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嘎拉嬉皮 GALA,生長 90 年代的女子,美術系出身,阿宅與文青的混血。平時是個 Podcaster、藝文工作者及自由撰稿人。最喜歡徜徉於 ACG、流行文化還有次文化的世界。文章散見於 CCC 創作集、女人迷、電影神搜、閱讀的島等。
以下的「我、自己」均是指講者嘎拉嬉皮 GALA 的視點。
開場段
≣ 關於 IG、podcast 同名頻道《御宅文青相談所》
從小喜歡看漫畫與動畫(卡通),此謂「御宅」;求學過程,大學與研究所都接觸美術相關,此為「文青」——既然這兩個群體圈子都是自己的身份象徵,為什麼不能將這兩個群體融合在一起呢?
這些年「文青」一詞好像有貶義?但我覺得,只要你熱愛某種文化事物,廣泛來說大家都有著文青魂。
≣ 關於暱稱「嘎拉嬉皮」
「嘎拉」是大學修西班牙外語課程起的名字,索性拿來使用;順順著念不經意脫口而出「嬉皮」 ㄧ詞,最後兩個詞彙很自然地組合起來了。
維基百科上關於「嬉皮」的說明:
嬉皮(hippie, hippy)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嬉皮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嬉皮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宗教,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他們批評政府對公民的權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
為什麼以「動漫」為主要創作主題?
- 幼時:喜歡塗鴉、喜歡看動畫。日本動畫是自己早的啟蒙。
- 父親推了一把:「既然這麼愛畫就去考美術班!」⋯⋯後來唸藝術大學、研究所也是主修藝術理論相關,開始大量閱讀(文獻)以及去寫一些東西(期刊論文),學術領域的書寫力求嚴謹、有憑有據。
開始思索,為什麼動漫畫不能當作文獻、或是拿來做研究呢?不如就由我來寫寫看動漫畫的評論。
近期動漫市場觀察
- 動漫製作組努力在劇本中「營造與讀者對話」的企圖,不輸電影。
- 紙本漫畫式微。
- 從「御宅」的同溫層出圈,例如《鬼滅之刃》。
- 觀眾的口味更多元、更分化。
以前,電視上的動畫(卡通)動不動就 40 集起跳;現在則是拆分成一季 10 來集,分好幾個季度上檔,每一季之間留下許多時間間隙,觀眾很有餘裕接觸各種不同風格作品。
特別喜歡的作品?帶來哪些影響/體悟?
喜歡看與歷史相關,或是故事劇情更加「成人」向,意指更貼近你我的現實生活。
《大奧》:一場疫情讓男人惹怪病,只好讓女人從事很多原本只限男生做的事情,甚至出現了「女將軍」的職位
《神劍闖江湖》:欣賞主角緋村劍心堅定不移的「信念」,以前揮刀是為了殺人,現在到揮刀是為了拯救人。
《鏈鋸人》:宛如電影般的分鏡。另推作者藤本樹的短篇漫畫作品,例如《炎拳》;另外也看到了出版商集英社新不一樣思維嘗試,揮別過往「熱血、友情、勝利」三元素,企圖跳脫出去。
《強風吹拂》:每個人都在跑步時,思考「找尋自我」的答案。
什麼時候確定以「內容創作者」為職志?
非一次到位,而是逐步組建。
- 最早寫字的據點是噗浪,沒辦法寫太長。
- 中間停擺了一陣,後來在工作實習時,開了一個 Blog 寫字。過程中,想要把以前那些很想寫的文章,陸續地填坑寫完(投稿),那得找個適合的地方,把這些文章有系統系地整理和策展,來到了方格子 vocus。
- 研究所時修一門課,教導 podcast 錄製甚至允許出借設備,便嘗試接觸這個領域,錄著錄著慢慢克服緊張;發現由於 podcast 比較單向,想要建立ㄧ個與讀者雙向互動的媒介,此時成立了 IG 帳號。
身為職業撰稿人,怎麼切入市場?
≣ 投稿
初時書寫時,明確鎖定以「投稿」為目標;適應各大平台不同的調性,迎合媒體屬性策略性投放,提升錄取機率。
≣ 作品集
承剛才所提到的,把文章單一集中放到一個地方還不夠,文章們得有個系統性地整理和策展,也就是「作品集」的概念。讓人(潛在的合作對象)透過「作品集」快速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作者?埋下一個印象,未來有什麼契機時,你是第一個被想到的。
≣ 其它加分項
有經營「自媒體、社群」覺得是個加分項,不論是影片、聲音、文字、互動群組⋯⋯可以專攻某ㄧ項,也可以都做。
你可能會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