嘴巴,所以設置在長笛演奏家的嘴巴前面。
在低音號的出口用加濕器製造水霧,再以雷射光讓水霧顯像(來源:Physics of Fluids)
分析結果顯示,管樂器產生的氣溶膠粒徑約為0.3~1微米之間,這種尺寸的粒子可以懸浮在空氣中很久,由於管樂家們每個都中氣十足,所以氣流的流速口能會很快,讓氣溶膠傳播很遠。
各種樂器產生的氣溶膠顆粒數量,已經過標準化(來源:Physics of Fluids)
不過分析的結果顯示,管樂器產生的氣流流速,大約為每秒0.1公尺,比打噴嚏慢多了,後者流速可以到每秒5~10公尺。
以「量」來說,銅管樂器噴出來的氣溶膠比木管樂器多;氣流流速的話,長笛異軍突起,是所有樂器中最快的,可以達到每秒0.5公尺之多,因為長笛的氣是從嘴巴直接噴出來,其他管樂器則都是在樂器裡面跑了一陣子才出來,就被減速了,尤其特別大支的低音號(tuba),流速根本就跟環境的氣流差不多了。
各種樂器的最大氣流速度(其實是取其PR99之數值)。(來源:Physics of Fluids)
以這樣的流速來推估,這些從管樂器噴出來的氣溶膠,大約在飛行兩公尺之後,它們從吹奏者那邊得到的速度就會衰減掉,之後就是跟環境中的氣流一起運動了。
有了這些資訊後,之後如果再碰到疫情,可以幫助樂團設計舞台上音樂家的配置方式,來降低感染的風險。
這個研究,發表在2022/07/06 的「Physics of Fluids」(流體物理)。
  •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 話都給我說就好 其之335
Physics of Fluids論文(2022/07/06):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5.009827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8會員
149內容數
以中二魂介紹最新的科學與科技發展,幫你讀剛出爐的最新學術期刊論文,若宅味過重敬請原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年長者開車,是不是會因為反應較慢、認知退化等理由,而比較容易發生意外呢?日本「東海國立大學機構」所屬的名古屋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想要回答這個問題。結論是:老人在實驗室中表現沒有比年輕人差,但是大腦的負擔比較重,所以在實際路況中有可能發生過載現象。
哪一種性交體位,比較容易讓女性產生高潮呢? 要用科學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太容易,最大的難關是必須找到「志願者」。
­「大腦的意識是怎麼來的?」一直是科學上的一個大問題。 從古典物理學的眼光來看,「你以為你有的自由意志,其實不過是物理定律作用下的假象」(而且這句話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還好量子力學出現了,它可能是人類自由意志的救贖!
我們在講到人類的心智活動時,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心」,一個是「腦」。一般而言提到「感情」的時候常講「心」,而「理性」則是講「腦」,所以有一句勵志的話說我們要有「熱情的心、冷靜的腦」。 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句諺語是行不通的,大腦比心臟熱多啦!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還是中立的? 這是個困擾了古今無數哲學家的問題。到底「道德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呢? 八個月大的小嬰兒還不會說話,也沒有什麼具體行動的能力,應該也還沒受到什麼「道德教育」,你怎麼知道他/她們是否具有「勸善懲惡」的道德觀念呢?
炸物:惡魔般的食物,帶給你充滿罪惡的滿足感,以及揮之不去的體重。 可能很多人沒注意到,食物不只有色、香、味,還有「聲音」。用常識想一下就可以知道,滋滋聲來自於水跑到高溫油裡面時,汽化後變成氣泡而急速膨脹、爆開。不過更詳細的物理機制是什麼呢?
年長者開車,是不是會因為反應較慢、認知退化等理由,而比較容易發生意外呢?日本「東海國立大學機構」所屬的名古屋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想要回答這個問題。結論是:老人在實驗室中表現沒有比年輕人差,但是大腦的負擔比較重,所以在實際路況中有可能發生過載現象。
哪一種性交體位,比較容易讓女性產生高潮呢? 要用科學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太容易,最大的難關是必須找到「志願者」。
­「大腦的意識是怎麼來的?」一直是科學上的一個大問題。 從古典物理學的眼光來看,「你以為你有的自由意志,其實不過是物理定律作用下的假象」(而且這句話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還好量子力學出現了,它可能是人類自由意志的救贖!
我們在講到人類的心智活動時,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心」,一個是「腦」。一般而言提到「感情」的時候常講「心」,而「理性」則是講「腦」,所以有一句勵志的話說我們要有「熱情的心、冷靜的腦」。 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句諺語是行不通的,大腦比心臟熱多啦!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還是中立的? 這是個困擾了古今無數哲學家的問題。到底「道德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呢? 八個月大的小嬰兒還不會說話,也沒有什麼具體行動的能力,應該也還沒受到什麼「道德教育」,你怎麼知道他/她們是否具有「勸善懲惡」的道德觀念呢?
炸物:惡魔般的食物,帶給你充滿罪惡的滿足感,以及揮之不去的體重。 可能很多人沒注意到,食物不只有色、香、味,還有「聲音」。用常識想一下就可以知道,滋滋聲來自於水跑到高溫油裡面時,汽化後變成氣泡而急速膨脹、爆開。不過更詳細的物理機制是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樂器流氓~嗩吶,這由滿月吹到頭七的樂器,幾乎一吹響了,所有樂器的聲音都被壓的打,理由很簡單,嗩吶的音色在2000Hz~5000Hz之間人類聽覺最敏銳,聲量增益最明顯的頻段,而嗩吶在這頻段的泛音音量也是最大的。 但也太大了,稍微算一下,我所取樣的聲音,音高#F5的基頻與泛音最大聲量(約2000H
Thumbnail
巴黎奧運開幕典禮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和討論,除了Celine Dion, Lady Gaga等大咖之外,管弦樂團淋雨演奏也令大眾訝異,因為專業音樂家的樂器都非常昂貴,也很脆弱,竟然這樣淋雨,通常會造成難以挽救的損傷。 正在大家心疼不已時,有樂團相關人士出面透露,管弦樂的節目早在三個月前就錄好了。
Thumbnail
一直對於美國來的幾個交響樂團總是能奏出大聲又集中的音色,感到佩服。 亞尼克昨天下午和首次來台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同樣展現了這個特質,相較於費城富有彈性、具有厚度的聲響,紐約愛樂像是打開水龍頭不用錢一樣的大聲又響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的聲音帶有一種戲劇張力,時而像是角色在說話,有敘
Thumbnail
唱的響亮非常重要,當聲音中2000Hz以上的頻率佔比較多,人聲會具有穿透性,原因之一是人類聽覺在2000~5000Hz的聽覺最敏銳,會得到更多的聲量擴大。再者,樂器音色的泛音結構,往往呈現較多的中低頻比例,唱的響亮才能由伴奏的聲響中”穿透”出來。 上圖是鋼琴彈下C4音高所呈現的泛音結構,1000H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7wyGGO6FU我自己吹奏的單簧管,配上樂譜附的CD伴奏音檔,再同時錄音下來的。 (聲音上難免會有點失真...但已經蠻接近 立體聲了) 這一首 叫做嘆息 作曲家用了很多連續的半音上行或下行,好像來表達一種 嘆息的曲風,
Thumbnail
今天剛剛因為閱讀了 花茶菓子的文章,她推薦了三首歌, https://vocus.cc/article/66344dd9fd89780001097ecc 然後突然回想到,幾年前我也有演奏此曲錄音在YT上面 落雨聲(聆聽時,喇叭切忌太大聲,因為我吹單簧管的聲音穿透力很強XD) https:
Thumbnail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張管弦樂團排練時,打擊樂手拿出一把長槍擊發的照片,這不是槍擊案!而是作曲家把槍聲寫進了曲子裡面,Reddit或配樂社團很多人開玩笑說這是不是德州的樂團才能這樣玩,但事實上,從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就有很多作曲家把這些“音效類”的聲音寫進音樂中囉。
Thumbnail
有天早上看中華電信MOD音樂台,有丹麥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除了傳統的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外,竟然還有些少見的樂器。 我看到有口風琴,還有陶笛,還有好像是吉他的樂器。   下面2張圖片,是我從電視拍照的。 第1張是口風琴,第2張類似吉他,不知道是不是吉他?陶笛就沒拍照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回想當初第一次接觸中國笛,只見學長隨手就能流暢的吹上一曲,感覺似乎不難,沒想到輪到自己吹奏時,不論怎麼用力,都無法吹出聲音,即使後來好不容易吹出音來,也有很多雜音,甚至常常岔音,身旁的家人或朋友常必須摀住耳朵忍受。有時還會因為用力錯誤導致唇爆音,肺活量不足導致頭暈……當時只覺得好難啊!
Thumbnail
樂器流氓~嗩吶,這由滿月吹到頭七的樂器,幾乎一吹響了,所有樂器的聲音都被壓的打,理由很簡單,嗩吶的音色在2000Hz~5000Hz之間人類聽覺最敏銳,聲量增益最明顯的頻段,而嗩吶在這頻段的泛音音量也是最大的。 但也太大了,稍微算一下,我所取樣的聲音,音高#F5的基頻與泛音最大聲量(約2000H
Thumbnail
巴黎奧運開幕典禮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和討論,除了Celine Dion, Lady Gaga等大咖之外,管弦樂團淋雨演奏也令大眾訝異,因為專業音樂家的樂器都非常昂貴,也很脆弱,竟然這樣淋雨,通常會造成難以挽救的損傷。 正在大家心疼不已時,有樂團相關人士出面透露,管弦樂的節目早在三個月前就錄好了。
Thumbnail
一直對於美國來的幾個交響樂團總是能奏出大聲又集中的音色,感到佩服。 亞尼克昨天下午和首次來台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同樣展現了這個特質,相較於費城富有彈性、具有厚度的聲響,紐約愛樂像是打開水龍頭不用錢一樣的大聲又響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的聲音帶有一種戲劇張力,時而像是角色在說話,有敘
Thumbnail
唱的響亮非常重要,當聲音中2000Hz以上的頻率佔比較多,人聲會具有穿透性,原因之一是人類聽覺在2000~5000Hz的聽覺最敏銳,會得到更多的聲量擴大。再者,樂器音色的泛音結構,往往呈現較多的中低頻比例,唱的響亮才能由伴奏的聲響中”穿透”出來。 上圖是鋼琴彈下C4音高所呈現的泛音結構,1000H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7wyGGO6FU我自己吹奏的單簧管,配上樂譜附的CD伴奏音檔,再同時錄音下來的。 (聲音上難免會有點失真...但已經蠻接近 立體聲了) 這一首 叫做嘆息 作曲家用了很多連續的半音上行或下行,好像來表達一種 嘆息的曲風,
Thumbnail
今天剛剛因為閱讀了 花茶菓子的文章,她推薦了三首歌, https://vocus.cc/article/66344dd9fd89780001097ecc 然後突然回想到,幾年前我也有演奏此曲錄音在YT上面 落雨聲(聆聽時,喇叭切忌太大聲,因為我吹單簧管的聲音穿透力很強XD) https:
Thumbnail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張管弦樂團排練時,打擊樂手拿出一把長槍擊發的照片,這不是槍擊案!而是作曲家把槍聲寫進了曲子裡面,Reddit或配樂社團很多人開玩笑說這是不是德州的樂團才能這樣玩,但事實上,從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就有很多作曲家把這些“音效類”的聲音寫進音樂中囉。
Thumbnail
有天早上看中華電信MOD音樂台,有丹麥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除了傳統的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外,竟然還有些少見的樂器。 我看到有口風琴,還有陶笛,還有好像是吉他的樂器。   下面2張圖片,是我從電視拍照的。 第1張是口風琴,第2張類似吉他,不知道是不是吉他?陶笛就沒拍照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回想當初第一次接觸中國笛,只見學長隨手就能流暢的吹上一曲,感覺似乎不難,沒想到輪到自己吹奏時,不論怎麼用力,都無法吹出聲音,即使後來好不容易吹出音來,也有很多雜音,甚至常常岔音,身旁的家人或朋友常必須摀住耳朵忍受。有時還會因為用力錯誤導致唇爆音,肺活量不足導致頭暈……當時只覺得好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