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月的時間,從東北仙台玩到東京,是我給自己2022年最後一個禮物。
玩其實蠻累的,這句是要真實體驗過才敢說的凡爾賽。因爲明年開始在人生近一半的年紀(以多數人概率計算,也說不定明年就離開人世)重新回歸學生身份,不想在此之前對於玩樂這件事還有所期盼,不如一次讓自己玩到累,在一個人身處異國他鄉的地方,回顧自己的過去,把內心一些不滿足填滿。
我們很難跳出舒適圈,只有當你無從選擇,不得不的時候,才會激發你的求生求知慾。比如這段期間不得不去認真記住一些日文單詞,不得不逼自己說出完整且不失禮貌的日文,不得不選擇與適時放棄。
同時這26天裡我經歷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看見羽生。
第一次日本開車。
第一次泡大眾溫泉。
第一次在東京每天出入美術館。
第一次去迪士尼陸地而不是海洋。
第一次在日本一個人過聖誕節。
其實我的第一次在很多人看來沒什麼,甚至覺得這樣的第一次也拿出來說有點好笑不可思議。我想大多數人的第一次,在自己的世界裡都是年度大事件,而在別人的眼裡都是不過如此的程度。
當你克服了自己的膽小、擔憂,放棄一些熟悉感,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會很想給自己鼓掌,猶如遊戲又打過一關的興奮。
這就是人生,當你止步不前,你的人生就是一灘死水,而它也總有乾枯的一天。
東京的行程,很多人會覺得有點無聊或有點裝優雅。因爲我幾乎每天都在不同的美術館裡看展。
我並非藝術家,也不是文青,在此之前,東京來了N次,每次都是在各個品牌中穿梭,拎著購物袋的手快斷掉。看展這件事是在11月東京行最後一天的最後幾小時裡,在去機場前有一個小時的空閒時間。剛好飯店隔壁就是美術館,因爲無聊而去看了在東京的第一次展。那是集合很多歐洲頂級藝術家的展,甚至有莫奈的名畫,我在親眼看到的時候被震撼了,原來有些傑作真的不需要說明文字、作者的背景去支撐它,它就是傾城的美人任誰都會被它吸引。那之後回來,我就想要在這次旅行中用在東京所有的時間去看更多的展。而在Google地圖上搜索後發現,原來東京的美術館可以如此多,可以同時有這麼多不同型態的展。
於是我沒有設定展的型態,也沒有對展出的作品做篩選,作為一個藝術世界之外的人,該多看多感受吧?畢竟藝術是沒有一個絕對評斷標準的不是嗎?
順便提一句,我小時候喜歡的作家是三毛及亦舒。喜歡三毛的隨遇而安與勇敢,喜歡亦舒的豁達與從容,這些都是我原本不具備的,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人生中發生的事情,通過你所看到、所經歷的事情,慢慢去學習的。
比如竟然有研究藍色與腦部關係的這樣的展;比如某個江戶時代的繪畫展,通過畫了解那時候的街道的樣子、通過畫家的筆觸看到那時候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的方式與穿戴。比如在今年日本新聞時事寫真回顧展中了解到這一年裡,在不同的國家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他們經歷的事情,以及看展的日本民眾懷著怎樣的心情與心態回顧這樣的展。又比如在看一些展的過程中,被攝影師寫下的一些話觸動著,有了新的思考方式。甚至也看了一些攝影展,竟然是拍捷運站內因工事搭建的塑膠布,看的時候會不僅問「拍這個也可以成為一個展?」
這就是我不了解的藝術的世界吧。從熟悉的事物中帶你看到不一樣的視角,從熟悉的事物中帶你重新看到被忽略的部分,帶你看到一些你未知、此生都不可能看到的景色。
每天都看展的日子真的很充實,即使錢沒有變成握在手中的東西,沒有變成穿在身上的華服,雖然也有很多東西還無法立即形成文字與他人分享,但我知道這些就像變成了看不見摸不到的氧氣,也成為了生存中的養分。
看展的門檻也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高、那麼難,作品與看展人之間是有某種語言的,當你懂它的時候,這種語言也是可以彼此交流的。
你可以聽到作品背後創作者內心的聲音,也會通過作品了解他是如何成長為這樣優秀的人,以及他的思考、他的人生課題⋯⋯
一個展、一杯咖啡、一塊蛋糕、一個休閒的午後。這就是別人看到我東京行的全部,但是其味道是苦是酸、是柔軟是堅硬,這些只有自己知道。
不要因東京的繁華淹沒了它的內涵,精彩的都市一樣需要你慢下步調,給自己一個安靜駐足在某幅作品的時間,它會握住你的手指向你想要、該去往的方向。
2022 . 終
2023 .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