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最好的戰爭片往往也是反戰的。」當電影忠實的呈現了戰爭帶來的殘酷、絕望與無奈,對於戰爭的反感與反思也自然的浮現在每個觀眾的心中。代表德國角逐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改編自德裔作家Erich Maria Remarque的經典作品,
《西線無戰事》於2022年再次被翻拍,並以戰爭最真實、殘酷的樣貌,帶出了最真摯、感傷的反戰思想。
德法邊界的血肉磨盤
1914年至1918年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德國西方與法國北方的戰線,展開了無休止的壕溝戰。士兵冒死衝鋒陷陣,換來的土地,往往在數天甚至數小時內再次易手。無論是德方還是法方,犧牲了無數年輕人性命,換來的卻是一場空,整條西線化作一個血肉磨盤,吞噬了數百萬絕望的靈魂。
電影一開始,一段沒有對白的衝鋒場面,砲火轟炸、槍林彈雨,配合配樂刻意製造的不協調鼓點,砲彈爆炸的聲音似乎和突兀的鼓聲結合,將前線士兵在臨戰時的崩潰與絕望,一陣陣敲進觀眾的心中。
隨後鏡頭一轉,我們看到許多後援的婦女,如機械般清洗、縫補,將一件件陣亡兵士的軍服,重新送至後方新兵的手中。然後是主角們出現,一群高中剛畢業的學生,懷著報效國家的英雄夢想,領到剛被清洗完的軍服,興高采烈的踏上令人絕望的戰場。
西線無戰事中,上戰場前的保羅,仍是學生的他為了榮耀而歡欣鼓舞/IMDb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本片的故事線主要有三條,一為前線戰場上逐漸絕望、麻木的主角一行人,二為致力於簽署停戰協定的政府官員,三則是抱著堅定軍國主義,相信戰爭與榮耀的德方將領。劇情主要聚焦在主角一行人身上,卻藉由偶爾的穿插對比,製造出更讓人絕望的情緒張力。
對比是本片刻意大量運用的敘事手法。在一開始我們看到了慘烈的前線,與看似一片祥和的大後方。在大內宣下,相信德軍隨時會攻佔巴黎的師生,更和前線膠著的戰況形成鮮明的反差。當官員在德法的列車上,用盡心思尋求和平;當官兵在前線,啃著麵包喝著髒水;位高權重的將軍卻在指揮部中,聽著古典音樂、喝著名貴的紅酒,將吃到一半的肉排餵狗,不停抱怨著和談的官員與前線戰況的膠著。三線相互對照下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西線無戰事中,歷經重重戰爭的保羅,已經失去了眼神中的光彩/IMDb
與《敦克爾克大行動》或《1917》相比,本作沒有大場面的戰機、爆炸、特效,更多是以步兵的視角呈現真實戰場的殘酷。但在服裝、場景設計上仍是毫不馬虎,隨處可見的屍骸、壕溝、鐵絲網,將一戰時殘酷的西線忠實還原。配樂更是本片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儘管沒有聲勢浩大的磅礡樂曲,卻往往在關鍵處畫龍點睛,強化了劇情帶來的衝擊與情緒。
西線無戰事中,遭受毒氣攻擊而死亡的新兵們/IMDb
西線無戰事的演員們
飾演主角保羅的菲利克斯·卡默勒,雖然還默默無名,但在本片中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從戰前興高采烈,甚至偽造父母簽名的無知學生,到經歷戰爭洗禮後,雙眼無神的絕望士兵。即使電影中有多個場景因臉部被泥土覆蓋而看不清表情,卻能以眼神及肢體,演出角色內心的崩潰情緒。是本片當之無愧的男主角。
另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選角是丹尼爾·布爾,近期剛看完昆汀導演的《惡棍特工》,對於他在該片中演出的納粹狙擊手仍印象深刻,卻在本片中成為一個全力促進停戰的官員,角色的巨大反差給人滿滿的戲劇性,也讓人認識到演員演什麼像什麼的實力。
對戰爭的終極反省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間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都走到了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這是劇中角色在接近終戰時,反思整場戰爭所提出的控訴,再次呼應了本片傳達出的反戰思想。對應當今的國際局勢,仍令人不勝唏噓。儘管二戰結束至今已七十多年,乍看之下,不再有牽動全世界的衝突,然而區域性的局部戰爭卻從來沒有停過。
戰爭就像一場高燒,沒有人想要,卻情不自禁的燒了起來/IMDb
往往是少數人的一意孤行,造成了無數生命白白喪生。無論是戰爭的發起方還是承受方,戰爭中的士兵只能成為上位者的棋子,被動的為了虛幻的國家大義、民族情結,而承受諸多苦難。「現代戰爭像西洋棋,與個人無關,總是為了大局。」電影中徵兵者鼓吹年輕人參軍的一席話,無意中道盡了戰爭的無情,以及個人的脆弱。
電影與原著的結局同樣令人感到心酸,在感傷的同時,也在此祈求世界永遠和平,希望所有戰爭早日結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