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至9月素華和英敬兩人大約半個月見面一次,一半英敬到台中,另一半素華去台北。
英敬來台中,兩人除了去看電影,也會去台中近郊走走。有一次,對於台灣開發史很有興趣的英敬提議去探訪新社白冷圳。
素華直覺回答說:「白冷圳,我不知道新社有這個地方吔!」雖然是新社人,但沒有聽過及去過,印象中白冷位在去谷關的路上。於是,兩人從台中市騎機車,由大坑上新社中興嶺,這是素華工作第一個月住家裡上班每天騎的路線,一路皆是熟悉景物。
接著,兩人按照地圖沿著山路騎,再花超過半小時時間,終於抵達白冷圳。300多公尺長長的大水管,呈U字狀掛在兩山山壁,跨越抽藤坑,非常壯觀。
「這是日本人殖民台灣時期,為培育蔗苗,留下的先進建設。」英敬跟素華解說,會興建白冷圳是因為新社台地位在高處,適合培育蔗苗,但地勢高缺乏水源,而決定從海拔550公尺的白冷取水。
這在當時是一項重大工程,碰上山峰溪谷,必須沿途建造隧道、水橋,建造難度遠高於平原水圳,「遇山鑿隧,逢川造橋」,昭和7年(西元1932年) 完工後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成為一條官設官營的埤圳,並設立蔗苗養成所,育苗分發至全台灣推廣種植,帶動台灣蔗糖產業興盛。
聽完解說,素華感嘆地跟英敬說:「身為新社人,不知故鄉事,竟讓雲林人帶我來新社的水源地,介紹起源給我聽,真的有點慚愧!我跑文教,以後應該多花一點心思去寫地方文史及鄉土教材的重要性。」