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政治光譜與第三場所的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很少會連續寫兩篇雜談,總之這個禮拜過了很魔幻的一週。這幾天一直想寫點什麼又覺得自己也沒資格發表,就像我曾寫過在太平中的反叛者只是譁眾取寵,不知道如何表達就休息了幾天。
上週回到我的故鄉台北,刻意走了一個觀光客的行程,小時候居住的民生社區後來因為台灣影視作品外銷後有一陣子成為日韓自由行遊客很愛遊蕩的區域,配合電影場景的咖啡廳樣貌已不是我兒時的回憶——小時候的那些咖啡廳多半是現代感且明亮的北歐極簡風格,上大學後才有那些日雜風且帶有懷舊色彩的咖啡廳——再後來,整個區域已和我記憶相差甚遠,已是屬於外地人的民生社區,就再也沒有回去了。
我算是幸運的在二十歲之前經歷過這座城市的美好時期,商業區中看得到各國的主要銀行、街道的上的國際品牌商店,如此資本國際化及全球化以現在的看法而言未必是好事,可在當時是象徵中產階級的崛起和經濟、政治上的自由,也習慣於東區的繁榮和西區的熱鬧,各種新舊混合的建築物和彼此不搭嘎的營業項目⋯⋯在台北,最令我著迷的就是無法預期的可愛(有點混亂),可能在紅麵線的小吃攤轉角是間咖啡進口商,提供著精品咖啡豆;當地人吃巷弄中的蕃茄牛肉麵店,斜角有間獨立書店。
我喜歡在台北的自在感,曾在文章中提過一些特點使我認為巴黎是最接近台北的城市。剛搬離台北,最不習慣的是無法理直氣壯地走在人行道上,有時是後面的摩托車催促干擾,有時則是走一走就沒有路了。我總好奇目前居住的新興城市怎麼就沒好好的規劃出適合各年齡層的街道,似乎只在意能招商的百貨賣場和辦公大樓還有那些與平均所得不相稱的高級住宅區。
原來,在小時候引以為傲的「自由與民主」也是造成後來疑惑的因素。這次回到台北,我到車站對面的凱薩飯店放下行李後就拿著相機走到博愛路,穿越(雖然我沒經歷過但一直知道很擁擠的)補習街發現路上的人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多,沿路上很多流浪漢,修完相機後又走到中學時經常走動的中華路,幾乎是空城了——像個觀光客般體會另一個台北——但在蜂大咖啡還是大約等了二十分鐘才進去,依然是靠一半的外地人來維持生意。在老牌的咖啡廳感受到台北人的從容,他們和觀光客一樣等待著入座,喝著和往常一樣的咖啡,對打卡、發限時動態的人無動於衷,那就是他們的日常,我想到在巴黎時我偶爾會自覺對不起過生活的人,抱歉粗魯地闖入他們的世界。
那天在西門町的書局買了一本關於三個二十、三十、四十歲的埃及女人於二十年前在開羅成立埃及第一間現代化書店的書(一時忘了書名,之後會介紹),我原先計畫拜訪的書局也正好都是女性開設的,不是刻意的選擇,只是我找到意識形態相符的書店剛好都是女性老闆,其實我並不喜歡強調創辦人性別的企業。書中提到要登記營業許可時,其中一名創辦人跟辦事員說「這是一間賣書、電影、音樂、文具和有咖啡吧的書店」,對方回應她「只能登記一個」,而她們想要成立的新型態的書店其實在現代化國家中並不少見,那就是要提供民眾(消費者)一個「第三場所」——德國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提出的一種介於職場與家庭外,一處可以自在做自己的場所——但在社會主義的埃及,中產階級幾乎消失,要如何能進行她想像中的營業空間?書中甚至提到有不少客人買書看完後覺得不好看拿回去退貨,經營者需要很有耐心地說明這是一間營利的書店而非公共圖書館,對方卻不以為然的回:「文化產業不是資源共享嗎?」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自然人或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因此無需針對每一件事情發表意見,出版社可以推出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書,書店也有他們的頭腦會選擇與自己符合的商品。基於這點我才剛好在女性開的書店的明顯之處取到這本已出版一陣子的關於女性開書店的書。
今天還能有權力在第三場所喝杯咖啡或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看似很普通的行為卻印證著目前還在一個安詳且自由的國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剛剛用一個小時完成了《咖啡廳的創作者》系列中的一篇,現在要來寫此次創作的想法(雖然是有點多餘)我原先覺得創作系列應該能在半小時完成(如我聲稱),但這樣說又會「再次」被貼上傲嬌的標籤,實際上現在創作的地方不是很像咖啡廳,我面對的是門口,平常我則是會躲在角落……
寫作者與作品間的真偽是很難釐清的,寫作者很容易營造出一種人物設定,是文字自然給人的印象也可能是作者刻意為之。以我為例,就是傲慢或傲嬌吧?我並不排斥自我嘲諷,甚至經常會在文字中滲入,同時寫下不同系列文章用的是不同人設,就造成一種人格分裂的形象⋯⋯
第一次有人稱我為哲學家是幼稚園時,媽媽說的。
台灣人讀盜版書的歷史已有一段時間,在我2018年舊文〈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盜版書〉中有提到其中的背景,或許不少人有耳聞當初馬奎斯經紀人對台灣出版社開出的版權授權遭到砍半,之後即成為黑名單⋯⋯過去有各種理由導致讀者不得不閱讀盜版書,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我很討厭法國人經常說的「Comment ça va?」、 「ça va?」(你好嗎?/還好嗎?),依據我們台灣人的習慣即使不好也會說「還好」,因此我覺得這句話很多餘,得不到一個真心的答案,不如不要問。
我剛剛用一個小時完成了《咖啡廳的創作者》系列中的一篇,現在要來寫此次創作的想法(雖然是有點多餘)我原先覺得創作系列應該能在半小時完成(如我聲稱),但這樣說又會「再次」被貼上傲嬌的標籤,實際上現在創作的地方不是很像咖啡廳,我面對的是門口,平常我則是會躲在角落……
寫作者與作品間的真偽是很難釐清的,寫作者很容易營造出一種人物設定,是文字自然給人的印象也可能是作者刻意為之。以我為例,就是傲慢或傲嬌吧?我並不排斥自我嘲諷,甚至經常會在文字中滲入,同時寫下不同系列文章用的是不同人設,就造成一種人格分裂的形象⋯⋯
第一次有人稱我為哲學家是幼稚園時,媽媽說的。
台灣人讀盜版書的歷史已有一段時間,在我2018年舊文〈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盜版書〉中有提到其中的背景,或許不少人有耳聞當初馬奎斯經紀人對台灣出版社開出的版權授權遭到砍半,之後即成為黑名單⋯⋯過去有各種理由導致讀者不得不閱讀盜版書,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我很討厭法國人經常說的「Comment ça va?」、 「ça va?」(你好嗎?/還好嗎?),依據我們台灣人的習慣即使不好也會說「還好」,因此我覺得這句話很多餘,得不到一個真心的答案,不如不要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轉換空間會有助於我緩解心理的不適感,直到最近,世界開始邁入數位經濟的大航海時代,我也了解到,原來過去我所去的咖啡廳、分享辦公室及飯店都是大家所稱的「第三生活空間」....
Thumbnail
「喫茶月滿」是間位在台中州廳附近、台中舊城區的小店,一二樓皆有座位,二樓還是書店!可自由參觀——是間小小的、像咖啡廳的圖書館(笑 雖然是平日下午到訪,但當時已幾近客滿,只剩下一個座位,整體環境十分舒適,很寧靜,搭配著柔和的燈光與木質傢俱,整間店頗有日式氛圍。 這次點了拿鐵和布丁,本想再加點一份熱……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幾年前去了一趟京都,咖啡文化極為盛行,留下深刻印象。回國後在圖書館,無意間在架上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傳承三代的咖啡故事,書裡的一個別冊,記載了幾家台北市的咖啡店,引發我的好奇,展開一場按圖索驥、台北老咖啡店家散步之旅。
Thumbnail
中年男子的周末日常,一杯咖啡一本書,偷得浮生半日閒。不論在海外或是台灣,忙碌工作一整個星期,在周末靜下來看看書沉澱心情,有種充充電的感覺。 迪化街裡有一間書店,空間不大書不多,不一定能找想買的書,但卻能找到喧囂中的寧靜午後時光。 在大稻埕生活多年,其實一直沒有發現這間書店,一天晚上,乘著夏日微風
Thumbnail
上次談過書,這次談書店,主要談台中市的書店。 我年輕時,台中市有不少書店。 我記得火車站前,中正路有學海書局。 中正路有中央書局。 三民路有汗牛書屋等數間書店。 綜合大樓二樓,有義士書局。 中華路、公園路附近有舊書攤。 萬代福地下室有萬代福書展城(好像比較晚出現)。 不定期有書展。
Thumbnail
在日治時期曾是高級料亭,穿越百年後的現代成為老宅咖啡廳,探訪書店喫茶一二三亭,一間將日式和臺式懷舊氛圍完美融合的喫茶店。店內提供書籍供閱讀,也有新書販賣,提供的餐點多樣,輕食、煎餅、咖啡等...黑咖哩雞肉飯和焙茶珍珠白玉煎餅,值得一試,欲體驗日式+懷舊的魅力,不妨前來一二三亭一探究竟。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 當時常逛的書店有政大書城,山外出版社,若水堂,淳久堂。 我在政大書城買各種的考試用書,但沒有要考試,純粹學學,增廣見聞。 山外出版社奠定我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後現代哲學的文化底蘊。 若水堂幫助我了解大陸出版市場,邂逅許多好書,尤其在英語學習
Thumbnail
台中市半世記以來都號稱「文化城」,台中的書店也很有特色。蔦屋書店」 (TSUTAYA BOOKSTORE),是晚近以來頗受市民注目的高級綜合書店。位於台中市市政北二路高級豪宅區,是日商臺灣蔦屋公司的事業。其隔 鄰,就是烘焙達人吳寶春在台中開的豪華麵包店。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轉換空間會有助於我緩解心理的不適感,直到最近,世界開始邁入數位經濟的大航海時代,我也了解到,原來過去我所去的咖啡廳、分享辦公室及飯店都是大家所稱的「第三生活空間」....
Thumbnail
「喫茶月滿」是間位在台中州廳附近、台中舊城區的小店,一二樓皆有座位,二樓還是書店!可自由參觀——是間小小的、像咖啡廳的圖書館(笑 雖然是平日下午到訪,但當時已幾近客滿,只剩下一個座位,整體環境十分舒適,很寧靜,搭配著柔和的燈光與木質傢俱,整間店頗有日式氛圍。 這次點了拿鐵和布丁,本想再加點一份熱……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幾年前去了一趟京都,咖啡文化極為盛行,留下深刻印象。回國後在圖書館,無意間在架上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傳承三代的咖啡故事,書裡的一個別冊,記載了幾家台北市的咖啡店,引發我的好奇,展開一場按圖索驥、台北老咖啡店家散步之旅。
Thumbnail
中年男子的周末日常,一杯咖啡一本書,偷得浮生半日閒。不論在海外或是台灣,忙碌工作一整個星期,在周末靜下來看看書沉澱心情,有種充充電的感覺。 迪化街裡有一間書店,空間不大書不多,不一定能找想買的書,但卻能找到喧囂中的寧靜午後時光。 在大稻埕生活多年,其實一直沒有發現這間書店,一天晚上,乘著夏日微風
Thumbnail
上次談過書,這次談書店,主要談台中市的書店。 我年輕時,台中市有不少書店。 我記得火車站前,中正路有學海書局。 中正路有中央書局。 三民路有汗牛書屋等數間書店。 綜合大樓二樓,有義士書局。 中華路、公園路附近有舊書攤。 萬代福地下室有萬代福書展城(好像比較晚出現)。 不定期有書展。
Thumbnail
在日治時期曾是高級料亭,穿越百年後的現代成為老宅咖啡廳,探訪書店喫茶一二三亭,一間將日式和臺式懷舊氛圍完美融合的喫茶店。店內提供書籍供閱讀,也有新書販賣,提供的餐點多樣,輕食、煎餅、咖啡等...黑咖哩雞肉飯和焙茶珍珠白玉煎餅,值得一試,欲體驗日式+懷舊的魅力,不妨前來一二三亭一探究竟。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 當時常逛的書店有政大書城,山外出版社,若水堂,淳久堂。 我在政大書城買各種的考試用書,但沒有要考試,純粹學學,增廣見聞。 山外出版社奠定我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後現代哲學的文化底蘊。 若水堂幫助我了解大陸出版市場,邂逅許多好書,尤其在英語學習
Thumbnail
台中市半世記以來都號稱「文化城」,台中的書店也很有特色。蔦屋書店」 (TSUTAYA BOOKSTORE),是晚近以來頗受市民注目的高級綜合書店。位於台中市市政北二路高級豪宅區,是日商臺灣蔦屋公司的事業。其隔 鄰,就是烘焙達人吳寶春在台中開的豪華麵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