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死亡的十足份量感

2023/02/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Im Westen nichts Neues, every death count counts.
❤︎ 觀賞影友:喜歡動作片、喜歡歷史、喜歡戰爭、不喜歡戰爭
  改編自雷馬克在戰間期出版的反戰小說西線無戰事,德文書名直譯是:西面無事發生。西面,指的當然是德國西面,佔領的法國區前線。德國這個每次世界大戰都選錯邊的國家,在納粹干預下,無法出版《西線無戰事》這本經典作品。如果在戰間期的德國出版,能免於二戰嗎?
  無法不把這部電影跟2019的片 1917 拿來比較。除了一個發生在德國戰壕、一個發生在英國戰壕,它們都以最不起眼的一個小兵為主角,來體驗這場戰爭中,絕大多數前線人員的處境。最重要的是,只有不從戰略、不從國家、不從民族、甚至不從輸贏的視角來看,才看得見戰爭的無謂,不會被榮譽或勝利,這種個人跟家庭都完全享受不到的虛幻概念給牽著鼻子走。
  1917 和西線無戰事都是攝影跟分鏡非常美,應該大螢幕觀看的作品。1917的取景和動態更詩意,但西線無戰事的故事節奏更直覺,同時分鏡也很美。對戰爭片比較不熟悉的觀眾,我更推薦西線無戰事。理由如下:
  • 清晰呈現戰役過程
  戰爭片難拍。除了場面必須浩大、人物調度必須分明,最難的是讓觀眾看見戰爭。戰爭最視覺化的一面,是一場戰役。拍整個戰爭絕不可能,但把衝突濃縮在一場鏖戰裡,卻是很多觀眾的期待。西線無戰事裡有數場戰役,但自首至尾完整呈現威脅、恐懼、近身戰、撤退、收拾的,大約落在電影正中央。那是場充分呈現戰役「怎麼打」的精彩場景,即使你是今天剛入伍的小兵,看完這一段,也知道自己身處什麼情境,應該如何反應。
  • 步調合宜
  當故事想呈現的情緒和衝突非常強烈時,配速就會異常重要。這部片的剪輯,非常精準地把情緒堆疊拉高,在幾乎疲勞的時刻,回到平常。每次的日常有衝突包夾,每場衝突也有日常來映襯,有致且寫實。以致電影裡那麼多死亡,卻沒有一次死亡被故事浪費。如果反戰片裡,觀眾對死亡感到情緒疲勞,電影就輸了,戰爭贏了。
  • 敘事專注
  1917 是以小見大的手法,但西線無戰事自首至尾都專注在呈現一個主旨:發動戰爭的德國高層,離現實非常遙遠。故事的一切都在呈現戰爭現實與遠離現實的場景之間對比,輻輳出整場戰爭的癥結。所以小說才會以結尾為名:那天,德軍的報告上寫著:西線無戰事。
  另外補充一件有助於觀影體驗的小事:一戰期間,由於德國被英國海軍封鎖,糧食進口不足,德國人開始吃牲畜的食物,包含蘿蔔。1916/17 之間的冬日,被稱為蘿蔔之冬。
  觀影愉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7會員
213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 通常以探戈DJ和製鞋業者的身份出現,身兼舞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